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巧设计 读写结合促提升

2018-10-18 12:11赵素红
文理导航 2018年21期
关键词:挖掘写作阅读

赵素红

【摘 要】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生成點,巧妙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把写作训练有度适时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让阅读教学得到有效延伸,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写作;挖掘;生成点;设计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读与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唇齿相依,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巧妙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把写作训练有度适时地融入于阅读教学中,把“写”挤进阅读教学中。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设计写的环节?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在文本经典处仿写

矛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从构段方式、细节描写、抒情联想等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仿写的材料。它们或是段落结构清晰,或是细节描写精细,或是修辞手法精彩生动……这些写法独特的文章,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范例进行仿写。如《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课文通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课文第一、二小节,选取了大自然中听得见的声音,用以赞美秋天。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后,让学生试着仿写第一、二小节。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扇扇翅膀,“呼呼”,是和北方道别的话语。听听,秋的声音,青蛙加紧挖洞,“呱呱”,是和池塘告别的歌吟。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扇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仿写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和组段方式的训练,为创造性习作奠定基础。

二、在文本空白处补写

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比较含蓄、简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这些地方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练笔的形式补充出来,使它变得有声有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为突破文本的重难点,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想象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在38小时内为救助儿子都做了些什么?有同学这样写道:他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钢筋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不停地挖掘厚厚的废墟,他的手被铁丝划破了,他险些被头顶掉下的瓦砾砸伤,但他始终坚信,他的儿子还活着,正等他来救助……学生笔下流泻出了一位坚定执着的了不起的父亲,学生在写的同时,也感悟出了深沉的父爱!

三、在情感升华处练写

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含蓄简练,感情真挚,能触动同学的真情实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的训练。如《触摸春天》一课有一处描写: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盲女孩安静的内心世界,我让同学们闭眼,合拢双手,在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我让学生练写:假如你就是安静,蝴蝶在你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做什么?“我感受到有个小家伙在我的手中拼命挣扎,我知道它渴望自由,不愿囚禁在这。小家伙,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去吧,去你想去的地方,和你的小伙伴快乐地玩耍。”从学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由此,课文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四、在文本结尾处续写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言已尽而意无尽”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这些文章往往在课文的结尾处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回味的余地。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结尾,启发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结尾。《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结尾是尽管高尔基大声喊叫,小男孩依然哭着跑了。小男孩最后回来了吗?它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谜。抓住他们此时的好奇心,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你认为小男孩最后回来了吗?如果他再来,他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他没来,是什么原因?原以为课文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大家续写结尾,学生的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同学写小男孩回来找高尔基重新拍了照片,有的同学想象小男孩没有回来,高尔基到学校找到了他,帮助他圆了梦……这样的小练笔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五、在变换体裁处改写

现行教材中有各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古诗、小说、书信、寓言、童话等。将课文内容用不同形式表达就是变换体裁。这种变换既要忠于原文,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的挖掘和提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如学习古诗后,让学生将其改编成一个故事或短文。学习《西门豹》《陶罐和铁罐后》,可指导学生把这些故事改编成生动有趣的课本剧。学习《一夜的工作》《詹天佑》后,为周恩来、詹天佑等杰出人物拟写颁奖词。这种变换体裁的写作训练是在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再创造加以表达的,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六、在文本插图处练写

在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随文练笔的良好机会。如《可贵的沉默》一课,对孩子们满脸犯了错误的神色的描写仅一笔带过,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孩子们的神态、动作,揣测他们的心理活动,用几句话来写一写。引导学生把插图变成文字,提高了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能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练笔的素材,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巧妙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练笔,一定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让阅读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猜你喜欢
挖掘写作阅读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