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社:以报道凝聚执法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的合力

2018-10-19 09:29文/李
中国记者 2018年9期
关键词:督察组舆论监督公众

□ 文/李 莹

内容提要 舆论监督已成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武器。中国环境报社始终绷紧舆论监督这根弦,坚持“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正面宣传”、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利用评论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利用媒体矩阵扩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曝光过后不忘“回头看”,展现舆论监督成效,保持舆论监督的深度、力度和锐度,实现了执法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相互贯通,增强了监督合力,不断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这意味着,舆论监督不再仅是媒体的自身职能,而已成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舆论监督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改革开放初期,环保部门还十分弱势,不得不联合媒体曝光,利用舆论倒逼企业、地方政府治理污染。而今,舆论监督已成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中华环保世纪行”已开展20余年,更是创造了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公众监督的新模式,早已成为品牌。可以说,舆论监督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柄利剑。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战线的主要阵地之一,中国环境报社在做好日常报道工作的同时,始终绷紧舆论监督这根弦,着力保持舆论监督的深度、力度和锐度,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做出自己的贡 献。

一、坚持“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正面宣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厘清对舆论监督工作的认识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一些地方、部门、媒体对正面宣传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正面宣传就是总结经验、表扬先进,舆论监督就是负面报道、抹黑,遇到问题就要“捂盖子”。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他认为:“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正面宣传。”事实证明,主动曝光问题,追究责任,彰显了环保部门坚定的态度、决心和信心,增进了公众对环保部门的信任,大大增强了环保部门的公信力。通过曝光问题,也为环保工作赢得了公众支持这个“最大公约数”,为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环境问题直接关乎公众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极度敏感性,及时曝光问题,使谣言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有利于疏导公众的怨气和戾气,增强公众战胜污染的信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 定。

生态环境部对舆论监督的开放态度和有力支持,理顺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明确了舆论监督的地位,也为中国环境报社发挥媒体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中国环境报社通过开展舆论监督,反映公众心声、捍卫公众权利、回应公众诉求,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而媒体的公信力是舆论引导的“资本”,中国环境报社的舆论引导能力随之不断增强。如今,公众 +媒体+环保部门正在形成“同频共振”的良好互动关系,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

中国环境报社开展舆论监督始终坚持为环保中心工作服务。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为适应污染治理形势需要,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多项专项行动。《中国环境报》对各专项行动均及时跟进报道,并对发现问题予以曝光。如5月18日,在一版头条刊发《生态环境部公布“清废行动2018”问题清单(引)一周发现1308个问题 湖北江西最多(主)》曝光了“清废行动2018”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现场督查发现的问题。5月28日,在一版报眼位置刊发《水源地专项督查新发现116个问题(主)一些地方重视不够,工作不认真、不扎实,排查整治不彻底(副)》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第一轮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涉及的地方予以曝光。

2018年6月,为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成效,解决一些地方存在“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正式启动。6个督察组陆续对河北、内蒙古等10省(区)实施督察进驻。为配合“回头看”工作顺利开展,中国环境报社派出10名记者,跟随督察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程报道。记者们跟随督察组现场执法,获得了大量鲜活的一手材料,并将督察发现的问题采写成稿件,在“中央督察‘回头看’典型案例”栏目予以曝光,共采写批评报道50余篇,《生产工艺设备简陋 生产管理原始粗放(引)钦州市虚假整改却层层过关(主)》《长江边倾倒数万吨污泥,两年时间不仅未整改,堆积量还大幅增加(引)泰州市整改承诺竟成一纸空文(主)》《搭块塑料布也叫整改?南昌市多个“已解决或基本解决”的问题没有整改到位(引)中央环保督察组约见南昌市分管副市长(主)》《市委市政府官僚主义严重 上市公司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引)云南曲靖重金属污染治理敷衍了事(主)》等文章,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这种执法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的做法,增强了群众参与污染治理的深度、广度,能够对被曝光的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施加更大的舆论压力,对其他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心理震慑,大大增强了环境执法效果。

三、利用评论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

能够直接表明本报立场和观点的评论,成为舆论监督的另一个重要舞台。《中国环境》报除了在每周三、周五评论版刊登针砭时弊的时评,还在一版设立评论栏目“环境观察”“新闻述评”,与批评报道形成呼应,增强舆论监督的效果。例如,2018年4月3日一版,配合新闻《生态环境部通报黄冈市罗田县经济开发区环境污染问题查处问责情况(引)黄冈市政府、罗田县委县政府及18名责任人被问责(主)》,“环境观察”栏目刊发评论《暗中支持违法,典型乱作为!》,对企业违法生产,地方政府暗中支持的做法提出严厉谴责。再例如,8月9日“新闻述评”栏目刊登《从哈尔滨、吕梁、阳泉、邯郸、石家庄赵县到近期被约谈的临汾(引)这些地方缘何两次被约谈?(主)》,以山西临汾再次被环保约谈为引,深入探讨个别地方多次被环保约谈仍屡教不改的现象,提出地方党委政府履职缺位或不到位的共性问题。

排污企业作为污染源的直接产生和排放者,是环境污染的首要责任者,其主体责任不容推卸。但更需引人关注的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无视环保责任,为了GDP和税收,对污染企业默许、纵容。因此,《中国环境报》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仅注重曝光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更注重通过评论,分析挖掘污染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批评曝光一些地区和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党政“一把手”对生态环境问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四、“中国环境”媒体矩阵助力舆论监督

为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中国环境报社着力打造“一报一网+两微一端”的媒体矩阵。“中国环境”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环境报》相互配合,不断扩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一方面注重抢占时效性。例如,2018年8月6日,针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对临汾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新媒体矩阵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一年监测数据造假53次,二氧化硫爆表曾震惊全国,临汾今天被再次约谈!》并配发原创分析稿件《“差等生”竟想靠作弊改变命运!临汾如何一步步闯下大祸?》,并用图表等形式清晰直观地为受众梳理了临汾两次被约谈、3次被点名的原因。

另一方面,注重强化传播力。为使舆论监督稿件有更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平台专门开设“曝光台”栏目,使曝光稿件更为突出醒目。同时,对在报纸上同时刊发的稿件进行包装,通过修改标题、结构、配图等方式,使其更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此外,新媒体平台开设原创评论栏目“今日锐评”。“今日锐评” “锐”字当先,较报纸的评论更犀利、更尖锐,更适合新媒体传播方式。

“中国环境”媒体矩阵相互联动,同频共振、整体发声,不断扩大中国环境报社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曝光不忘“回头看”

在曝光违法问题的同时,中国环境报社不忘对曝光的问题“回头看”。一方面,专门设立“立行立改”栏目,报道地方对问题的整改过程和结果反馈。例如,2018年6月14日,云南昭通敷衍整改,垃圾污染久拖不治,随意堆放侵占良田的问题被曝光,6月15日,《中国环境报》跟进相关问题的追责举措,刊发《指东向西 弄虚作假 蒙骗督察组(引)云南昭通有关人员被严肃问责(主)》。6月12日,大沙河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段、定州段堆满生活垃圾、工业废渣、边角料、医疗废物等多种固体废物,对水环境形成严重威胁的问题被曝光后,《中国环境报》对此问题的整改情况持续跟进,7月3日,刊发稿件《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督导大沙河整治(主)要求深入推进“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副)》。

另一方面,派记者深入基层进行暗访,核实整改成效,决不让曝光新闻“烂尾”。例如,2018年5月17日一版,“督察之后看整改”栏目刊登《排查清理违建项目,退还湖面,控制入湖污染量(引)合肥积极整改恢复巢湖湿地(主)》,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的巢湖湿地被破坏、湖面被侵占等问题进行了回访。记者并未止于记录巢湖周边“回归滨湖湿地”的变化,而是深入挖掘巢湖治理的举措,为其他湖泊的治理提供借鉴。

对曝光过的问题“回头看”,能够充分体现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实在在成效。

总之,当前这一阶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又面临多重复杂严峻挑战。在此特殊历史时期,要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动员组织起全社会力量,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共振共鸣、共识共进,形成执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合力,共同推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猜你喜欢
督察组舆论监督公众
探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第四批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年内将实现31个省份督察全覆盖
2016年中央第一批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情况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