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合适教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效果

2018-10-20 18:42吕琼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家人

吕琼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8) 02 - 0037 - 01

《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低段德育课程,肩负着解决小学生认知问题,帮助小学生获得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方面发展的任务,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灌输的填鸭式空洞说教,忽略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违背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再现情景

小学生对于单一的文字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小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本身就含有生活二字,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小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小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人手,帮助小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情境再现功能,为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例如,《我的一家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与家人的生活照,然后一一向小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工作、爱好、习惯等内容。小学生对教师的生活一定是很感兴趣的,通过照片展示,小学生熟悉了教师的家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介绍家人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请小学生拷贝几张自己与家人的生活照,尝试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家人。通过这种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小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生活课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内心深处会增强对本门课程的認可程度。又比如,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时,为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我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当美伦美奂的日本传统木屋,寿司,和服;泰国的高脚屋,咖哩饭,寺庙;韩国的泡菜,韩服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发出一阵惊叹。这样,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各国的特色,印象必然非常深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各国哪些方面不同,哪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

2.讲解故事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听故事却情有独钟。他们喜欢昕生动、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小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解的故事要围绕教学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解。例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小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小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注意故事的深刻性,所讲故事不可以只有趣味性,而没有更深的思想道德含义。除了教师单方面地讲解,还可以与小学生进行互动讲解发生在周围的故事,这样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小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列举一些反面教材,让小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3.讨论问题

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深浅的把握,要注意问题难度的循序渐进,注意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以提高小学生的内在水平。例如,在“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消费”这一问题提出后,笔者将小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组四个人进行讨论,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观点。这一过程是小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相对完整的观点,无形中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水平和能力。例如,《家人的爱》教学过程中,上课开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家人对我们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微笑的动作,都体现了他们对我们的关爱。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一天当中家人为你做了哪些事情?有小学生回答到:早上起床之后,妈妈为我做早饭是一种爱;有小学生回答到:下午放学之后,爸爸来学校接我是一种爱;还有小学生回答:晚上吃饭时,爷爷奶奶给我夹他们喜欢吃的菜是一种爱。这样一个小问题,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有助于小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人对自己的爱,让他们了解家人平时是怎么爱护自己的。四、开展活动

开展活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小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亲身体验,达成教学目标。实践证明,相比起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接受理论知识灌输,小学生更加喜欢参加活动。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喜欢跑来跑去,一刻也“闲”不住。活动教学法正好满足了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与其将小学生束缚在座位上,教师不妨采取“松绑教育”,通过开展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活动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例如游戏活动、问卷调查活动、实地走访活动、分析讨论活动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小学生学习情况,具体选用某一种活动方式。比如,《我为家人添欢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一场抢答游戏:(1)说出父母生日;(2)说出父母喜欢吃的水果;(3)说出父母什么时候最快乐;(4)说出你送给父母的礼物。这种抢答游戏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人,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次开展动手活动,请小学生自己给父母做一件小礼物,为家人增添欢乐。进行角色表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实现角色转换,让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情。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习惯于采用感性思维进行思考,其经验的积累、情感的发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体验。因此,在教学《品德与生活》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品德家人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我的家人
好学者贤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