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惩罚”教育与逆商培养

2018-10-19 01:01山西工商学院胡晓霞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9期
关键词:逆商惩罚挫折

■文/山西工商学院 胡晓霞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关键期,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除了学习成绩好、品德高尚外,还应该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逆商培养。

近年来,有关孩子受到挫折后做出极端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杭州11岁女孩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后从7楼跳下。近日,山东淄博市又发生了一宗骇人听闻的中学生杀人案。一个在班里每次考试第二的初三男生,将本班总是考第一的男生杀害。凶手坦言,杀人动机仅仅是被害人比自己更优秀,“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名了”。听后令人悚然……

这些案例虽然极端,但其实都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弱、逆商低的表现。当今社会提倡赏识教育、反对惩罚教育,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很少受到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使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减弱,一旦遇到一点惩罚和挫折,就有可能走向极端。然而研究表明,适度的惩罚教育,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逆商。那么,什么是逆商?什么是适度惩罚?如何通过适度惩罚教育来促进幼儿逆商的培养呢?

一、逆商概念及其对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逆商全称为逆境商数,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学者、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承受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大量资料显示,在充满逆境的当今社会,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情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人生挫折无处不在,如果从小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那么当挫折来临时,就会表现出意志品质不高,不知如何面对,甚至会一蹶不振的现象。可见,从小培养抗挫折能力,提高逆商,对个体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期是人一生各种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惩罚教育作为幼儿期的一种挫折教育,能够锻炼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幼儿意志品质,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惩罚教育不但是必需的,也有益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逆商的培养。

二、正确看待惩罚及其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惩罚是指否定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以引起幼儿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使之在内疚、痛苦、悔恨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正确看待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倡赏识教育,不是否定惩罚教育

针对传统教育中“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惩罚方式有失偏颇的地方,教育界开始倡导赏识教育,这是教育进步的表现。然而,在强调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又陷入了“只表扬不惩罚”的误区。事实上提倡赏识教育,不是否定惩罚教育,而是在孩子犯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应该带有建设性地批判和适度地惩罚,让孩子能够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害怕。

2.惩罚不是体罚

惩罚与体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孩子,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赞成的惩罚是要体现对人的道德要求和对人的尊重, 他认为惩罚的目的不是造成幼儿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 不应当有侮辱幼儿人格的内容和压制的性质。惩罚是以尊重和爱护幼儿为前提, 是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和改掉坏习惯。而体罚是教育者漠视幼儿人格尊严,带着情绪实施对幼儿会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惩罚教育不能采用体罚形式。

3.适度惩罚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情境,当幼儿做错了事情,该批评就得批评,该惩罚就应适当惩罚,让幼儿体会到挫折的感觉,从而提高幼儿抵抗挫折的能力,不断学会自我调节及面对未来挫折的耐受力,这对幼儿逆商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幼儿自省自觉意识还不成熟,自制能力也比较差,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单纯的说服教育有一定局限性。通过适度惩罚式的行为矫正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其意志力,从而改掉坏习惯。此外,惩罚还具有警示作用。幼儿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常常是通过观察其他幼儿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习得的。例如某幼儿到处乱扔垃圾,老师批评和惩罚了该幼儿,其他幼儿便会引以为戒。可见,适度惩罚对于幼儿的行为矫正和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三、如何适度惩罚以促进幼儿逆商的培养

惩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如果方法不得当,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实施惩罚时要把握适度原则,要讲究方式方法,惩罚教育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确定所有惩罚制度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尽最大可能的尊重他,同时也要尽最大的可能要求他。”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惩罚教育的时候要做到尊重幼儿,不伤害幼儿的自尊,不损害幼儿的人格尊严。这是惩罚最基本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事先告知规则,惩罚之前要先警告幼儿

比如规定幼儿看电视40分钟,事先要让孩子知道观看时间,这就是规则。如果时间到了,幼儿还不肯关电视,那么可以告诉他看得时间长对眼睛有坏处,还可以告诉他已经违反了规则,如果幼儿仍然不执行规则,就要在惩罚幼儿前进行“事先警告”,直接告诉他:如果你再不遵守规则,将会得到以后一个月内取消看电视这样的惩罚。这样可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先,以及犯错误后将得到的相应惩罚,使幼儿接受规则,停止不良行为,即使受到惩罚,幼儿内心也容易接受惩罚的结果。

2.惩罚之前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

生活中,家长看到幼儿的不良行为时,常常表现得急躁不耐烦,情绪容易失控,不给幼儿解释的机会,批评指责,如果幼儿委屈辩解时,惩罚可能会升级。这样做就是没有给予幼儿起码的尊重,即使他犯了错,我们也应该给他解释的机会,问清楚幼儿这样做的原因后,再做恰当的惩罚决定。如果幼儿的想法是合理的,那么不容分说就给予惩罚,对幼儿的心理不利,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比如,有一次看到幼儿集体活动时心不在焉,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询问幼儿为什么时也不说话。课程结束后,再次询问原因时,她大哭起来,原来是因为姐姐回北京了,她想念姐姐,心情不好,所以才无精打采。当你站在幼儿的角度,倾听和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感受幼儿的认知和情绪时,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幼儿,也避免了对幼儿不该有的惩罚。

3.惩罚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幼儿,犯错误是幼儿成长的必经过程。父母在惩罚幼儿之后,不要在幼儿犯错时总是旧事重提,而要就事论事。一味重复和强化幼儿曾经的错误,这种行为不但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且会让幼儿认为父母因为自己的过错,不再喜欢自己了,不利于幼儿的心理成长。甚至会让幼儿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认为自己就是如此,不断心理暗示,破罐破摔,反而固化了幼儿的不良行为。

4.惩罚方式切忌暴力惩罚

惩罚的目的并不是要伤害幼儿或者要打击幼儿的自信心,所以惩罚方式切忌暴力惩罚,随意打骂或者动不动就用棍棒式惩罚对待幼儿,往往会给幼儿心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例如,如果幼儿做错事后,经常受到严厉惩罚,幼儿可能因为怕挨打而学会说假话;还有经常受到暴力惩罚的幼儿,可能会变得没有个性,性格软弱;也可能由于压抑,发展为另一个极端,变得逆反心理强,有暴力倾向,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如果暴力惩罚成为家常便饭,那么幼儿对挨打形成习惯,羞耻感渐渐丧失,内心只有憎恨与对抗。就会与惩罚的教育意义背道而驰。

5.惩罚之后,要及时给予幼儿情感抚慰

惩罚要与抚慰相结合。孩子受到惩罚后,通常会有一段伤心的情绪反应,同时也会伴有焦虑和不安,担心父母因此不再爱自己,往往会表现出想亲近和讨好大人的行为。这时惩罚者或者没有参与惩罚的家人,应给予幼儿情感抚慰和必要的情感支持。向幼儿表明虽然因为做错事受到了惩罚,但是父母还是爱他的,告诉幼儿为什么会被惩罚,使他明白做错事就应该承担责任并为此付出代价。这样做,不但使幼儿容易改掉不良行为,还可以树立惩罚者的威信。

6.相信幼儿,在惩罚中给予宽仁和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受过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心灵的感化。因此,并不是每一次幼儿犯错误,都必须给予惩罚。如果是由于幼儿无知或者无意犯的错误,成人应该用宽仁和包容的心去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相信每一个幼儿的心灵都是善良的、美丽的,通过唤起幼儿本有的善良,去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

教育中要有赏识,也要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科学合理的惩罚教育不但能够锻炼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益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逆商的培养,促使其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方式,从而提高幼儿未来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对幼儿逆商培养的意义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逆商惩罚挫折
神的惩罚
挫折使我更坚强
Jokes笑话
大学生逆商教育实施策略探析
挫折
培养孩子的逆商始于接纳
逆商:决定孩子人格完整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被忽视的“逆商”培养
惩罚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