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国画教学低效的问题反思与对策

2018-10-18 12:11黄菁
文理导航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国画反思对策

黄菁

【摘 要】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的哲学观。高中开展国画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中国画丰富的造型理念、审美理念,对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及传统绘画精髓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同时也是培养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然后,由于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对国画认识存在偏见,导致教学效率偏低。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历,对高中国画教学工作方面作一些反思,针对如何提高高中生鉴赏能力及理解国画造型观的教学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国画;教学;反思;对策

一、当前高中国画教学现状分析

1.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美术“绘画模块”中开展国画课程,让学生了解国画的造型理念和传统绘画精髓是很有意义的。但由于高中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教学效果不那么明显,难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容易忽视了美育的“教育取向”。

2.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中学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局限性,国画教学方式单一,经常是在理论上蜻蜓点水、在技法上一语代之,“重技轻理”或理论与实际想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国画中“有笔有墨”艺术特性。对于高中生而言,笔墨技法的掌握是需要漫长实践的训练,美术教师要根据实践情况优化教学内容,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量降低技法的难度,注重国画鉴赏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把被动临摹转为主动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解决高中国画学习低效的对策

1.提高鉴赏能力,传承民族文化

鲁迅先生曾说:“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对于国画的鉴赏,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形式,更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国画作品进行鉴赏,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掌握创作特点,在鉴赏中感受中国画的丰富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运用专题教学法提高鉴赏能力。开展专题学习,通过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采取小组汇报形式,展开不同主题的研讨活动,多角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专题教学将重难点重新组合,深入学习,更有针对性。例如:针对“国画构图”“以线造型”等知识点来欣赏国画作品,或是针对不同时代典型作品进行分析。欣赏过程可以适当临摹练习,体会我国传统艺术所带来的美感。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通过国画的鉴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关注实践体验,鼓励大胆创新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感受笔墨情趣是高中国画课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对于国画的实践,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尝试与大胆创新。前苏联乌·拉儒姆纳依在《艺术和审美教育》中提到:“任何人身上都有一种根据美的理想来创造性地对待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但是,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激起这种能力。”鼓励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写生,表达真实情感。

在写生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国画的观察方式与西方观察方式的不同,国画多采用“移动透视”所谓“近看取其质,远看取其势”。中西方写生概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认为单纯地表达客观事物远远不够,更重视主体的抒发与表现,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以形写神”“托物言志”的造型观念也是国画的重要特点。因此在写生过程中,结合高中生的学情,教师应引导学生主观写意,大胆概括,鼓励学生借物传达自身的某种情感,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写生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及传统绘画的意义,对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无疑是有益的。

对于国画的学习,临摹是最好的老师,但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单纯的临摹可能略显枯燥,容易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临摹中,可以鼓励学生在笔法的运用上更加自由一些,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积极组织学生写生创作,挖掘学生创造力,展示学生风采。“好奇心是知识的萌发”,教学过程应注重笔墨情趣的体验,用有趣的笔墨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超出主观预期的东西。在创作中鼓励大胆创新,可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手法,丰富画面形式感。在高中有限的国画课程中,对笔墨或用线技法上的要求应降低难度,侧重个人创新思维和情感发展的培养,教师可以灵活教学,把注意力放在画面的块面、点线的组合上,突破具象的束缚,大胆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国画上大胆用色,运用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等技法,通过皴、擦、点、染、印等方式,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传统的国画教学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无疑的枯燥的。在高中国画课程必须融入诗词、书法、篆刻等相关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革新,增强美术教学的情境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与参与度。例如一幅静止的山水画,通过软件制作,让学生感受到微风流水,行人漫步等动态的视觉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抽象思维。通过微课的教学形式,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精讲多练,集中反映某个教学主题,弥补教学课堂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作品不仅可以通过手绘的形式呈现,还可以通过电脑完成在构成上、色彩上、笔墨上、画面质感上的突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4.营造良好氛围,有效评价机制

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当地资源,举办国画邀请展,借用社会上的资源美育,开拓学生视野。或邀请知名画家进学校,给学生示范开讲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定时在校内开展师生国画画展,营造良好的国画艺术氛围。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的互补,能够不断挖掘学生的求知欲,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教学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反映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能够提供有力的反馈信息,进而调整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习表现的评价,还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在评价机制上不能忽略高中生对国画的感知存在差异性,否则容易挫伤一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针对学生个体发展情况的评价,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及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价,从创作构思、表现方法及技能等方面进行。还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国画学习档案,实适时举行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此外,要多开展国画展、书画比赛、国画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学习国画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艺术文化。

三、结束语

高中开设国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提升民族素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高中国画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人文角度、鉴赏角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国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感知和感悟。其次要注重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要善于運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知觉,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作热情,领会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及传统绘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谌晓.当代美术教育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2]吴东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国画反思对策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难忘岁月》(国画)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