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 感悟升华

2018-10-22 01:50崔晶
黑河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崔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积极采用情境感悟教学法,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当下,在情境感悟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优化解决策略:1.过于关注情境的创设,忽视了学生的感悟。教师创设情境是前因,而引导学生感悟升华,才是结果。2.过于关注知识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境感悟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契机。3.对情境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缺乏引导。教师要关注生成,合理引导。4.情境设计的问题单一,缺乏思考性。设问要体现层次和梯度,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情境感悟;教学方法;预设生成

情境感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和谐全面发展。通过下校听课,我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都很注重运用情境感悟教学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一、过于关注情境的创设,忽视了学生的感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生硬地说教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只有创设生动的情境,在身临其境中引导学生感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我到某中学听课调研,听的是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一课。课上,老师为引导学生明白“生命至上”的道理,用幽默而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讲述了两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中。我想,此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情感、宣泄情感,从而升华主题的最佳时机。但是,教师并没有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其淋漓尽致地释放自己的思想,并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而是自己大发感慨,教育学生“要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如果教师能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与想法,一定会使教育的主题得到升华。

教师在进行情境感悟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运用典型事例创设情境与引导学生交流感悟的关系,决不能厚此薄彼。记得情境教学法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过:“创设情境并不是目的,它忠实地为教育教学目的服务。”在情境感悟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是前因、是伏笔,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才是结果、是主旨。

二、过于关注知识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不光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把情境创设与情感陶冶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记得我听了一节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感触很深。那节课,讲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法定义务,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责任感。讲这节课的老师语言通俗而不失幽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在他的引导下,学生踊跃发言,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老师也恰到好处地运用案例教学,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父母或子女不尽法律义务的行为是违法的。在这节课上,师生之间谈笑风生,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些方面看,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

但我仔细揣摩,总有种“望梅止渴,而不解渴”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孝敬父母既是传统美德又是法定义务,可讲课教师突出强调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法定义务,而忽略了从亲情角度来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亲情往往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情感。记得我在读初中时,只因学会了一点知识,就回家理直气壮地对辛苦操劳的妈妈说,父母对子女关爱倍至,这是应尽的义务。没想到,母亲听完我的话,伤心地哭了。当时年少无知的我并没有读懂母亲的眼泪,现在成家立业后才越发体会到亲情的厚重。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又岂是生硬的法律条文所能解释清楚的。我不想让学生再犯我年少时的错误。想到这里,我更觉得这节课把法律知識与道德情感相结合、从亲情入手来升华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的必要性。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学问很好,但情感冷漠、不懂感恩的人,又怎能称得上合格的人?从这一点上,我们足以看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足以感受到新课改强调情感目标重于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科学性。正因为这位教师偏重知识目标而怠慢了情感目标,所以,授课过程中出现了败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三、对情境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缺乏引导

一次,我到某中学听了一节七年级上册的思品课,课题为《感受生命的意义》。

课上,教师开门见山式地向同学们出示了四道情境问题,并给学生留有整理问题的时间。之后,教师以这四道情境问题为线索来进行教学。当教师提及问题之一,想象世界没有生命会如何?学生踊跃回答,答案虽各有千秋,但都不离其宗。这时有一个男同学主动发言,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没有生命的世界是凄凉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今天我与别的班级里的同学因一点儿小事而打架。过后我很后悔,同学之间要搞好团结。作为一班之长,我更不能为班级抹黑。所以,我就主动向与我打架的同学承认了错误。”这位男同学充满真情实感的肺腑之言,很感人。也许,是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触动了他的心弦,使他勇敢地向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过错吧!多好的一个孩子,多难得的一个教育契机呀!在他因悔过而低头时,他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们的谅解和鼓励。可老师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回答的是下一个我还没有问的问题。你请坐。”这位男同学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是,这位老师的表现就更在意料之外了……

仔细想来,这位老师不仅是缺少教育机智,更多的是缺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意识。教师一定要抓住教育契机,对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力求自然而然地达成美好的教学境界。这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真正考验。

四、情境设计的问题单一,缺乏思考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越发体会到,离开了情境创设,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为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我们教师常常绞尽脑汁收集事例,但基于情境设计的问题却用心不够,致使情境问题设计单一空洞,缺乏拓展性和启发性。比如,某中学一位老师在讲七年级下册《青春飞扬》一课时,引用励志人物尼克胡哲的演讲视频创设情境,学生深受感动。随后这位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胡哲的演讲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得只言片语,于是这位教师就自问自答,草草收场。

细心揣摩这一教学环节,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症结在于教师设计的“谈启示”这个问题单一空洞,不够具体,没有契合学生的生活,缺乏梯度和思考性,学生不好把握。可见,开展情境教学一定要处理好情境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万万不可虎头蛇尾,要让情境与问题相得益彰。如果把问题设计为:胡哲与常人有什么不同?胡哲成功地学会了哪些事情?他的人生有哪些作为?胡哲的人生经历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打算如何向胡哲学习,成为自信自强的人?这样分层次设问,能够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因此,在预设情境问题时,要找到情境、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既要联系情境,又要关注学情,还要回归教材。设问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还要体现层次和梯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知导行能力。

总之,我们一定要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在情境体验中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灵动起来,真正打造出有灵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灵平,曾夏凤 .情智共生:构建生命教育3.0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4]王存贵 .《道德与法治》情境问题设计的诊断与优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数学复习教学方法
浅谈高等数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略谈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