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宫斗剧的意义表达和价值审视

2018-10-21 21:53穆雨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穆雨

摘要:宫斗剧作为类型剧的一种,深受观众追捧和喜爱。就文艺作品而言,每一件作品都或多或少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宫斗剧虽将时空背景架设在古代,但剧中女性角色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成长,快节奏有仇必报的剧情设定契合了大众的收视心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过度泛滥的宫斗剧消解了受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保障其健康发展。提升文艺作品的文化感召力。

关键词:宫斗剧;价值取向;价值审视;女性身份

与其他文艺作品相比,影视剧受众广泛,覆盖面大,且兼具文化和商业属性。“每一件事务都存在一个语境,即一种环境和关系的构架之中”[1],文艺作品也有它的时代性,影视剧作为普罗大众最为喜爱的艺术类型,它的文化属性、价值表达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剧中角色的人生定位、选择、情感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下观众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

在传播内容分级化,受众市场被细分、圈层的今天,宫斗剧在点击率、线上线下讨论度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一定侧面也映射出当下社会的文化消费取向和价值表达。

一、人物设置:女性身份的认知与成长

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指出,好莱坞对女性的窥淫式标板,女性总是作为他者出现在男性视角中。在众多宫廷剧和历史剧中,女性角色一般处于客体位置,依附着男性主体角色成长和发展,女性的身份常常为男性角色而服务,她们是皇权身份的附庸产物,她们是后、是妃、是格格,在小情小爱中烘托帝王的情感选择与建功立业。这些角色在剧中没有身份,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只是宫闱中的一抹红颜,勾勒了帝王作为常人生活的侧面。即使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孝庄皇后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也仅承担了教化意义的母性角色,引导幼帝明事理、断朝政。这些剧里,女性的身份是被赐予的,也是随时可以褫夺的。而宫斗剧中,女性是主要角色,开始有了身份上的认知,是戏剧冲突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她们不再是谁的皇后、妃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这些形象伴随着电视剧中的人物名字:玉莹、尔淳、甄嬛、璎珞等深入人心。女性角色拥有了自己完整而又独立的角色名称,看似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实际上却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知和成长。毕竟在现实中,直到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第十一条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我国广大妇女同胞的姓名权才从法律上有了保障。

二、叙事节奏:爆米花式的精神愉悦

宫斗剧的集数比一般电视剧要长,《甄嬛传》76集、《延禧攻略》70集、《如懿传》87集……,這些动辄七八十集的影视剧想要把观众捆绑在荧幕前并非易事,除了饱满的人物性格外,叙事节奏也不可忽视。“当今社会,现代化造成的分工和压力,使得人更趋向于消费和娱乐”[2]。相对其他影视剧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节中纠结爱与恨、对与错时,宫斗剧开启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叙事模式,如同在电影院咀嚼爆米花带来的快感一样,女主在非常短的集数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宫斗故事。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争斗与牵制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情感高潮,而整部剧又是女主命运高潮的展示录。封闭空间紫禁城类内的结构性对立,让女主没有了封建社会“妇德”的包袱,一路晋级,推高了受众的视觉快感,满足现代人职场的欲望投射。

宫斗剧中人物奉行的人生信条,即价值观,会随着情节的铺陈一一展开,这些价值理念或许是台词上的心灵鸡汤,或许是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隐含在叙事内容中。值得大众思考的是,影视剧,作为当代的文化的参考范式,不仅仅是大众消费娱乐的选择,更应肩负起价值引导的责任。但当下的宫斗剧,似乎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文化属性。

三、用女性意识掩盖“反智”真相

宫斗剧中的女主人公无论出身贵贱,都将命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贵人相助、打怪升级,最后成为人生赢家。这样的人设固然讨喜,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延禧攻略》中璎珞靠装疯卖傻躲过高贵妃的责罚;靠伶牙俐齿在数次危机中转危为安,更同时获得了剧中男主和男配的爱慕。诸如此类的情节在宫斗剧中不胜枚举,然而这样的“爽”剧在爆米花式的快感消失后,并不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甚至于,它消解了受众对现实的反思,沉醉在玛丽苏的世界里。如果说宫斗剧的鼻祖《金枝欲孽》尚且能从人性本心出发,挞伐了封建制度对人,尤其是女性的压迫。后来的宫斗剧则大多在戏剧冲突、审美功效上大做文章,忽略了文艺作品的立意,无法引导受众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性。

四、混淆了受众的历史观

宫斗剧将时空背景架设在清晰可查的历史年月里,对封建社会上层统治者的宫闱生活进行演绎并取得巨大成功。但“感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文艺作品。”[3]宫斗剧中权谋之术盛行、剧中角色为了追究金钱与地位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他人生命。在历史的时间轴里,随意拼凑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年代感荡然无存,风花雪月、尔虞我诈的情节下,无形之中消解了真实的历史感官。

宫斗剧的健康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主创人员和受众一起努力,才能让文艺作品发挥它应有的文化感召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踢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

[2][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踢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3]余数.文艺作品应引体向上[N].光明日报,2016-09-19 (14).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