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词句,促进小学生阅读感悟”方法探索

2018-10-20 01:17黄华英
文理导航 2018年18期
关键词:感悟阅读

黄华英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课标》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品味的过程与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比较、品味,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详细阐述这样通过拼读文章的重点词句,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重点词句;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比较、品味,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们常用的一些方法,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一、品词入文,感同身受

语文的感悟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它依循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表现为情感和思维由平缓推进到突发式跃进。“品词入文,感同身受”的过程是:读者进入文本,触发读者展开情绪化的活动——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读者与文本碰撞产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1.抓住“题眼”,理清文章的情感,感受作者深刻用意

如二年级上册《清清的溪水》一课,“清清的”是全文的“题眼”,它既写出了溪水的特点,也暗含了告诫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的深刻用意。教学课文时,可以紧紧围绕“清清的”展开: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水才算是“清清的”?看到这样“清清的”溪水,你感觉怎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说说后来溪水怎么变浑了?再后来怎么又变成“清清的”了?最后讨论:怎样才能让溪水一直都是“清清的”?从而理解不要乱砍树,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水源的环保主题,与作者产生共鸣。

2.抓住详细刻画人物形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如四年级上册《小兵张嘎夺枪记》里,对小兵张嘎夺枪时的精彩描写:“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 ”“抓、拍、扑、压、咬、夺”一系列动词连用,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想象,再脑海中重现嘎子夺枪的经过,体会嘎子机智勇敢的精神,产生对嘎子的赞美之情。

3.横向比较,品出人物的美好情感

所谓横向比较, 就是从文本中找出最重要的几个词语,他们意思相近或者相反,通过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种子》时,我们很容易找到“扫视、凝望、注视”这组词语。首先,让学生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扫视”,指目光迅速地向周围看;“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注视”指注意力集中地看。接着,比较三个词的不同之处。它们都表示看,但是看的专注度不同,“扫视”最浅层,“注视”随后,“凝望”专注度最高。然后分别找出带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比较三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最后得出结论:“凝望” 一词体现了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4.纵向连合,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所谓纵向连合,就是从文本中选择、归纳出几个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比如五年级下册《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文,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三次重点战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三次战役用三个词语概括起来:胜利登录、切断水源、长期围困,然后将这三个词语联合起来,便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从这三个小标题式的词语感悟作者对郑成功不畏困难、沉着镇定的品格,机智灵活的谋略以及执着的爱国情怀的赞美之情。

二、品句酌段,百花齐放

在这个阶段,应强调对文本的体验、品味和领悟,针对文本所使用的语言和由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审美活动就进入了“悟”的阶段。“悟”是“品”的凝聚和升华。在“悟”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走出文木。对此,夏丐尊早就指出:学生在课堂里的阅读,目的不在悲愤、流泪等激动,而在于激动平复之后“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所以学生应从受作品形象的指引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中超越出来,走出文本,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冷静理智地审视文本,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第二,要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虽然文本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倾向性,但因每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以及由空白和未定性造成的文本解读多样化,学生的“悟”会各不相同,甚至会出现“误读”,对此,教师要宽容、包容,坚持“体验有得皆是悟”的原则,对學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标准、审美判断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加以正确的分辨和指导。

1.抓住重点句子(中心句、过渡句等),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研究文本,积极主动地思考,融情感于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莲叶青青》第一部分课文内容时,可以着重训练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感受祖母的爱荷之情。先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祖母爱荷花的句子,在交流时,学生纷纷从祖母看河泥、种种藕、守荷花缸、看新叶、倒贴茶水请人欣赏荷花等语句,谈自己的感受,我重点抓住“看新叶”这部分进行引导。“一个老人看一个新生的孙子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学生有的答“欣喜”,有的答“兴奋”,有的答“开心”,有的答“惊喜”……孩子们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朗读,悟出了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2.抓住难点语句,煽情明理

我们可以通过对难点语句的揣摩、推敲来体会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情韵和附着在词语上的色彩,由此进入“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过程”,最终获得审美体验、直觉的智慧启迪。有位哲人说:“要是着眼于语言的简便性,那么它就是一种事物的抽象替代符号,而如果着眼于其无穷魅力的话,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和热情的象征。”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让学生通过抽象语义提供的审美意象的有关信息,充分调动其联想和想象,去重构形象、画面,再造意境,把握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其“风骨”“寄托”,使之步入由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教师作为帮助者,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文本深层世界的精神通道。

比如二年级下册《阳光》一文中最后一句:她望着佳子的脸,微笑着说:“好孩子,别着急,阳光都跑到奶奶心里来了。”这里的“阳光”不只是字面的意思,还代表着“佳子对奶奶的关爱,使奶奶感到很温暖”。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首先问:“佳子给奶奶带来阳光,其实是对奶奶的什么?”学生回答:“这种行为就是对奶奶的关心、爱护、孝顺等。接着说:“阳光可以让我们感到温暖,关爱也可以让我们感到温暖。佳子对奶奶的关爱,使奶奶感到非常温暖。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做什么,也可以使奶奶感到温暖呢?”学生回答:“帮奶奶捶背。”“给奶奶倒茶。”“给奶奶讲笑话,逗她开心。”……在感悟了句子的含义后,孩子们深受教育,纷纷举手发言,不仅悟懂了佳子对奶奶的关爱之情,又畅言了自己的想法,个体的情感与智慧都得到了成长。

3.抓住具体刻画的语句,以文表情

教材中很多课文里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有的还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借助语句,指导学生通过仿写、改写、扩写、续写来升华自己对课文、对人物的认识。

学生通过积极地发挥想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更深刻地理解了语句的含义,体会了光未然炽热的爱国热情,还感受到了排比句的气势,是超出文本后一次创造性的顿悟与灵感的闪现。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2]周一贯.研究性教学探索[M]

[3]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新探[M]

猜你喜欢
感悟阅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研究型”模式的反思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