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印度佛教在民间领域的中国化

2018-10-21 17:38沈瑶瑶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化佛教

沈瑶瑶

[摘 要:佛教传至中国已有千年,为了能够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相融,其自传入以来不断地进行着中国化,最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其中国化大致指向两个领域,即精英领域和民间领域。本文主要从民间领域的角度来探析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涉及佛教中国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佛教;民间领域;中国化]

佛教创立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立为国教,并向中亚、西亚传播。一般认为,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佛教的受众大致由精英领域和民间领域两类构成:精英领域主要由文人、贵族、高僧等组成,而民间领域的成员则是普通百姓。与此相应,佛教的中国化在两个领域中,有着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进程和表现:精英层面将精妙高深的佛学理论作为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民间层面则以信仰以及建立在浅显说教基础上的生活实践为主体。二者相互交织,合力将佛教牢牢地镶嵌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使其闪耀着极具中国特色的熠熠光辉。

民间领域是贴近中国最广大人民真实生活的一个领域,中国文化在其中以一种更为真实的状态呈现在外人面前。故,佛教在民间领域的中国化有着某种独特的魅力,值得人们关注。

一、佛教中国化之缘由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初到汉朝时,多少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首先,印度佛教就其基本教义来看,它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同中国本土文化相互抵牾,与儒学、道教发生对抗;同时,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与中国早已存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形成了两个对立面。其次,统治阶级也从本人的信仰或统治利益出发,同佛教势力发生对抗。而这就使得中国历史上形成了错综复杂、时断时续的反佛斗争。显然,如果反佛斗争持续,印度佛教在中国将举步维艰,更别说宣传佛法,传播教义。

于当时的印度佛教而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入乡随俗。在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思想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在佛教的思想和理论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以便更好地传播教义,实现良性循环。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下,印度佛教开启了“中国化”的漫漫长征。

二、佛教中国化之表现

在民间领域,佛教中国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佛教的世俗化。佛教主动从高高的神坛上进入到世俗生活中,更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佛教在民间领域中国化主要表现为。

(一)修行的简易性

佛教在其传入之初,之所以受到儒家和道教的排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佛教的修行方式与儒道思想是相悖。如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佛教出家侣僧要受戒剃度,是谓“斩断三千烦恼丝”。此外,“出家”也是不合儒教礼法的。“出家”意味着人要脱离红尘俗世,断七情六欲,遁入空门,一心修行,这与“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显然是背离的,当时的统治者也明令禁止出家。再者,吃斋、诵经等对于长期生活世俗社会中的普通大众而言,过于严苛。

于是,佛教做出了一系列让步,如允许带发修行,不必出家,在家也可实现修行,不拘于清规戒律;不必天天吃斋诵经,“阿弥陀佛”即是佛法,且强调“佛法自有,只在心中”。通过这些“中国化”,佛教在民间领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二)教义的通俗化

与精英领域相比,生活在民间领域的普通百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没有研读精妙高深的佛学著作的基础。为了使百姓们通过一种更为简便易懂的方式接触佛法,在百姓群体中传播佛教义理,俗讲和变文适时出现了。

俗讲是六朝以来佛家的一种讲道化俗手段。僧侣将佛经译成文雅的经文,为向人们进行宣讲,又把经文和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说白散文叙述事实,然后用歌唱(韵文)加以铺陈渲染。这种演唱佛经的形式,称“俗讲”,即通俗讲经之意。其文字脚本称“变文”,即改编的佛经之意。由此可见,俗讲和变文以佛教经典为主题,以充满浓郁生活气息、通俗生动的语言使得教义通俗化而成为人所共知,易于人们接受教义,对于佛教义理的普及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成佛的直接性

以佛教而论,众生从出生以来,即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地旋转,经历“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佛,否则无有脱出之期。由此可见,要“成佛”并非易事,而能成佛之人也必定是由佛转世之人,普通人难以达到。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则提倡“顿悟成佛”,认为成佛与否完全在人的一念之中,而这个一念即指“觉悟”。何时觉悟,何时成佛。其强调,成佛无需苦修,更无需轮回转世,现世即可。而兰竺生则倡言“一阐提皆得成佛”,强调人人都可成佛。这为俗世里的人们大开众生成佛的方便法门,极大地增大了成佛的可能性,更加符合人们追求现世利益的心理,也使佛家赢得了更大的普及性。

三、佛教中国化之影响

佛教在中国传播教义时,不断地为适应中国土壤而进行改变,不断地融合发展,最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佛教的中国化不仅使佛教展现了其在异域文明中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中华文明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和胸襟。此外,经过了中国化的佛教,其生命力變得更加旺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中国成为世界上佛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佛教得以在中国长期传播发展,至今仍对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由此我们也可意识到,唐宋时期印度佛教在民间领域的中国化及由此而形成的民间佛教,对于佛教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体系中最终地位的确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宇恒伟.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

[2]方立天.慧能创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J].哲学研究,2007(04):74-79+129.

[3]韩焕忠.佛教中国化的形式和内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5-7.

[4]黄丁.孝道与佛教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02(006).

猜你喜欢
中国化佛教
佛教艺术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佛教造像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