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办专业建设中六个核心问题的探索

2018-10-21 12:49黄保
高教学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师资队伍

黄保

摘 要: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办学单元,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高校新专业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专业设置随意、教学投入不足、学生认同感不强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一系列困惑。文章以探索解决高校新办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线索,重点对新办专业建设中涉及的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处理教学科研二者关系、推进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专业价值观和开展专业评估等六个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新专业;顶层设计;师资队伍;专业价值观;专业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051-04

Abstract: Major is the most basic unit in the university, of which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and the effective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chool running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raining.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of Major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but is also confronted with a series of confusion, such as the random major establishment, inadequate teaching, the lack of student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hard guarantee of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solving problems which commonly exist in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op design involved in the new major construc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and other core issues.

Keywords: newly established major; top design; teaching resource; professional values;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办学单元,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专业建设既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的质量规格,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新办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在高校专业数量和规模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专业建设尤其是新办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些典型的问题,如专业设置随意、教学投入不足、教学科研关系处理不当、课程建设成效不显著、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弱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制约着高校迈向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如何加强和规范新办专业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战线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然而,从近几年理论研究的趋势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多是围绕专业建设展开,关于新办本科专业的研究涉及甚少。实际上,与建设历史悠久的“老牌专业”相比,新办专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鉴于此,本文以国内高校新办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优化顶层设计,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在价值哲学中,生存和价值具有互释、共生的关系,生存创造价值、生存又源于价值[1]。新专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方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以更好地体现价值、创造价值。目前,新办专业建设中经常出现的专业定位不明晰、发展方向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相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去重新审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专业定位的合理性。

(一)適应社会需求,科学增设专业

高校在新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需求和未来趋势,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学校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巩固学校自身传统的专业优势,增设交叉专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建设的调整和淘汰机制,建立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既有助于保证将来学生的就业出路,也有助于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更加紧密的结合和联系产业。

(二)依托学科优势,优化专业布局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虽然在内涵和具体的目标任务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互支撑、互为耦合的,其主要表现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2]。因此,学校在增设新专业的论证和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本科专业建设规律,符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科优势和现有的储备师资等条件,通过有效地整合和重组内部相关教学资源,突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分离的传统思维模式,在理念和行动上相互协同,以达到优化专业的布局,实现学科与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三)优化培养目标,确定发展方向

专业方向的选择是新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方向选取要具有新意对社会、经济建设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此,应倚重于学科优势和区域优势(或行业优势)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有的学科、师资、实验条件,以及校外的区域资源和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确立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运行机制,以有利于专业优势的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四)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健康发展

新专业建设应当具有超越意识,既要“瞻前”也要“顾后”,既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也要积极引领时代潮流,既要坚持优势和传统,也要充分考虑时代的特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置、调整和改造专业[3]。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专业通用规范的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其次是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及教学培养过程等都应始终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由于教育质量具有动态性,反映社会对学校教学价值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和期望,专业的顶层设计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专业发展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必须坚持因时而变、因势而更,以保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和最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二、重视师资建设,夯实专业建设的基础

新专业在建设初期,由于教师数量匮乏、学历和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和教学研究力量薄弱、团队力量薄弱等师资队伍问题往往成为新建专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专业办学水平的提升。在新专业办学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多措并举,尤其是应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

(一)实施引育并举,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应根据学科和新办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引进、培育、进修、外聘和交流等多种措施,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一是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大师级的学术带头人,扩大和提升专业的学术影响力;二是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优化专业核心课程授课教师的质量和结构;三是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基本功和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要重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以解决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性环节薄弱的缺陷;五是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开阔新办专业教师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

(二)坚持内外结合,搭建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平台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科壁垒的界限越来越小、知识内容更新越来越快,也促进了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了大量的交叉学科,这在客观上要求學校积极吸收校内外专家,尤其是行业专业参与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克服过去“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也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强化制度创新,建立高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促进新专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学校应该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明确专业负责人在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经费和相关资源分配的责权利;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兼顾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实现由短期的绩效考核向重视长期价值的绩效考核转变;制定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在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建立学校、学生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与奖惩机制,保障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科教研究,促进二者互融共生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在新办专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办好新设专业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管学校如何定位,任何“重科研轻教学”或者“重教学轻科研”的行为从长远来看都是不可取的。具体来说,新办专业的教师们不应该仅仅满足日常的教学工作,还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锻炼队伍、提升层次,实现科教融合,保证专业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

通过科研工作和实践锻炼,培养教师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培养整个学科专业的团队精神,形成团队文化,产生精神合力和工作合力,也有助于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使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把专业前沿的知识到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参与学生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实践三者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二)加强教学研究,凝练专业特色

新专业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等是否科学合理需要实践的检验,并在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修正,同时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新专业结合学科优势,进一步明确建设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后发优势,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在新专业建设起步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坚持问题导向,跟踪本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新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促进新专业建设尽早步入正轨。

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课程是专业的构成元素,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质量支撑点。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教学来实现的,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的层次、专业的知名度。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广泛吸收最新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积极采用最新教育方法和技术全面加强新办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打牢新办本科专业发展建设的基础和根基。

(一)遵循OBE教育理念,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如果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构建则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专业要根据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及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尤其要注意在对培养目标阶段性的认知基础上,按照“基于产出导向”(OBE)的教育理念,厘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整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各项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实现矩阵,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并立足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二)细化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制定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主要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进度及要求、考核方式、教材及参考资料等。教学大纲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在编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基于产出导向”(OBE)的教育理念,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分条目表述学生在学习课程后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4],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应根据新一轮培养方案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重新修订,努力使得课程的内容都能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体现出学科的特点、学校的特色。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共享优质资源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因为具备方便地分析资料、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我国已建设的近4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中已有600多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600多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于高校教学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5]。各高校应积极顺应教育新技术的发展,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及其平台建设、应用、监管和经费支持,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课程负责人应坚持开发和共享并举,对上线课程进行持续建设和深度开发,将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变成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建立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微课程,实现网络课程与校内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五、加强教育与宣传,塑造学生专业价值观

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的理解、选择和态度,并将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未来从事相应职业的态度[6]。新办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学校、学生中间知名度普遍较低,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新办专业认同感也相对较弱,学校、教师和专业应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等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

(一)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育人软环境

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新办专业的歸属感和认同感。教师在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育,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的潜移默化、专业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的嫁接融合,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文化积淀,营造育人软环境。

(二)科学教育引导,提高专业认同感

新专业的学生由于对本专业了解不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前景存在较多困惑,难免会产生思想上的迷茫和焦虑。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如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负责人和资深教授给新生阐释专业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和专业学科发展趋势;还要请专业的中青年教师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述一位专业学人的“路”与“道”[1],帮助和引领学生找寻专业信念,实现专业认同,集中精力打好专业基础,并为更高层次的深造创造条件。

(三)利用各种媒介,提升社会知名度

加强学校应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介,利用招生宣传、就业双选和对外交流等各种机会,强化新办专业的对外宣传力度。此举既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对新专业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改善学生的就业结构;更是有利于社会、考生及家长了解专业,为专业发展吸引优秀生源。这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为关怀,同时也是惠泽学生和对社会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六、强化专业评估,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中明确要求要对新增设专业建设进行检查评估[6],高校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作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的关注点[8],在当前国家倡导的“五位一体”的评估体系中,专业评估及认证更是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校应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及时了解和把握新专业现状和发展态势,督促专业反省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持续改进。

(一)立足新办专业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案

高校建立新专业评估方案应立足实际,既要充分尊重新办专业的办学规律,兼顾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差异,又要积极借鉴国家最新评估技术和方法,坚持用“不同的尺子去测量不同的专业”。在评估内容方面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既要总结新办专业的成绩和优势特色,更要厘清问题和不足,着力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有效达成,从硬件和软件建设等多角度透视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态势;在评估形式方面,要坚持多样化原则,既要做好传统意义的评价,又要结合国家专业认证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集专业认证、专业教学基本状态监测、国际评估等内容于一体的评估机制;在评估的主体方面,应立足专业自评自建,并积极吸收社会、行业及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在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引进和倡导第三方评估和国际评估。

(二)营造积极的评估氛围,推进评估工作深入开展

对评估方案进行宣传和推广,赢得全校各层面的支持和认同,从而营造积极的评估氛围是推进评估工作高效、深入开展的基础。高校应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专业评估政策解读活动,使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开展专业评估对规范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意义,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关注评估、参与评估,构建专业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和文化氛围,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完善配套工作机制,确保评估活动取得实效

良好的评估工作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专业和人的积极性,使得专业评估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建立基于评估结果的专业激励与淘汰机制,将其作为学校实施专业改造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分配经费投入、制定专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对评估为“不合格”的专业,应深入分析原因,经过一段时间整改后复评仍不合格的应暂停招生,甚至取消该专业。二是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对在专业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持续跟踪,实行建档督办、限期整改、改后复评,确保每一项问题都能得到合理解决。

参考文献:

[1]辛治洋,朱家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价值超越——基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改造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8):43-45.

[2]张小芳.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58-64.

[3]张群.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6):90-92.

[4]海莺.基于OBE模式的地方工科院校課程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37-39.

[5]唐景莉,万玉凤.高校人才培养呈现三大亮点——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4(23):1.

[6]孟令君.重视大学生专业价值观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6-8-18(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Z].2012-09-14.

[8]胡燕,李伟,王恬.高校专业建设研究浅探[J].江苏高教,2016(6):82-85.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师资队伍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高职院校卓越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探析
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