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生态产业发展与技术分析

2018-10-21 11:46吕昭选赵爱珍李光周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发展

吕昭选 赵爱珍 李光周

摘 要 近年来,宣威市大力发展蚕桑生态产业,蚕桑产业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需要重点突出蚕桑产业养殖的生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量。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蚕桑生态产业发展,并提出发展蚕桑生态产业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蚕桑生态产业;技术支撑;发展

宣威市为进一步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步伐,提升产业优势,建设高标准蚕桑产业示范园,2016年在上级农业部门帮助下,在热水镇关营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1000亩标准化蚕桑示范园。该示范园主要采用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推动蚕桑生态产业发展,取得了不错效益。相比普通的蚕桑养殖方法,生态养殖的肥料回收率提高了65%、资源节省率为45.3%,蚕丝产量提高了25%,“三废”排放量降低了70%以上,效果非常明显[1]。基于此,加强蚕桑生态产业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 蚕桑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蚕桑生态产业作为一种复合型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了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结合,也融合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流程,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相契合。通过对蚕桑生态产业进行研究、试点示范、推广普及,从而提高蚕桑行业发展进程,近些年宣威市在此层面上也取得了应有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蚕桑生态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1 理论基础不完备

蚕桑生态产业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要融合的科目非常多,包括蚕学、生态学、经济学、畜牧学等等。需要这些学科之间相互作用。但由于蚕桑生态产业在宣威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对蚕桑生态养殖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究,对整个产业展开优化设计,完善蚕桑生态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1.2 技术体系不完善

蚕桑生态产业发展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多,并且不同技术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普通农户无法掌握复合型农业种植系统,以借鉴其他地区养殖经验为主,这种方法往往难以取得成功。虽然农保部门和农技中心加强了蚕桑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依然不够完善,蚕桑生态产业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1.3 产业化水平不高

宣威市蚕桑生态产业发展时间短,产业化规模还处于初期阶段,从另一个层面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成为了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力。需要通过蚕桑生态产业链中继续延伸,提高蚕桑生态产业化水平,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

2 合理蚕桑产业模式

2.1 以生态蚕桑提高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产业模式

该模式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整合效益,构建“资源→生产→二次利用→二次生产”的循环体系,加强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协调性,实现“两低一高”原则,即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资源高效利用。采用专业协会组织形式或“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不断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实现养殖、种植、加工链条式生产模式,也就是循环经济模式[2]。

2.2 以废弃物资源为基础的多级循环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在蚕桑养殖中的废物、废气、废水进行二次利用和开发,在整个循环开发体系当中,没有“废”的概念,任何物质都是自愿。从而实现产业链上生物质的多级利用循环经济。

2.3 以蚕桑园区为主的生态产业模式

该模式包括种桑、养蚕、蚕茧等产品加工,并将产业链再循环系统进行整合,采用外循环、内循环两种循环物质流动体系,实现园区内部不同系统物流和价值流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耦合,将蚕桑生态产业链条延伸。

3 蚕桑生态产业的技术支撑

3.1 生态桑产业

以桑树作为研究基础,做好育种和优良品种培育工作,通过转基因、杂交技术提高育种水平,加速育种效率。选育中要适合不同生态区和不同条件选择桑树品种,以转型收获、省力化的品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同时也要研究多样化用途的桑树品种。再者,需要加强桑树资源的分类和收集工作,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对桑树分类,发挥杂交育种技术在桑树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野生资源收集保护也十分重要。通过对良性品种进行收集、鉴定、培育,从而提高桑树产品的质量,开展古桑树资源保护工作,对桑树种质资源进行食用、药物等方面检定,从而强化基因建设。此外,需要研发不同用途的桑树品种栽培与管理工作,结合桑树的生长特点合理选择肥料,配套储贮运、加工技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有害废弃物排放。

3.2 生态养蚕技术

结合宣威市自然特点,以及生态示范园的工作结果,可以重点建设“桑树、桑蚕、畜牧、渔业、蘑菇”综合农业体系,也可以建设“桑树、桑蚕、果园、沼气、蘑菇”复合产业。结合桑蚕生态产业发展现状,整个产业的功能、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3]。在催青、小蚕养殖过程中,由于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包括加温和降温,同时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影响,还需要采用化学药剂。这就需要利用家蚕育种新技术选择低能耗的家蚕品种,减少能源的损耗量以及药物使用量。强化低能耗养蚕技术的开发工作。包括常温浸酸、常溫催青等技术。同时,需要在原有的桑蚕生态产业技术上,进一步加强产业的集约化,研究产业体系的适用性以及技术配套性,加强生态效能和市场的协调性,通过融合加工产业、废物处理企业实现资源再利用,降低上下游产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缺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宣威市在蚕桑行业不断发展下,逐渐朝向桑蚕生态产业方向发展,结合桑蚕生态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多元化桑蚕生态产业经营模式,加强桑蚕生态产业支撑技术的研究,为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这样才能够推动宣威市桑蚕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伟, 秦俭, 黄先智,等. 蚕桑生态产业发展及其技术支撑[J]. 蚕学通讯, 2016, 36(2):33-37.

[2]鲁成. 蚕桑产业发展趋势与战略——写在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十二五”收官之际[J]. 蚕业科学, 2015(5):779-784.

[3]欧敏胆. 浅谈桑蚕产业的发展前景及高效种桑养蚕技术分析[J]. 农家科技旬刊, 2014(7):25-26.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