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效果

2018-10-24 09:25马宁
健康大视野 2018年9期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规护理心力衰竭

马宁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从疾病的早期评估、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等各方面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常规护理;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9-163-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临床上简称肺心病,还可称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病情复杂多变、易复发,且病程较长、临床症状比较严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面对特殊的老年群体,患者们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营养缺乏,容易合并感染,严重者可能合并心力衰竭,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不及时抢救将直接造成患者死亡[1]。本文通过对本院120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和综合护理的效果比较,旨在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最佳护理方案, 从而为临床和护理所用。现将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心内科在2015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145±462)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21±112)年;对照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 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428±301)岁;病程4~12年,平均病程(709±13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按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协助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床位和安置舒适体位,心力衰竭患者多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休息,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患者病情较重者予以24 h心电监护及低流量给氧,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122观察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的干预方法包括:①预防心力衰竭:在患者确诊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时应严密评估其心脏功能,早期发现心力衰竭预兆。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临床上发生心力衰竭的前期症状,尤其当患者突发胸闷、心悸、严重呼吸困难, 呼吸过速>38次/min、心率加快>100次/min时, 应高度警惕,同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2]。②心力衰竭的护理:当发生心力衰竭时,立即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保持病室安静、给予24 h心电监护及氧疗, 做好夜间巡视和护理记录, 同时严格按照医嘱予以静脉输液、给氧、抗感染等对症处理,期间应特别注意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输液速度,以防输液过快发生肺水肿的情况[2];严格遵循临床上见尿补钾的治疗原则。③并发症护理: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抵抗力低下,除了易合并心力衰竭外,还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方面的合并症, 护理人员须随时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清洁和畅通,注意其有无恶心、呕吐等异常表现,最重要的是保持患者卧床期间病室环境和患者自身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④心理护理: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尤其合并心力衰竭发作时, 常感觉恐惧、无助甚至绝望,护理人员应做好其心理疏导工作,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⑤饮食指导: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期呼吸困難,一般均没有良好的食欲,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安排科学合理的高热量流食或半流食,鼓励其多进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的改善情况。②按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标准统一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其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左室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距离(6MWD)三项心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由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发展而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 我国各大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加之吸烟群体的增加,尤其低龄吸烟者的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作为一种复杂多变的病种,且主要面对较为特殊的老年群体,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除了临床常规的药物及输液治疗外,护理人员这类群体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护理干预的形式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评估、配合心力衰竭抢救、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方面给予加强,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改变疾病的转归,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120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示,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均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投入更好更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目前紧张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同样大有帮助,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剑峰.加强护理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处方药,2014,12(6):129-130

[2]蔡丽娟.慢性肺炎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措施.医学信息,2013,26(11):81-82

[3]薛文莉,张承贤.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74-3075

猜你喜欢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规护理心力衰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
硝普钠微量泵注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的临床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