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稻茬小麦关键栽培技术

2018-10-21 11:46杨秀林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烟农赤霉病小麦

1 稻茬麦生产现状

(1)沿淮稻茬麦地区小麦生产目前表现出品种多、乱、杂,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烟农19);(2)季节矛盾突出,特别是机插秧、直播稻地区,适宜小麦的茬口较短;(3)各种灾害多发重发,主要是旱灾、冻灾、水灾、冰雹灾、渍害等;(4)病虫发生严重;(5)生产方式粗放。

措施:提高稻茬麦增产技术的落实,切实抓好秋播质量,大力推进机械化均匀播种,认真抓好稻茬麦的技术集成和防灾减灾工作。

安徽沿淮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比例大,但该地区小麦生产稳定性差,产量较低,一般单产在350-450kg/亩,较淮北旱地小麦低50-100kg以上。

2 稻茬麦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低产的主要原因)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灾害频发常发,冻害渍害等严重

(1)品种单一,与机插秧、直播稻接茬的偏春性(或弱春性)品种比例较小。

(2)近年来,春季冷害(倒春寒)成为限制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有时比冬季冻害还严重;

(3)小麦生长季节气候不稳,灾害频繁,中后期雨水偏多、病虫草害及湿害较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①春季强对流天气频发,引起小麦倒伏;

②春季阴雨,诱发病虫草、渍害加重。

2.2 整地播种质量差,出苗率低,缺苗断垄

沿淮地区秋冬季易干旱或遇连阴雨、整地出苗困难,达不到苗全、齐、匀,均匀度和整齐度差。

由于稻茬麦田的土壤属水稻土类型,一般板、湿、粘,含水量高,适耕期短,不易整碎,田间坷垃大,无论是机条播或撒播,都不易使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早迟不一,尤其是撒播麦田,露籽、深籽、丛籽、缺籽现象普遍。

(1)水稻土难整、难播

(2)整、播小型机械多

2.3 大播量、大群体,苗不壮,易倒伏

播种量过大(机播12公斤/亩以上,撒播15-20公斤/亩,有的达20-25公斤/亩),加上施肥不合理。春季小麦吸肥快,群体数量大,病害发生重。茎蘖数多而弱,个体发育差,茎秆生长细弱,茎秆抗倒性下降,后期易倒伏。

3 稻茬麦增产关键技术(亩产400公斤)

3.1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耐湿品种

品种选用:产量潜力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品质优(中强筋或弱筋小麦);抗赤霉病、白粉病;早熟、耐湿、抗穗发芽;扩大半冬性品种种植。

当前适宜沿淮稻茬种植的小麦品种有:

烟农19、烟农5158、烟农5286、淮麦29、淮麦33、淮麦35、山农20

示范新品种;烟农999

3.2 采用少(免)耕或旋耕整地机条播,沟系配套,排涝防渍

在水稻收获前10-15天断水及排水干田,以便收稻后及时进行整地作业。播后立即开好“三沟”(墒沟、腰沟、田边沟)。

利用少、免耕技术,在机器浅旋土整地后播种,也可在稻板田上采用江南2BG6A或2BG5A型少、免耕条播机,碎土、灭茬、开沟、播种、盖籽联合作业一次完成,减少露籽、深籽、丛籽、缺籽,提高播种质量。

要求田内“三沟”(墒沟、腰沟、田边沟)分别达到0.2米、0.25米和0.35米左右,田外大沟加深达到0.6-1.0米。“三沟”配套,沟沟相通,主沟通河,达到雨停田干,减轻渍涝危害。

3.3 平衡施肥,追施起身拔节肥和后期叶面施肥

稻茬麦亩产400公斤水平,一般需施纯氮10-13公斤、P2O5 5-6公斤、K2O 4-6公斤、硫酸锌1-1.5公斤。亩产400-500公斤宜施纯氮12-14公斤、P2O5 5-6公斤、K2O 5-7公斤、硫酸锌1-1.5公斤(畝产500公斤以上需增加农家肥1000-1500公斤)。

根据土壤肥力基础和产量指标平衡施肥:在肥料运筹上应掌握前促、中控、后补,基肥占总N量的60%,冬春平衡肥占10%,拔节肥占30%。基肥∶追肥=6∶4

3.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1)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危害产量损失一般在10%-20%,严重时高达70%以上。产量损失轻重与麦株发病时间、发病部位密切相关。发病越早,病级越高;发病叶鞘和茎秆节位越高,产量损失越大。

纹枯病导致产量损失最大的时期为小麦孕穗期,孕穗期病级高,此期发病不但严重降低千粒重,而且减少穗粒数。

防治策略:建立以纹枯病根茎基部病害为靶标的防治体系

①以种子处理为基础

②以条播和控制土表秸秆明显残留为关键

③以增施钾肥提高抗性为措施

④拔节与花期喷药防治夺丰收。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

种植抗(耐)病品种,适当迟播,降低播种量及时防治杂草和合理施肥,控制N肥用量,增施K肥,也能提高植株的抗性。

化学防治

主要有拌种、喷洒两种方式:

①药剂拌种:以三唑酮+井岗霉素或纹霉净,枯白穗率防效达86%以上,且对小麦出苗无影响,增穗、增粒、增重效果明显,增产10%-20%;

②春季喷药防治:

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前后。防治指标为病株率15%,病情指数为3%-6%。防治药剂以噻呋酰胺防效最好,其次为己唑醇。

起身期至拔节期,当病株率15%-20%,病情指数6%-7%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或25%己唑醇乳剂80-100g,对水20-30kg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2)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不容低估。

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几个因素:

①气象:小麦赤霉病与天气是密切相关的,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最低8℃,最高32℃。在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25℃。分生孢子产生速度最快的气温25℃】。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是能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的。发病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

②病源:主要在稻桩上越冬

③感病品种:抗(耐)病品种少

防治策略:建立以赤霉病为靶标的防治技术体系:

①保健栽培:以开沟降低地下水位为关键(春季)

②预警:以物候—气象配合预测为模式

③防治:以花期抓住雨晴间歇喷药为重点

④减灾降毒:以抢收抢晒为核心。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首先,栽培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基础(农业防治)。

①深耕灭茬。深耕灭茬是减少菌原的重要途径。

②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地下水位最好降低到小麦主根根系以下。麦田开沟,关键不决定于深度,而取决于畦沟、腰沟、渠道与其它排灌系统畅通。

③追肥不能过晚。追肥晚容易造成贪青晚熟,延长了病菌侵染的时间和增加了侵染机会,另外造成无效分蘖多,加重流行。

④选用抗耐避病品种。尽管没有抗病品种,但品种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特别要选择抗扩展的品种。选用红皮春性品种较好!除了抗性外,选择品种还要考虑如下原则:适当株高、抽穗一致、穗层整齐、花药残留时间短、灌浆速度快。

其次,药剂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日期、次数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生育期变化而灵活掌握。

开花期遇阴雨,每亩用48%氰烯.戊唑醇100毫升或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50毫升或25%氰烯菌脂200毫升等,于初花期对穗喷雾预防,隔5天再防一次。

施药的时间原则:

①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

②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

③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应在齐穗期用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喷药后遇下雨要力爭雨后补喷!

(3)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

小麦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安徽主要是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为害。

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喜干怕湿,湿度35%-67%为适宜。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

麦蚜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药剂防治

农业防治

①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

②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合理肥水管理

药剂防治

①防治适期

麦二叉蚜要抓好秋苗期、返青和拔节期的防治;麦长管蚜以扬花末期防治最佳。

②选择药剂

小麦开花至灌浆期间,百穗蚜量500头,或蚜株率达70%时,每亩用10%吡虫啉10-15g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g,对水50kg喷雾防治;

药剂防治应注意抓住防治适期和保护天敌的控制作用。

作者简介:杨秀林,男,安徽凤台人,1964年2月出生,1983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高级农艺师。

猜你喜欢
烟农赤霉病小麦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基于烟农立体评价的精益服务探析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始兴
浅析烟草企业如何提升服务烟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