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文字意识培养的支持策略

2018-10-20 10:48杨丽娟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6期
关键词:图画书识字文字

杨丽娟

在学前教育领域一直反对“小学化倾向”,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误区。一方面,一些公办园教师错误地将文字意识培养等同于“小学化”倾向,对文字出现的时间、地点及频率十分敏感、纠结,甚至在环境中回避文字的出现;另一方面一些民办园为迎合家长需要,盲目地、機械地教幼儿识字,导致幼儿对认识文字丧失了兴趣。事实上,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教师对幼儿文字意识培养的认识与理解并不到位。

简单地说,文字意识就是会区分文字与图画,知道文字是表达意义的一种符号,阅读时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读,知道汉字是由一定的结构部件组成的,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情境、已经认识的汉字来猜测和辨认文字。

有研究发现,“幼儿期文字意识的发展与其将来学校教育中的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高度相关。”[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5-6岁幼儿阅读与书写准备的目标中提出“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可见,文字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因地制宜,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环境中的文字对幼儿文字意识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成人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环境中的文字资源,让幼儿了解文字的意义和功能、结构和排列等,以促进幼儿文字意识的发展。

1.社会大环境直接感知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社会环境中到处都是文字,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这些文字就像是一幅幅的小图画,刚开始他们并不明白这些文字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需要借助实际生活需要,通过他们与环境的充分互动,才能了解文字的功能与作用。例如幼儿跟随父母去超市时看到店面的文字,多次进出超市之后,他们对“超市”两个字的外形便有了认识,对这两个字的意义也有了实际的体会。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社会大环境中的文字对幼儿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成人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文字,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需要的过程中了解文字的意义,初步认识文字的形式和结构。

2.幼儿园小环境亲身体验

幼儿园是孩子每天生活的地方,教师不应回避文字的出现,而应适宜地展示、利用文字,让孩子深入体会文字的功能,了解文字排列规则,让幼儿在与母语文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发展文字意识。例如幼儿园开展全园性的户外大区域活动,设置了建构区、表演区、木工区、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养殖区等多个区域。因全园幼儿均要参与到区域游戏中来,因此,需要设计全园区域标识图。园部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大班幼儿。大班孩子们认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看不懂字,所以标识上需要画图画,而大班的小朋友认识一些字,所以也可以写上文字。教师与幼儿商量之后,决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设计区域标识。幼儿会写的文字由他们自己完成,不会写的文字,他们请教师帮忙。全园区域引导图的制作,则是由教师提供幼儿园平面图让幼儿自行设计。幼儿在平面图上画上了各区域的标识,并将教师打印好的文字剪贴在标识旁边,形成了一幅他们自己能看懂的“全园区域活动引导图”。

3.班级微环境实际操作

班级是幼儿在园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每一个区角的环境,都能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可利用区角游戏标志、图书、各类区域操作材料等,让幼儿有充分与文字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对文字意义、功能、排列规则以及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游戏规则的制订、游戏标识的制作可以让幼儿自己思考、设计,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区域及游戏的认识。会写字的可以写字,不会写字的可以画图,亦可请求老师打印文字援助。多次实践之后,幼儿对文字的功能、意义都会有实际的认识,对一些文字的再认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因势利导,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

仔细观察发现,在大班年龄段幼儿中,有部分孩子对文字无感,上小学之前只能认识十多个简单文字,但也有许多幼儿识字量非常大,能够自主阅读图画书,甚至能够将一个文本通篇朗读。教师的引导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在尊重幼儿兴趣及需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幼儿文字意识。

1.发现幼儿对文字认识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5~6岁的儿童在图画书阅读中对文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并逐渐做好成为文字阅读者的准备,文字意识不断提高。”[2]兴趣是叩开潜能的钥匙,当幼儿关注文字并对认字表现出兴趣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肯定幼儿的兴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个别兴趣变为大多数孩子的兴趣。例如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开展“从图画到文字”的活动,感受中国文字从图画般的象形文字到现代文字的发展过程;语言区活动可以开展“找不同”游戏,投放相同偏旁的文字,让幼儿感受文字的组成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开展各种与文字有关的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他们探索文字的愿望。

2.尊重幼儿文字意识发展的差异

由于环境及遗传的影响,在文字意识发展方面,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对幼儿之间文字意识发展的不同状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对于文字意识发展好、识字量大的幼儿,可提供更多科普类的读物,让其懂得利用文字来拓宽知识面,引发探求知识的欲望,增强对文字的兴趣及自信心。根据幼儿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同伴和榜样影响的特点,对于文字意识发展相对较弱、认字量小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文字意识发展好的孩子一起探索,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其对文字的兴趣以及学习文字的动力。

3.给予幼儿自由自主阅读的机会

有研究发现,“自主阅读比分享阅读更有助于增加儿童与文字接触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相关的文字意识。”[3]因而,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给予幼儿自由、自主阅读的权利,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文字零距离接触。在自主阅读中,幼儿因为急于获得对画面的理解,发现图画书的意义,他们会更关注画面与文字的联结。在多次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幼儿会因为认识文字的意义或者认识文字本身而具有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引发他们对文字的再认、书写和表达的行为。

三、因材施教,关注材料的图文特点

在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中,从文字意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图画书可分为有文字书和无文字书。教师利用好这两类书,可以让幼儿有更多亲近文字、操作文字的机会,促进幼儿文字意识的发展。

1.利用集体阅读、亲子阅读的机会,让幼儿接触有文字的图画书

这类图画书最大的特点便是图文基本匹配,教师在集体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幼儿观察文字,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便能感受到文字是图画的诠释这一概念。教师及家长亦可以利用亲子阅读的机会,和孩子边看图画书边点读文字,让幼儿感受文字的结构以及现代汉字从左到右排列的方式。长此以往,幼儿对文字的意义、结构、排列等方面会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观,对其文字意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识字与理解呈高度正相关,而识字与观察记忆、想象有高度的负相关,也说明识字对正确理解图书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识字对观察记忆、想象有显著的制约影响。”[4]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集体阅读教学时,会将文字遮挡,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但是,遮挡文字只能作为集体教学環节中的一个小部分,更多的时候,要让幼儿接触文字,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图画书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2.利用无文字的图画书,发展幼儿想象力,引发前书写行为

无文字图画书的最大特点是图画形象,仅用画面就能表达作者的意图。很多家长为了利用图书让幼儿大量识字,便会避免购买此类图画书。但事实上这类图画书能够引发孩子的思考与想象,促进幼儿将前后画面进行联结,并串连和理解整个故事内容。阅读此类图画书后,教师或家长可与幼儿进行撰写阅读日记、编故事等活动,让幼儿回顾阅读过程,用图画、文字、符号来再现阅读印象,发展前阅读、前书写能力,学会运用文字,促进文字意识发展。

事实上,文字是传承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也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视野可见之处皆有文字。幼儿园教师,应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促进幼儿文字意识的发展,而不应回避文字的出现。只要避免机械识字、枯燥认字,让文字自然巧妙地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自然就能让幼儿感受到文字神奇的魅力,真正促进他们文字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雷,等.幼儿期书面语言习得对后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9).

[2]刘宝根,等.4-6岁幼儿图画书自主阅读过程中文字注视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

[3]刘妮娜,等.不同阅读方式下学前儿童在图画书阅读中对文字的关注[J].学前教育研究,2012(5).

[4]周洪飞.识字和不识字幼儿图书阅读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9(2).

猜你喜欢
图画书识字文字
图画书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识字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花是一本图画书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