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2018-10-24 09:25刘瑶
健康大视野 2018年9期
关键词:诊断价值血常规

刘瑶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联合应用血常规与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血常规组,各100例。血常规组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组进行血常规与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同时将观察组患儿根据白细胞计数从低到高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以及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810%)明显高于血常规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5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联合应用血常规与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能够有效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全血C反应蛋白;诊断价值;血常规;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9-219-01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 这与患儿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抗生素滥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 当细菌侵袭患儿机体时, 其血液中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均会有所升高, 因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联合应用血常規与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的价值,特在本院儿科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200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本院儿科治疗的200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血常规组, 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5个月~13岁,平均年龄(596±340)岁;血常规组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年龄(581±310)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血常规检查:患儿住院后第1天进行空腹静脉采血,抽取血液2 ml,将其注入EDTA-K2抗凝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应用法国ABX血细胞分析仪(型号:Pentra-MS-CRP)进入血常规模式进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抽血要求和血常规检查一样,此外应用法国ABX血细胞分析仪(型号:Pentra-MS-CRP)进入血常规加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模式,对患儿的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同时检查[2, 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最后,将观察组患儿根据白细胞计数从低到高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观察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13判定标准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10 mg/L;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35~95)×109/L, 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的参考值范围为(95~150)×109/L,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的参考值范围为(150~200)×109/L,白细胞计数重度升高的参考值范围为>200×109/L。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比较观察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810%)明显高于血常规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5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进行统计学处理, 发现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

3讨论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及其生活质量。临床上,主要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而在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及早准确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4]。临床上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规、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等,两者各有优势,只做血常规检查时,对判断细菌感染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诊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810%)明显高于血常规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550%);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发现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说明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联合应用血常规与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的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性升高,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单独应用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时, 若患儿存在体温升高、进食、服用相关药物等情况, 可能会导致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因此,单纯使用血常规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 患儿的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都会有所升高,因此血常规与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可以互补, 进而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 血常规与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对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 为临床医生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焦瑞宝,唐吉斌,陈然,等.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4):528

[2]马坚,王兴生,骆丽蓉,等.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门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2014,34(1):38-39

[3]张发彦.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价值探讨.心理医生,2015,21(22):139-140

[4]王晓瑞,李彦娜. 全程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世界临床医学,2015,9(5):270

猜你喜欢
诊断价值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不同采血方法对大鼠内分泌及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影响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