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学分转换及认定机制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的启示朱

2018-10-21 13:19苏静资虹
高教学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

苏静 资虹

摘 要:美国高校依托立法、政策、制度、机构等各种途径与保障,建立了高校之间相当系统与完善的学分衔接与转换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认定和转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分。文章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鼓励国内高校创新理念、拓宽思路,重新设计和优化跨国学分认定及转换的操作流程,探索跨国学分互认的各种新途径,寻求拓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的对策。

關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学分转换;人才培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012-03

Abstract: By relying on various ways and guarantees of legislation,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a systematic and efficient credit link and conversion system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dopt a flexible and diverse mechanism to recognize and convert different types of credits. The article draws on the practice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courage innovative ideas, widen ideas, redesign and optimize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ransnational credit recognition and conversion, and explore various new ways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transnational credits, and seek the countermeasures to wid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credit recognition; credit transfer; personnel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流动性,是当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美国大学间的学分衔接机制、澳大利亚认定TAFE课程的学分银行制度,还是欧盟的伊拉斯莫计划“Erasmus Programme”、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以达到减少学生重复学习相同内容,保障他们在教育系统内自由流动和转移的目的。近年来我国也适应新形势发展提出了新的学分管理概念,即通过学分认定、转换、积累,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国内教育与跨境教育有效融合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

一、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分认定及转换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主要有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四个等级,学分认定及转换多数发生在副学士向学士等级过渡的阶段。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NCES)的数据显示,学分转换最为常见的两种模式是垂直转换和平行转换。垂直转换多发生在两年制社区学院转向四年制大学。由于社区学院的开放入学政策使得年满18岁的美国公民均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其中约 12%的学生在社区学院取得副学士学位后会通过认定转换学分的形式申请成为转校生,从而进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攻读学士学位。平行转换则是从一所四年制大学通过认定相应学分转入另一所四年制大学。近年来在传统学分转换模式基础上,部分美国高校又衍生出两种新的操作形式:双元学分转换和反向学分转换。双元学分转换形式指的是,社区高中的高年级学生通过学习AP课程而获得相应学分,这些学分同时能满足高中毕业和之后社区学院或大学阶段所承认的双重要求。反向学分转换是指由于学费压力或其他个人原因,学生从四年制大学转入社区学院产生的逆向学分认定过程。

二、麻州教育系统的案例

(一)麻州高校的学分转换和衔接政策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即是美国宪法规定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高等教育事务。教育事务由各州来管理,州议会或州政府向大学颁发办学特许状。因此,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是有50个彼此不同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统构成的。其中,由于教育资源极其雄厚,麻州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美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州立高等教育体系就其现行体制来看,一般分为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和专科学院。尽管麻州私立院校有60余所之多,拥有哈佛、MIT、波士顿学院等世界著名的私立学校,但从每年的招生人数比例来看,拥有29所公立院校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仍然是麻州高等教育体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麻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州内唯一的公立研究性院校麻州大学(Umass),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麻州州立大学和服务社区的麻州社区学院。麻州大学有5个校区,其中Umass Amherst分校在2017年US NEWS全美大学综合排名中名列第74位。麻州州立大学系统由9所分校组成,6所为综合性院校(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3所为专业院校(specialized colleges)。麻州社区学院系统由15所社区学院组成[1]。

2012年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交换所(NSC)的报告中曾提到,超过1/3的学生在5年大学学习期内至少转学一次[2]。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间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的有效性尤为重要。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为学分转换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但把学分转换的实施权力下放到各州,由各州政府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州实际情况的具体政策。

为了解释和解决学生从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学分衔接上遇到的问题,麻州高校的学分转换及衔接政策和程序由麻州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并每年开会审查。州内统一标准的学分转换及衔接政策为全州范围内学分转换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减少转校生完成大学教育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增加他们的毕业机会。但具体转学过程中涉及的学分转换的具体条件和最低成绩要求等方面仍由学校个体之间进行商谈。

(二)麻州高校学分转换过程中的保障措施

在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基础上,麻州政府通过制定全州法律、建立专门的网络门户、开发学分转换衔接系统,构建专业的学分转换机构等保障措施,推动和规范州内各高校之间的学分认定及转换的过程。

首先,通过立法规范学分转换程序。2008 年 《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ct)以压倒性票数获得通过并得到总统签署,正式被联邦政府纳入高等教育法律体系[3]。在这个法案中专门列出条款对学分转换的概念和内涵做了明确解释,对学分衔接和转换的具体条款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法案中还特别列出学分衔接互认协议中的一些具体制度,包括统一的课程编码体系、互认的核心课程、学分转换的管理制度等。之后奥巴马政府颁布的《美国毕业行动,通过社区学院加强美国的技能》中也鼓励社区学院与高中进行双元学分转换、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之间进行学分互认。在联邦政府政策基础上,麻州政府于2012年立法制定逐级审查政策,要求由国家绩效奖励基金资助的共同课程等值计划拨款用于制定全州系统的学分转换政策;要求在28个本科公共教育机构之间建立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学分转换协议,以促进和推动学生转学,并且在转学过程中不会丧失学术信誉或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4],以便对社区学院系统和州立大学系统之间的衔接程序加以规范和推动。

其次,制定全州学分转移计划。自2014年起高等教育委员会启动全州学分转移计划(Mass Transfer),计划包括:与15个社区学院一起确定四年制大学中具体专业的学士学位要求;要求每四年麻州州立大学和麻州大学各个校区为本地学生列出包括一些特定专业在内的前60个学分的课程注册表;建立专门的网络门户,让学生能够在网上查找四年制大学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清单,使社区大学生们知道通过哪些课程可以在四年制大学成功转换成60学分[5]。

再次,建立州内学分转换衔接系统。受麻州高等教育部门资助,于2012年尝试建立麻州学分转换衔接系统(Massachusetts Articulated System of Transfer),简称“MAST”。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商讨转入的四年制大学所需每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标准化描述;赋予每个标准化课程描述一个课程编号,便于州内相同编号课程的学分互换;借鉴马里兰州和纽约州立大学的学分衔接系统创建本州内系统性的学分衔接计划(如表1)。

最后,通过建立评估认证机构,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及利用特定网络平台等构建学分转换的机构保障。比如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全国性机构,和按地域分布划分的地区性认证协会等各类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认定提供质量评估认证(accreditation)的机构保障。麻州设立了专门维护学分转换的协调机构,负责学分转换工作的日常协调与维护,对转入和转出方的课程要求的认可,对学分互认和转换的课程的认可,监督学分转换和衔接相关协议的实施,以及向上级教育协调委员会提出建议等。麻州高等教育委员会还利用网络平台(http://www.mass.edu/masstransfer)这个信息平台,为申请本州内高校学分转换的学生在网络上做前期的咨询。网站上提供了三种学分认定转换的模式,分别34个普通课程学分的GEN EN基础课程模式,60个学分的A2B副学士课程模式,以及60个学分的A2B全职课程模式。学生可以点击进入,了解各种模式的差异和优势,了解各个学校开设并接受学分转换的专业,也可以选择两个目标学校查询他们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的具体协议。

三、美国大学学分转换和认定机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创新理念

我國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寻求契机开拓国际化路径,探索跨国学分互认的各种新模式,但常常受到“体制”、“利益”等因素的限制和由此带来的困难。我国高校要创新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动国内高校同国外高校的跨境学分的互认转换机制,必须要探索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实施政策与路径的改革。在跨国学分转换的操作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学生国际化成长。

(二)拓展思路

高校应当从新视野新思路出发,从新视野新思路出发,重新设计、优化跨国学分认定及转换的操作流程。国内与国外高校可依据双方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对合作双方学分互认的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就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学分设置及互认学分转换比例等达成协议,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学校鼓励学生开展双向流动,既可以通过学分转换认定其在国外高校修读的学分,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转到境外继续学习,以提高中国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外国留学生人才培养来说,这种国际间双向承认学分的模式也应积极推广。这将有助于提高学校吸引力,扩大中国高校外国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三)探索路径

首先,建立合作协议框架下的交流交换。双方高校学生基于高校间合作协议被择优选派,赴对方学校交流交换学习、或参加联合培养课程,并在此期间取得派出学校认可的一定数量学分。这种国际合作交流可以是非学位型的交流交换,时间较短;也可以是“2+2”“3+1+1”“3+2”等各种合作形式的学位型项目。学生先在国内高校学习一定年限后,通过校际协议申请转入国外合作高校继续攻读本科或者更高阶段的学位。这种获取双方高校文凭的学位型交流模式不仅缩短了学习时间,还节约了出国留学费用。

其次,設计更多优质海外短期修学项目,吸引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参加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对国外学习和文化氛围进行浸润式体验与尝试。这类项目多以自费为主,时间短,课程集中,所修学分被认定的可能性大但认定量小。一般情况下只要学分符合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即可被国内学校认定。

再次,打造国际共享的网络课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国内国外高校进行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便利和平台。精品视频公开课、开放式慕课课程等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也为跨国学分互认及转换机制的开展创造了实践的可能。比如MIT官网上向全世界所有人公开的免费开放性课程已达到2400多门。学生在教学管理平台上直接使用开放的教学资源,实现国外高校课程的在线修读和考核。国内高校通过国外高校线上或线下提供的考核成绩认定相应学分,这将会成为一种新型的跨国学分认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成本小、时间灵活的优势,但不足的是共享教学资源的管理制度及平台建设目前都还尚未健全。

最后,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学分认定的政策支持。国际学生在国外或国内大学完成一年或更长时间学历教育后,申请国内其他高校的学历课程。接收高校在衡量其原来在读学校出具的课程描述、课程名称、学分设置后,对其所修学分做出相应的认定和转换。但是由于国际学生来源国众多,有些国家的学历课程尚未获得中国国家有关教育部门的认可,对其学位课程学分进行认定时会因为缺少统一标准和体系而难以顺利执行。

(四)研究对策

首先,制定统一的课程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为顺利完成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转换,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出台课程学分设置指标体系,增强与国外高校机构的协调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学分转换标准,促进学生流动与学分互认;同时完善学分动态跟踪体系与学分互认平台,保证转换监管工作透明、公平。在高校层面,应以学生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度开发学生国际间的各种交流合作项目。同时借助双方教学优势互补融合,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入国内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为实现跨国学分认定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其次,发展“学分银行”制度,完善网络课程实施方案。国内高校应积极完善现代化教学模式和网上慕课选课系统,研发突破地域限制、降低实际教育成本的系统化课程信息服务平台,引领新型的跨国学分认定趋势。同时大力发展“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由于受到我国教育体制限制,尽管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尝试“学分银行”,但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被大规模的推广。要想实现跨国教育学分认证系统化以及“学分银行”制度化,必须在兼顾各国高等教育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督、资格认证及学分评估认定机制。

我国高校学分互认及转换制度起步晚、发展不均衡,缺乏统一标准且考核也不规范。跨国学分转换和认定方面更是缺少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通过借鉴美国高校学分转换及认定成功经验,希望对我国高校学生学分互认机制及培养国际化路径探索有所启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山俊,王学璐.美国麻省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微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http://nscresearchcenter.org/wp-content/uploads/NSC_Signature_Report_2.pdf[EB/OL].

[3]陈静,曹春芳.美国高校学分转换保障体系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6(7).

[4]http://www.mass.edu/strategic/completion/documents/Creating%20a%20Unified%20System%20of%20Academic%20Transfer%20for%20the%20Commonwealth%20of%20Massachusetts.doc[EB/OL].

[5]http://www.mass.edu/strategic/comp_transferpathways.as[EB/OL].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培养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