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学习习惯培养例谈

2018-10-18 12:11周玉燕
文理导航 2018年21期
关键词:思考习惯思维

周玉燕

【摘 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任务,养成会问善思的学习习惯,则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让“习惯”为“思维”插上有力的翅膀。

【关键词】思维;思考;习惯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力,是数学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任务。而思维的发展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有效的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核心学习习惯:

一、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充斥着老师的满堂问和学生的不停答。回答问题时个个争先恐后,让他们提出问题时却瞬间鸦雀无声。这无疑反映出我们的孩子已习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却缺乏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敢问且会问呢?

1.敢问——创设宽松的环境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孩子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问问题。因为经常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底下的同学即发出“太简单了”的嘘声。时间长了,大家就都不提问题了,不约而同地变“聪明”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老师有必要站出来及时肯定提问的同学很勇敢,能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寻求帮助,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回答他的问题。可由提问者指定某位举手的同学回答,如果答案令他满意,则可获得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得到鼓励,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

2.会问——先思考后提问

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做到“会问”,努力做到先思考后提问。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类学生——他们性格活泼,反应敏捷,也很爱问问题,但通常是一些肤浅的、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解决的“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指出:自己沒有思考过、尝试解答过的问题最好别问。因为这就好比在给别人出卷子,考验别人,这样的求助是不礼貌的。提问时最好能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具体的困惑点,这样的求助更容易得到大家有针对性的解答。

二、独立思考的习惯

身处信息泛滥的时代,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这都需要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并做出理性的判断。而数学作为一门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1.质疑——独立思考的前提

一个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张和判断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做出的判断通常不是基于自己的思考,而是出于盲从。从这个角度看,质疑精神无疑是独立思考的前提。培养质疑精神首先应该打破“凡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这一神话。老师可以“出错”,学生要敢于“纠错”,在找错纠错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自信和勇气。其次,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应想想能否补充新的证据,如果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又有什么依据。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大脑的惰性,培养质疑精神,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时间——独立思考的保证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最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因为老师只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没有启动他们的思维。而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能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请几位先举手的同学回答,这样会导致其他同学被迫中断思考,停下来倾听发言。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舍得花大量时间才能换取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于已有答案的同学,教师可以走到身边倾听他的想法,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进一步的追问。等到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组织交流,这样才能引领更多的孩子参与思考。

三、深度思考的习惯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这就要求大脑在浏览、扫描信息时变得更快捷,更高效。与此同时,大脑功能变得更机械化,也更难以进入深度思考,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不断退化。如何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1.追问——引导步步深入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一抛出问题,下面立刻小手成林。可一站起来回答,发现孩子的答案容易停留在表面,思考不深入或不够全面。这时老师如果能抓住契机,进行有效的追问,则将进一步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如: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它的周长。大部分学生得出周长9+9+5=23厘米就停止思考了。追问:还有别的可能吗?学生思考后又得出5+5+9=19厘米。再问:“如果本题中的5厘米换成4厘米,这时的周长是多少?”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得出周长9+9+4=22厘米或4+4+9=17厘米,再追问:“确定吗?”这时,逼迫学生重新审视解题过程,发现第二种解法两条短边之和没有大于第三边,无法构成三角形。因此,此题只有一种答案。追问无疑能打破学生的思维舒适圈,逼迫学生不断地思考,从而使思维更全面、更深刻。

2.辩论——引发思维碰撞

一个人思考时,常常不能兼顾多方面,而且容易走进牛角尖。如果把你思考的成果拿出来和小伙伴们进行碰撞,往往能擦出思维的火花。辩论不仅可以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使思考更深入、更全面。如在教学正负数时,对于“0是不是正数”。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负数带负号,正数可以省略正号,0不带负号应看做省略了正号的正数;另一方则认为正数可以不带正号,可不带正号并不一定都是正数,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点应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思维更全面、更深入。

四、自我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指对自身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再检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常常热衷于做题,却不善于对解题思路进行检验,不善于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

1.自问——合理吗?为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做完一题是一题,一味往前赶却不懂回头看。有时候只需要多问一句“合理吗?”就能发现问题,可学生往往因为没有这一习惯而错失了纠偏纠错的良机。

如:已知小红得了11朵小红花,比小丽红花朵数的2倍多1朵,小丽有几朵红花?学生列式:11×2+1=23朵,如果自问:“合理吗?”就能发现小丽的朵数不可能比小紅多,从而进一步检查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修正答案。类似的反思还表现在对计算结果的估算上,当算出得数后只要回头与估算的结果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在探究的过程中则应让学生多问自己“为什么?”“依据是什么?”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将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

2.自省——有什么规律?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也许做不到“一日三省吾身”,但如果在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寻求规律,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在学习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各种方法,发现所有的方法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果学生能及时反思解题的过程,深刻理解转化的思想,那么之后对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将水到渠成,毫不费力。自省是对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慎重地回顾、分析和检查。它不但有利于调整和改善思考方式,还能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慢思、深思、细思、反思,让学生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思考,才能培养“理性思维”,并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祖希.我国教学核心素养研究进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7)

[2]徐志刚.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

[3]郑毓信.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小学数学教学180例[M].2017(9)

猜你喜欢
思考习惯思维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