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查、自评能力

2018-10-21 06:42蒋春梅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蒋春梅

摘 要:前苏联心理学家弗利得曼说:“发展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学习的愿望与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客观地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维,就不能精密地、全面地检查自己或别人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显得犹为重要。

关键词:自查自评 客观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弗利得曼说:“发展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学习的愿望与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客观地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维,就不能精密地、全面地检查自己或别人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

一、教给审题方法,结合自查自评。

学生平时作业及考试由于审题造成的错误比较多。为此,平时教学过程中,我较注重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做到五看:一看已知条件;二看所求问题;三看重点字词句;四看单位;五看括号里的提示或要求。看过后要想,比如看到“多”要想到哪个数多,哪个数少;看到“倍”要想哪个是一倍数,哪个是几倍数;看到“分率”就要找出单位“1”等等。这样通过读、看、想,把题目真正弄清楚了,学生就能查出错误,分析错误,得出正确结论。比如:一块长方体石料长8厘米,宽和高都是4厘米,加工磨平后长减少了2厘米,宽和高都减少到3厘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计算磨平后长方体体积时,宽和高可能都用(4-3)厘米。通过认真审题,注意了“减少了”和“减少到”的区别,就会知道解题错误所在。因此,解题前一定要学生认真审题,解题后还要对照题目反复检查列式是否正确,以便自我评析和订正。

二、克服思维定势,进行自查自评。

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对题目稍有变化的,就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消极的作用,抑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宽,造成学生的解题错误。因此,必须加强对比性的题组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提高学生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①小明身高168厘米,小方比小明高 ,小方身高多少厘米?

②小明身高168厘米,比小方高 ,小方身高多少厘米?

这组题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相似,它们的第一个条件相同,问题相同,但第二个条件不同。因此,第②题的解法往往会受第①题解题思路的消极影响而误解为:168×(1- )。学生往往认为,“小明身高168厘米,比小方高 ,则小方比小明矮 ”,所以把168×(1- ),自以为找到了小方的高度。这时,老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第①题是把小明身高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第②题是把小方身高看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除法。实际上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我在教学中,出示了如下题组:

①小明身高168厘米,比小方高24厘米,小方身高多少厘米?

②小明身高168厘米,小方比小明矮24厘米,小方身高多少厘米?

③小明身高168厘米,小方身高144厘米,小明比小方高幾分之几?

④小明身高168厘米,小方身高144厘米,小方比小明矮几分之几?

通过以上题组对比练习,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24”可以改为“乙数比甲数少24”,但“甲数比乙数多 ”,就不能说“乙数比甲数少 ”原因就是前者是乙数作为单位“1”,后者是以甲数作为单位“1”。单位“1”变了,倍数关系也就变了。这才是学生因思维定势造成解题列式错误的症结所在。

克服思维定势:第一,一定要找出问题症结,即发源点的定势位差;第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因分析(加强题组对比练习);第三,要回归到正确结论,帮助学生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知识。这才是真正从学法上提高自查、自评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组织自由辩论,促进自查自评。

自由辩论是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各自获得解决新问题方法之后,我常用“他的解法或说法正确吗?”“你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话语激发学生去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清晰理解概念,灵活运用规律,从而克服小学生循规蹈矩,人云亦云,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形成辩论激烈,各抒己见,乐于求异求佳的好学风。如:

红光电机厂计划12天生产电视机600台,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0%,实际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大部分同学都能这样解答:600÷〔(600÷12)×(1+20%),但有位学生提出可以用“12× ”解。可时又讲不清道理。我没有忙于裁决,而是叫他想一想为什么?并让其他学生去讨论或辩论。有的说:“算在此处键入公式算式不对,得数正确是巧合。”有的说:“是根据得数想的算式,没有道理。”同学们议论纷纷地加以否定。这时,我提示: 哪里来?学生还是目瞪口呆。接着我把 写成5:6,又问,“能否从生产的效率比转为时间比考虑”,有好几位同学举手想发言,那位同学抢:“我

的算式是对的,道理是:实际工作效率:计划工作效率(1+20%):1=6:5,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即实际工作时间:计划工作时间=5:6。所以,实际工作时间是:12×6=10(天)。”其他同学听了连连称赞“好方法”。

这样,通过自由辩论,同学们认识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打破常规,锐意创新,开拓思路,对练习能以新的思路去检查与评价。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浅谈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阅读教学在学生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思维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
把握“四性”原则 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