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监控体系的构建

2018-10-23 09:58周运才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构建策略

周运才

摘 要: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监控体系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课程监控体系的构建内容及具体措施,旨在为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课程监控体系 构建策略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质量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水平。当前,一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建设上存在开设门类繁多、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脱节、课程监控不到位、专业本位不突出等问题。因此,为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实施,不断提高课程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监控体系。

一、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全而不精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片面追求课程开设的门类齐全,开设课程数量多,没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师资建设现状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课程开设只是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比如有些课程开设了而没有课程专业教师,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理论性不强、实践应用价值不高;有些学校为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的需要,开设微课、慕课、资源共享课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程学习效果不显著。甚至有些专业课程开设本末倒置,专业课所占学时数少,公共、基础类课程门类多,所占课时数比例重。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脱节

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教学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衔接不够一直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相分离,教是一套,实践操作又是一套,有形式,无内容,学生只是把实践课当作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游戏或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当作理论课的延伸应用,不能达到实践(验)的真正目的。这种脱节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食而不化”,不能对实践进行有效指导,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学生课程学习的收获只是部分的经验,而对技能技巧的掌握远远不够。

3.忽视课程全面监控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不严,课程监控程序不规范、监控不能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存在只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监控,忽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实施结果的监控。忽视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进行的审核、评估,难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适用性及可行性。高职高专院校很少有专门请专家、教师、学生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的评价,有也是重在形式,无实质评价内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监控体系建设的缺失或漏洞已经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监控的主要内容

1.课程开设监控

在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之前对课程设置和进程安排进行质量审核监控,保证课程开设及进程安排的合理性。包括对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开设的门类、数量及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课时开设比例的专业性审核,课程内容编制适用性评价,课程评价标准的构建等方面。课程开设的监控旨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规范、合理。

2.日常课程监控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主要是客观地评价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课程实施方案本身是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情实际,教材选用的实用性,任课教师及学生对课程开设是否满意,能否实现课程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等。通过日常监控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调整、修正,推动课程标准的完善、教材选用的适用性,最大限度地改进教学及促使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3.阶段课程监控

每学期结束时对每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价,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是否具有有效性,是否实现预定的目标,必要时提出改进或补救方案,主要通过任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及评价结果分析和使用等手段进行改进或补救。一学年完结后,对整个学年度各专业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监控,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主要通过学年度学生综合性考试考核、教学情况综合调研等评价一学年各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有效性,通过诊断促改进。

4.課程终结监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有开设课程运行周期完结后要对专业开设课程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对毕业生的质量信息调查(就业质量年报),评估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作为改进下一轮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有效保障专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及效用[1]。

三、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监控的主要措施

1.建立课程监控制度

为改变教学管理中“重过程、轻监控”的弊病,必须遵循课程教育教学基本常规,把握课程系统的客观规律,建立严格的高职高专课程监控制度。课程监控制度的制定应面向专业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既要有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质量的监控,又要有对各门课程标准制定的质量监控,还要有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可行性监控及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课程监控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

2.形成多级监控体系

一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学情特点拟订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并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开展形成性评价,分析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指出学生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及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形成分析报告交系部审核,作为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二是各级教学督导、相同或相近课程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开展适时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课堂听课实施,听课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分,得出相对结论,下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流听课情况及评价结果,并加强指导,提出改进意见,促使课程任课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所属系部与校级教学管理人员协同开展学情调查,如组织网上问卷调查、系部座谈会等来倾听学生声心,给学生表达自己对各门课程及任课教师课堂授课的意见。调查完成后,对收集的学生意见及建议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方案或具体措施,交由系部审核,做出改进决策。

四是各专业系部根据部门实际情况设置针对课程监控制度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的质量监控环节。设置专门的课程监控机构或安排专人及时检查课程监控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课程监控制度有效执行,并在整个专业课程实施完结后开展课程监控效果调查、评估,并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促使课程监控制度的完善。

3.建立激励与问责机制

“监督”、“指导”、“问责”和“服务”是课程监控的主要职能。课程监控机制良好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绩效,绩效的落实一是要通过激励手段,激发各方面参与课改的动力,二是要加强课程问责,建立课程建设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强化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课程论证、质量评估和课程报告等手段,进行责任追究和责任履行的监督,从而提高课程的执行效能,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促进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2]。

4.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

一是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动的高职高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对标找差,加强课程标准建设,聘请官方诊改专家进行课程建设评估。二是聘请第三方社会专业机构进行课程建设咨询与评价,从而构建一个官方、半官方或非官方协调合作的课程监控组织体系,确立监控体系的指导与服务的理念,不断增强课程运行的效果,使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至美尽善[3]。

参考文献:

[1]刘华.从教学管理到课程监控:新形势下师范专业管理制度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44-45.

[2]吴静,代建军.我国课程监控制度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53-54.

[3]葛晋.国外课程监控制度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6):41,42.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构建策略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