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洞庭湖的记忆乡愁
——湿地保护报道的点滴感悟

2018-10-19 09:29严钦海
中国记者 2018年9期
关键词:江豚麋鹿洞庭湖

□ 文/严钦海

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从业二十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报道,平均每年下湖采访50多次,发稿60多条。今年已56岁,仍然乐此不疲地深入湖中用摄像机镜头守望着这片广袤的湿地,在做好其它报道的同时,不放过每一条湿地保护方面的新闻线索,无论白天黑夜、酷暑严寒,随时保持出发的状态。本文是其对于湿地保护报道的感悟。

我出生在洞庭湖畔,洞庭湖是我的记忆乡愁。孩提时代在与洞庭湖紧密相连的华容河大堤上为生产队里放牛,一边放牛一边听老牛倌讲有关洞庭湖、长江的传说。那时的河水可谓是“清且涟漪”,口渴了就在河里捧水喝,天热了就下河游泳,想吃鱼虾了,沟港湖汊随时可抓。在洞庭湖水域行走的都是风网船,岸边有纤夫来来往往,看见他们拉得很累,我们几个小伙伴也凑上去帮着拉一把。记得最热闹的时候是空中鸟儿飞过发出的鸣叫声,我们躺在绿油油的草滩上望着天空的大雁齐声唱起自编的儿歌:大雁大雁你慢慢飞,摆个“一”字我看看;大雁大雁你慢慢飞,摆个“人”字我看看,这时候成群的大雁真的一会儿摆个“一”字形,一会儿摆个“人”形,还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好像是在对我们的热情做出回 应。

后来我考上大学到城里工作,这种乡愁一直萦绕着我,总是念念不忘洞庭湖的美景,也只能是约三五好友拿着相机拍一拍湿地的野花野草、候鸟飞舞。但是,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人类对洞庭湖湿地的围垦,过度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明显赶不上从前了,美丽与忧伤总是在我心中纠结。当年我作为一名机关单位的中层骨干、国家干部,想为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恢复出点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看到本地电视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记者的公告,我就参加了考试。那时玩过相机,懂一些摄影知识,写过很多文字报道,由于基础扎实,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当上了一名电视记者。

洞庭湖是湖湘儿女的母亲湖,“空阔透天,鸟飞如鸟;水清澈地,鱼行似鱼”是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本来面目。洞庭湖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把美丽和谐的洞庭湖留给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作为喝洞庭湖水长大的岳阳人,我对洞庭湖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我担任记者二十多年来,持续关注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平均每年下湖采访50多次,发稿60多条。今年56岁了,仍然乐此不疲地深入湖中用摄像机镜头守望着这片广袤的湿地,在做好其它报道的同时,不放过每一条湿地保护方面的新闻线索,无论白天黑夜、酷暑严寒,随时保持出发的状态。

一、让鸟儿自由飞翔

洞庭湖是鸟类的天堂。东洞庭湖是洞庭湖的本体湖,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六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东洞庭湖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也是重要繁殖地、停歇地,在东北亚鹤类迁徙网络、东亚雁鸭类迁徙网络和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等区域物种保护网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科学考察,有记录的鸟类达34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45种。

大自然是如此地神奇,每年夏季是洞庭湖的丰水季节,候鸟在我国北方、俄罗斯西北利亚等地繁殖生活,到了冬季,洞庭湖是枯水季节,候鸟南迁,洞庭湖湿地则成为了重要的越冬地。冬春时节是保护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也是我采访题材最多,宣传保护最重要的时候。

要宣传保护鸟类,首先就要学会识别鸟类,而要识别鸟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鸟类知识非常复杂。世界湿地与水禽基金会专家陶旭东曾经在做鸟类识别讲座时风趣地说,他最初也只认识三种鸟:大的叫孔雀,中等的叫喜鹊,小的叫麻雀。我的经验是跟着鸟类专家现场学,每拍到一只不认识的鸟就现场咨询专家。只有掌握了鸟类知识,在电视报道上才能准确生动。

保护候鸟最常规的工作是下湖巡护,保护区在各个站点分头巡护的同时,每年都要组织很多次集中巡护。我每次跟踪采访都是要早出晚归,有时还要住在站里或渔船上。东洞庭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鸟类专家姚毅说,严记者每次下湖都有“三件宝”:一台大摄像机,一个大三脚架,一双大雨靴。是的,大摄像机拍的画质好,三脚架让镜头稳定、美观,雨靴在湿地行走方便、活动范围 广。

每次巡护都要走很远的路程,坐了汽车再在深水中坐船,到了浅水泥滩又坐一种铺滚船,前面像一个耕田机一样的机械拖着木船在清水泥滩里滑行,最后还要在沼泽地里步行。而我还有扛着笨重的摄像器材行走,累得走出去了不想走回来。一般别人要帮我背一下器材,我都不让,一是怕不小心掉到泥水里,二是我自己拿在手上随时可以抓拍一些好镜头。就这样,每年有几十条保护候鸟的稿件从我手中产生。

在保护候鸟的报道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三点:一是抓住亮点。每年候鸟南迁先头部队到来,候鸟栖息的高峰期的壮观景象,发现新的鸟种分布,鸟在居民家中筑巢,中心城区万鸟齐飞,保护区核心区装上监控,给候鸟戴上卫星追踪器等等都会让人眼前一亮。二是抓住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例如,现年90岁的环保志愿者朱再保,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说,为了人类的和平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了人类的另一种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了一名环保志愿者。他首创了洞庭湖爱鸟周,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学校进行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曾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是我长年报道的对象。湖南岳阳君山区有一位名叫张厚义的老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立法保护鸟类的时期,他也打过鸟,后来,转变成为洞庭湖边的“护鸟王”,被评为全国法制年度人物。有一年,洞庭湖中发生毒鸟案,执法人员在渔船上查获被毒死的小天鹅、白琵鹭、赤麻鸭、夜鹭、苍鹭等63只,有7人依法判处有期徒刑,通过新闻和专题报道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三是注重细节。有一年春节,我到保护站拍摄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站里过年的报道,有一个站设在湖中的一艘趸船上,为了守护候鸟,他们不能回家过年。按湖区习俗,过春节是要放鞭炮的,为了不惊扰候鸟,他们只是贴了一幅春联,没有放鞭炮。春联是这样写的: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万千只候鸟靠你我守护,横批:人鸟和谐。当时是下雪天,工作人员给候鸟投过食后到下午2点才返回吃年饭。有趣的是,有一位两岁多的小朋友,要他去喊其他人来吃年饭,他却对着天空高喊:“小天鹅吃饭啦——”。我拍摄的报道《人鸟和谐过大年》成为获奖作品。

在巡护监测中,每次发现受伤落单的鸟都要进行救助,养好伤后再放飞,我都及时进行报道,现在有群众发现受伤的鸟也都自觉地送到保护区。夏季是林鸟繁殖的季节,我做过很多报道,有一篇为《夏候鸟调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拍到了好几种鸟给小鸟喂食的镜头,告诉人们: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2017年,是湖南省加快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响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的攻坚之年。2018年1月,环洞庭湖越冬水鸟监测传出捷报:共发现越冬水鸟6目12科54种226000多只,同比增加42000多只,增幅达23%。

□ 上图为本文作者(右一)在救援受困野生麋鹿现场采访。

□ 下图为湿地巡护路上本文作者正在艰难跋涉。

二、让麋鹿自由奔跑

麋鹿又称“四不像”,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物种。20年前,洞庭湖中只有20来头自然野化的麋鹿。东洞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它们当作“宝”来对待,下了大力气保护。我一直持续进行跟踪报道。

起初,洞庭湖周边的村民、湖中的渔民大都不认识这是什么动物,有的说是牛,有的说是马。我好几次跟着保护区巡护人员去拍摄,都是无功而返,只有一次在大雾中拍到了麋鹿一晃而过的影子。为了加大保护力度,保护区工作人员给周边社区居民发放了宣传资料,要求发现麋鹿的踪影及时报告。有一次,一位渔民报告发现了一头小麋鹿,我紧随工作人员一起去采访,结果是一头河麂。

随着巡护频率的增多,采访的深入,麋鹿逐渐进入我的镜头。有一年冬天,在洞庭湖中的注滋河口下湖调查时,我一路上跟拍调查工作镜头,三个组分头走了一天也没什么收获。傍晚时分,当一位工作人员架起望远镜观察时,突然对周边的人讲:“大家小声点,前方发现麋鹿群”。其实这群麋鹿离我们直线距离有4公里多远,为了不打扰麋鹿,我独自前往拍摄,绕了很多沟汊,走了2个多小时终于拍到了这群麋鹿。返回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冻雨,我把外衣脱下来包裹在摄像机上,自己淋得透湿。路上一片漆黑,脚下都是刚割不久的芦苇,几次被尖锐的芦苇蔸扎破了脚,鲜血直流。此时,我想起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情况下先穿鞋子后穿袜子?这时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先把鞋子扎穿再把袜子扎穿。这篇报道我就以同期声为题《大家小声点,前方发现麋鹿群》,节目鲜活,现场感强,蕴含着告诉人们不要打扰麋鹿的生活的寓 意。

每到春夏麋鹿繁殖季节,雄性之间就会决斗争夺“鹿王”的位置。一天清晨,渔民发现一头麋鹿被一张废弃的大渔网缠住了角,几个小时也没有挣脱。报告给保护区后,我早上6点钟赶赴现场拍摄。保护区工作人员、渔民、志愿者、村民共几十人参与救援,最后解救成功,现场放生。大家一直到下午2点才上岸吃早餐。专家说这是一只战败后落单的麋鹿。我拍摄的新闻《众人合力救助受困野生麋鹿》荣获湖南新闻奖一等奖。

洞庭湖一到夏天就涨水,大多数年份还会发生洪水,麋鹿赖以生存的家园就会被淹没,只能从低处向高处跑,尽管会游泳,还是有些麋鹿跑到了岸上,甚至农田里。有一次,一位渔民志愿者报告,洞庭湖中有麋鹿在深水区游了很长时间,体力不支会有危险,我和保护工作人员坐了3个小时的快艇,将几头麋鹿引导到了地势较高的地方。快艇返航时,遇上了7级大风,几次差点被大风浪掀翻。

由于宣传到位,保护措施得力,跑到岸上的麋鹿也得到了村民自觉的保护,大家都认识了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没有人去伤害它。

2016年7月,我乘坐湖南省林业厅的直升飞机在洞庭湖上拍到了38头一群的麋鹿,2017年5月,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注滋河口用无人机拍到了一个镜头有62头的麋鹿大集群,现在洞庭湖中的麋鹿由20多头繁衍到了140多头。6年前,我跟踪采访救援刚出生两天的小麋鹿,因为身上有很多斑点,工作人员将它取名叫“点点”,今年3月,“点点”已经当妈妈了,我给它产下的小崽取名字叫“小不点”。

三、让江豚留住微笑

长江江豚是地球上的高智慧动物、全球唯一的豚类淡水亚种,中国淡水水域唯一的哺乳动物,处于淡水生物链顶端,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它性情活泼,保持着“微笑”的脸庞,成天笑呵呵的样子,圆滚的身体常在水中不停地翻滚、喷水,喜欢追逐船尾的白浪花。天气突变时,会出现“江豚拜风”的景象。我小时候在洞庭湖、长江经常看到成群江豚出没,我们当地称其为“江猪子”,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放鸭子的“鸭官”,撑着木划子船赶着鸭群走时,一群江豚也跟在后面凑热闹。我曾经采访过轮渡上的一名老水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岳阳楼下的北门渡口坐轮渡过洞庭湖入长江口时,还可见到成群的江豚出没,往后就很少看到江豚的身影了。

候鸟可以飞,麋鹿可以跑,江豚只能在水中游。江豚的生存对水生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洞庭湖实行春季禁渔已经有16个年头了,即使开禁之后,也不允许采电打渔、迷魂阵之类的非法捕捞。我每年除了春季、夏季进行渔苗放流,生态修复的报道外,还经常深入洞庭湖进行打击非法捕捞的报道。有一天晚上,我在洞庭湖中采访渔政执法人员打击电捕鱼,直到凌晨4点,抓到了两艘电打渔船,一直到天亮才返回岸上。迷魂阵、矮围是破坏洞庭湖湿地最普遍的现象,曾经拍摄的候鸟镜头大多是在有迷魂阵的竹竿中穿梭,我长年跟随渔政执法人员和志愿者采访打击非法捕捞,知道那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工具。

保护江豚除了政府部门的力量,洞庭湖还有几支民间志愿者队伍。

2012年1月8日,15名志愿者立下的生死状上赫然写着这样的字样:“我志愿加入保护江豚志愿者行动。在行动中不违章,不喝酒,驾好船,穿好救生衣,确保人身安全。有难同当,生死与共。在巡湖过程中,若有人出现意外伤亡,所有人都应尽全力救助并抚恤其家属、子女。”江豚保护协会成立之初,水上巡逻队应运而生。协会建立巡逻值班制度,高频阻击非法捕鱼,守护江豚和渔业资源。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接到一线志愿者的举报,协会都会迅速出击。

2013年2月10日,大年初一,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徐亚平带领志愿者下湖巡查,发现有电捕鱼船,他从一艘船上跳到另一艘船时,不慎左脚一滑,右脚踩空,整个人旋即摔倒,因腹部被船舷剧烈撞击,他当场昏迷。医院紧急组织专家会诊,诊断结果是肠穿孔,经3小时手术,徐亚平脱离生命危险。

我采访徐亚平时,他说“我身处洞庭湖边,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关注我们的洞庭湖,关注我们的水生生物。长江、洞庭湖曾经同时拥有白鳍豚、江豚两种淡水豚类,现在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为了不让江豚步其后尘,我们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来保护江 豚”。

无论是湖南省开展的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的“洞庭风雷行动”,还是中央环保督查组、省环保督查组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我都积极参与宣传报道。有一次跟随执法部门在洞庭湖上重拳整治非法采砂,我连续跑了一个星期。现在洞庭湖上禁止了非法采砂,大规模的矮围进行了拆除,迷魂阵也很少见到身影。湖面变得干净透彻了,江豚的食物链得到明显恢复,我终于拍到洞庭水清江豚欢的场面,真希望这种现象能继续保持和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江豚麋鹿洞庭湖
30多头野生江豚出现在长江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洞庭湖
江豚“归来”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好一个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