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8-10-21 12:49李勇
高教学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信息化

李勇

摘 要:信息时代,数字化教材作为教材的一种新形式,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其建设与发展。数字化教材的质量是数字化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成效。文章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初步构建了数字化教材建设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044-03

Abstract: Digital textbooks 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material in Information 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ts educational ro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therefore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ilation of digital textbooks. The quality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textbooks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信息化和高科技為我们的学习、生活等带来了全方位、宽领域、多趣味的海量信息,并在具体领域能存储处理、选择、运用方面做到智能化和快捷化,将其作为一种教材,运用在教学上无疑能起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在高等教育教材方面,数字化教材在许多高校已作为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正处于大力研究阶段并已取得可喜成果。其中,教材质量建设至关重要。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数字化教材的编制质量,提高数字化教材建设水平,作者总结研究了有关高校近年来数字化教材建设工作经验,初步构建了高校数字化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初步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指标、软件指标和媒体指标3项。其中,教学指标含有4项二级指标和10项三级指标;软件指标含有3项二级指标和7项三级指标;媒体指标含有3项二级指标和8项三级指标。

一、教学指标项

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其包括教学内容、科学思想、交互反馈、媒体规范4个二级指标,以及教学适用性、认知规律性、结构合理性、生动趣味性等10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

1. 教学适用性——主要评价教学内容、知识程度、组织与表述是否适合教学对象,并按照对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确定教材内容及其组织结构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匹配情况。

2. 认知规律性——主要评价教学内容、组织和叙述的内容是否遵循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重点评测教材知识体系是否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 结构合理性——主要评价内容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程度。本项指标重点评测知识网络组织的优化程度,以及教师和学生是否了解所学知识点在本知识体系中的“定位”等。

4. 知识趣味性——主要评价表述生动趣味的程度。教材内容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思想

1. 科学先进性——主要评价文字表述和多媒体呈现的准确性,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思想观点的准确性,能否适当地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的水平。

2. 思想准确性——主要评价内容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弘扬民族文化精华,无政治性错误,以及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的科学思想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互动反馈

1. 教学互动性——主要评价教材所具有的人机互动程度及其效果。对于学习者来说,一是数字化教材应具有个别化教学和程序化教学的功能,即通过交互学习,准确、及时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从而实现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其学习的路径也有所不同;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回答、提问甚至进行讨论。因此,数字化教材的设计应接近或达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的情境及效果。

2. 评价反馈性——主要评价教材习题和思考题的质量水平,以及学生在自我评价学习时的反馈情况,从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水平。

(四)媒体规范

1. 文字与图表——主要评价教材所显示文字和图表的规范性。教材中呈现的文字和图表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要求。同时,数字化教材的文字和图表色彩搭配应科学合理,醒目易读,符合“用眼”的科学要求。

2. 音视频素材——主要评价音频和视频素材与教学要求的符合度。其侧重于从教学的角度评价音视频播音讲解、配音和对白的水平,视频录像的摄编和动画制作应符合相关制作要求和规范。

二、软件指标项

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其包括软件运行、软件操作、辅助功能3个二级指标,以及7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软件运行

1. 软件运行——主要评价安装程序和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测试安装程序是否符合软件的一般要求和功能,尤其是在不同配置的计算机上是否都能够正常运行,运行过程中是否影响其他程序,退出和中断或安装程序卸载是否能较快恢复原系统状态,等等。

2. 软件性能——主要评价教材作为教学软件其功能划分是否明确合理、各功能正确无误、响应速度是否迅捷。

(二)软件操作

1. 操作指导——主要评价教材所附安装和用户手册的质量。要求其内容简明扼要,可读性强,便于在使用过程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2. 操作过程——主要评价教材的操作使用情况。该指标着重评价菜单和/或按钮的功能及其划分是否清楚、操作步骤是否明确、使用是否简单方便,学生可控程度及其迅速适应程度是否理想,使用和学习导航系统是否完备合理,等等。

(三)辅助功能

1. 帮助与管理——主要评价教材的求助和管理功能的质量水平。数字化教材都应有详细的帮助功能,其不仅包含操作方面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相关知识背景的提示。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功能,例如,学生的学习记录,呈现教学内容的时间限制,备课记录、索引的添加和排序、用户的设置和管理,等等。

2. 性价比——评价教材的性能与价格比。数字化教材的制作与使用价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性能和价格比,一般来说数字化教材的教学性能应该明显高于同类传统纸质教材,但是其价格也应该科学合理。

3. 开放扩展性——主要評价教材的开放程度和扩展程度。该指标主要对网络版的数字化教材而言,教师或学生安装在服务器上均希望有一定的扩展功能,例如,补充习题和练习题,其他辅助教学材料等。

三、媒体指标项

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其包括媒体质量、整体设计、智能化3个二级指标,以及8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媒体质量

1. 界面设计——主要评价界面设计的质量及水平,其主要包括整体艺术效果,文字、图片和影像的大小及其比例是否恰当、美观,色彩是否协调,整体布局是否合理,整体界面是否统一,学习者是否能够迅速定位到设计者希望的重点位置。

2. 素材质量——主要从技术层面评价教材所用多媒体素材的质量,其主要包括声音的清楚、流畅程度和信噪比,视频录像和动画大小是否适当清晰,制作水平和技术处理水平如何等。

(二)整体设计

1. 媒体选择——主要评价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媒体的水平。其重点评测整体设计时多媒体选用的水平。

2. 媒体优势——主要评价在讲授知识重点、难点等传统文字难以表述的知识点时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水平。

3. 教学设计——主要从整体上评价教材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水平。该项指标着重从数字化教材教学组织和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角度,评测其教学水平。

(三)智能化

1. 检索书签功能——主要评价数字化教材的检索和书签等功能及其水平。

2. 智能性——主要评价教材具有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功能及水平。该指标主要是发挥导向的功能,是数字化教材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教材的专家系统性是利用计算机的大存储,将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储存起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素材。

3. 媒体辅助功能——主要评价数字化教材具有的一些辅助功能。例如,具有多种媒体的学习提示、学习参考、导航和定位等多种功能。

四、附加项

评价人员在进行总体评价时,若该教材具有明显特色或较大创新,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益,受益面宽广等非上述指标体系的内容,可给予最高10分的附加分。

五、实践运用

依据本文提出的数字化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并制作数字化教材质量评价表(表1),结合高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数字化教材建设的质量评价工作。

(一)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结果及其计算方法

1. 评价结果

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结果分为:

(1)优秀:99~110分;(2) 良好:88~98分;(3)合格:66~87分;(4)不合格:65分以下(含65分)。

2. 计算方法

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是:

(1)参加评价的人员根据所了解和掌握的教材实际水平,客观公正地在每个项目的“得分”相应栏内打分。

(2)总分值计算:

将每项一级指标所得分值与其所占权重相乘后相加,再加上所得的附加分值,即为总分值,满分为110分。

(二)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高校的教材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教材的质量评价工作,下设教材质量评价工作小组,具体开展评价工作,步骤如下:

第一,数字化教材的质量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员评价相结合、校内专家评价和校外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参加评价的校内或校外专家不少于5人,教师不少于10人,学生不少于50人。

第三,数字化教材最终评价分值,专家平均分值占40%、教师平均分值占30%,学生平均分值占30%。

第四,数字化教材评价结束后,主管部门应把评价情况及时反馈教材的编者,并督促指导其做好修改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晓英,陈桄,等.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2(6):31-32.

[2]陈强.对高职会计专业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1):163-164.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聚焦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2016信息化视听行业“Best of the Year”年度榜单
2015年信息化视听行业年度榜(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