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促进企业改革发展

2018-10-16 10:44郝基嵩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生产率人力资源企业

郝基嵩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建成,体现为发展空间得到优化,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适应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要求的主动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抓住机遇,还是应对挑战,都要用高质量的发展来实现。

关键词:生产率;人力资源;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已经经历40年快速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各国经验看,此阶段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在此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释放经济增长力,加快生产动能转化,从要素驱动型转化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核心任务。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系统的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真实投入量之比,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92个国家的资源的存量作过统计,目前全世界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大资源的构成约为16:20:64,高质量的发展,取决于人的作用发挥,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一、新时代企业人力资源改革方向

我们的企业经历过“钢铁报国”火红的年代,戴过“两高一资”产业的帽子,现在又挂上“传统产业”的牌子,挑着产能过剩的担子,扛着转型升级的旗子,正经受需求减弱之苦,感受转型升级之累。但是钢铁产业不是夕阳产业,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脱困发展会始终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在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加快发展转型的新趋势、劳动关系领域的新变化、职工队伍发展的新特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不断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凝心聚力,拼搏奋进,把握好人力资源在新形势下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以新思想为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践需要思想的引领,推进企业人力资源改革有效开展,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具体内涵,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追求卓越,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评估体系、考核体系,让制度设计更加合理、政策制定更接地气、监督管理更有温度,把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坚持以人为中心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识到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对于各经济实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本性,充分开发职工的潜能,将其作为第一资源,使其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这样有助于推动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一)以科学的定岗定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勤廉高效的机构设置,定岗定编是企业岗位管理中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它涉及企业业务目标的落实、员工能力和数量的匹配,从而影响到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科学的定岗定编需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以全流程分析为基础,以企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为目标,摒除不必要的部门和岗位,基于不相容职务划分的要求,最大化地合并岗位。

(二)以合理的定员,实现人岗匹配、人岗相适

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的效能,实际上是不断协调完善人和事的过程。在新时代,人岗匹配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通过选人、用人、育人达到以岗选人、量才施用,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将他们的能力與专长恰到好处地释放,一方面发挥人最大的效能,使各类人才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合适的岗位锻炼人,提升人,使人岗相促。

三、妥善处理好企业关停、产能化解中的职工权益问题

职工分流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妥善解决职工的安置与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千方百计把这项工作做好。在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分流安置有四条主要渠道,一是通过转型转产、多种经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培训转岗等方式,实行企业内部分流;二是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再就业有困难的,在职工自愿选择、企业同意并签订协议后,实行企业内部退养;三是采取给予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场地安排、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分流职工转岗就业创业;四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提供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为分流职工提供多方面的精准服务,一是实施实名制管理,对分流职工基本情况以及就业去向、政策享受等信息,做到动态管理、全程跟踪。二是组织专项帮扶行动,及时了解分流职工的就业需求,制订再就业帮扶计划,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等“一条龙”的就业服务。三是加强就业信息对接,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四是对化解过剩产能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职工普遍开展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五是加强社会保障衔接。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人员重新就业的,新就业单位及时办理参保缴费、社会保险关系及档案转移接续手续;对未被其他单位招用的人员,可按规定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四、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智能制造,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动钢铁工业新的产业革命,这对高技能人才队伍不仅在掌握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宏扬工匠精神注入更多的期盼。人力资本是企业的要素资本,是企业资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资本中最活跃的资本。优秀的企业是靠优秀的人才支撑的,企业的现实要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

一要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一批骨干和高层次人才。企业的关键岗位、核心技术的骨干和核心人才能否留得住,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许多企业有过人才流失的教训,因此要深入研究建立科学薪酬体系问题、高层次人才使用问题、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政策出台的同时要提前谋划好,作好方案,从待遇、感情、职业生涯、企业氛围等多方面作好综合设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这些骨干和核心人才能踏下心来,安心投入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找出离职可能性最大的骨干和人才,并重点关注他们,制定多种留人方案,量体裁衣、因人而异,施加有效影响,最大限度增加他们创新和享受创新自由的机会。

二是下力气培养造就一批新人。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企业战略定位、组织架构、产品结构、工艺流程的一次重大转型升级,岗位职责设置、人才结构、人才规划和队伍建设要配好套,做好老职工转岗培训和新员工的教育培养,使职工快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崭新面貌、精湛技术和精准操作的一流高素质职工队伍。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形成机制,创造环境。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的核心技能人才。市场竞争一方面是规模、设备、技术、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竞争,同时还是人才优势的竞争,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综合实力的较量。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改进以及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规格和标准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国钢铁工业是典型的產业工人密集的行业,是我们党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钢铁工业的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牢记历史责任,不负新时期的使命,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我们的队伍,坚信我们的实力和能力,千方百计克服当前困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落实“十三五”规划和钢铁工业2020发展愿景,切实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做强中国钢铁工业,用钢铁强国梦圆好“中国梦”。

猜你喜欢
生产率人力资源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