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从审题入手提高得分率

2018-10-24 02:00田飞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代文含义答题

田飞虎

[摘 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但现代文阅读是学生中考的一个软肋。在实际训练中,答不准、答不全、得分低,投入多、见效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教学生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教师可依据精致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写作规律,化繁为简,从审题入手,通过审题型和审题意,分析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明了解题方向,锁定答题范围,从而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提高阅读得分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审题;得分率;中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22-03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但现代文阅读是学生中考的一个软肋。在实际训练中,答不准、答不全、得分低,投入(时间和精力)多、见效慢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所谓的“阅读提分秘诀”林林总总,甚而洋洋万言,让人如坠云雾,难得要领。笔者在教学生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依据精致教学理论,抓住文章写作规律,化繁为简,从审题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审题,是指认真阅读题目文字,分析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明了解题方向,锁定答题范围,从而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主要从审题型和审题意两个方面进行。

一、审题型,分类作答

这里的题型是指阅读考查的题目类型。不同类型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格式和要求。

1.从考查的项目看

(1)考内容、主旨

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是中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内容、提炼信息的能力。分析一篇文章,首先必须了解它写了什么,如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说了什么理,文章的思路、情节线索等,这是对文章理解的第一个层次。如广东中考2015年、2016年现代文阅读第1题均是直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017年现代文阅读第1题考查的是“老刘”人物形象分析。

文章内容、主旨一般比较客观,因此,此类题考查的重点在于概括的准确性。回答此类题型要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

(2)考艺术手法

作品的感染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艺术性高低,因此艺术手法也是阅读题的一个必考点。它包括作品语言的特点和写作技巧的运用。如广东中考2015年、2017年现代文阅读出现了下面的题:“品味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等。

鉴赏分析比内容归纳要高一个思维层次,它只有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对鉴赏的考查侧重主观性,强调学生的艺术素养,要掌握常见艺术手法,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3)考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体验感悟,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个人理解,或对文章情感的独到体验,或从中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文章既是作者通过文字记录知识、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艺术,也是用以传承价值、陶冶性情、涵养智慧的重要工具。突出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个性化阅读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这个考点无论是大阅读(文学类)还是小阅读(议论文、说明文)均会涉及。如广东中考2016年大阅读要求谈谈小说标题选”平衡“或“锁”的理由,小阅读要求“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2017年大阅读要求思考“‘一缕阳光有何深意”,小阅读要求“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等,都需要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较为丰富的生活积累。

个性化阅读是对学生更高思维层次的要求,强调阅读过程中独到的体悟,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注重培育真、善、美的因子。

2.从考查的角度看

(1)含义类

分析加点的词、画横线的句子,或标题,或某句话的含义。如广东中考2013年题“‘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2015年“‘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等。

这类题的回答如果是词语,既要写出其本义,还要写出其临时义(语境义)。临时义有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如“天使儿”在文中的本义是指葵葵,它的比喻义是指富有绘画天赋的葵葵就像天使一般,还有引申义为葵葵在商未央夫妇心中就是天使。如果是句子,则既要写出表层的意思,还要写出深层的意思(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或启示等),如乐山中考2017年现代文阅读《尘埃深处的繁华》第3题“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24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2)作用类

作用类的题主要考查四个方面:词语的作用、句或段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和艺术手法的作用。如广东中考2015年现代文阅读第2题“文章多处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第4题“文章以‘集中营的课堂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017年第2题“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等。

这类题的回答一般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对文中主旨或中心思想的揭示;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三是对情节发展的影响,或铺垫,或设悬念,或呼应等;四是表达效果,或生動形象,或令人回味等。

(3)原因类

原因类题目多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如广东中考2016年现代文阅读第3题“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017年第1题“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原因类题用“由果溯因”法来找答案。如广东中考2016年现代文阅读第3题,两处“不平衡”是“果”,第一处“不平衡”是在换锁之前,故结合原文可知其因是指“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第二处“不平衡”出现在听了小王那句话后,分析小王的话语可知导致“不平衡”的原因是“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的直言行为感到不快”。

(4)拓展类

拓展类题目是一种开放性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或结合自身经历谈理解、感悟、启示等,它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考查。如广东中考2006年现代文阅读《词典的故事》第4题“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甘肃中考2017年现代文阅读《想偷一本书》第4题“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这类题目切忌抛开作品,答得漫无边际,一定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结合作品分析,因为这是“感从何来”的依据;二是结合当前实际或个人实例,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有特定的指向性。

3.从考查的形式看

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填空(表格)题、问答题和选择题。

填空(表格)题多半是归纳文章的情节、内容或人物的情感、心理,如广东中考2015年现代文阅读第1题要求概括主要事件,2016年现代文阅读第1题要求根据情节发展写出“我”的心理。

问答题是针对文章某一个点作具体分析,阐明理由。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

选择题多在小阅读(议论文、说明文)中出现,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观点的判断、论证方法(或说明方法)的使用等。

二、审题意,有问必答

题意是指题目文字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要求,它是学生答題的重要依据。很多学生丢分并不是因为没有看懂文意,而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意,要么“有问不答”,要么“答非所问”,而不是“有问必答”,所以白白丢分。下面是我们在审题时要着重注意的几个方面。

1.审已知条件

即要认真看清题目要求,尤其是题干的关键词。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废话。实际上,学生失分的大多数情况就在于忽视了题目说得明明白白的要求。如要求“结合原文”却撇开原文,要求“联系实际”却不联系实际,要求答案“不超过四个字”却写超四个字等。还有许多更细致的要求,如广东中考2015年现代文阅读第1题考查对主要事件的概括,题目要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结果很多考生没有注意这句话,概括时有的写“纳粹”如何如何,有的写“沙宁老师”怎样怎样;基于都德的《柏林之围》有道题目“多条线索交错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很多考生习惯性地只写出一条线索,有的写了三条线索,却少了对线索作用的分析。

题目要求不仅是答题的要求,还是“解题”的条件。用好“已知条件”,可以大大降低答题难度,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一是快速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这是准确回答问题的前提。如广东中考2016年现代文阅读第1题,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内容在表格上已经写好,写“我”的心理只要找到对应段落找准关键词即可,省去了很多阅读时间。

二是缩小思考范围,提示答题区间。眉山中考2017年现代文阅读《快手刘》第1题“阅读全文,用文中原词填写下表”,题目告诉我们,答案只能在“文中”找;《柏林之围》题目“多条线索交错是本文的显著特色”,提示我们有“不止一条”线索。

2.审隐含信息

隐含信息是指在题目中没有用文字明确说明的答题要求,通常隐含在提供的材料之中,要靠自己“披文入理”去分析。这在概括、归纳类型的题目中比较突出,如表述的短语结构(是动宾、主谓,还是偏正)、字数的多少等,往往题干中会暗示。如广东中考2015年现代文阅读《集中营的课堂》“主要事件”的概括,题目已写出故事开端的事件“看见沙宁老师被捕”,是用动宾结构“做什么事”;《快手刘》第1题题目提供的材料均是四字,意味着在原文中要找四字的词语,否则会被扣分。

有时甚至隐含答案。可以这样说,在试卷上出现的文字,没有一个是多余的,更何况是题目中的文字,就像解答数理化题,如果提供的条件没有用上,这道题的解答肯定是错误的。有一年高考阅读文章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有道题问“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其实,这个答案隐含在选文下面的一条看似与文后题目无关的注释中:“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再结合原文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就不难写出“因为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这个答案。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个注释,回答不出这个问题。

3.审概念含义

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是艺术手法中的一些概念。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三个概念属于第一层次,意思差不多,一般考试不会直接问其中的某一个概念。但以下几个二级概念必须清楚,否则,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抒情方式(直接、间接);③描写手法(写景如动静、虚实、高低、远近、感官、形声色等,写人如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白描、工笔等);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⑤表现手法(象征、抑扬、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联想与想象、以小见大等);⑥语言特点(用词如叠音词、拟声词,句式如长短、骈散等);⑦结构特点(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悬念、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抑扬、波澜、呼应等)。

除此之外,对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也要准确。如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或品质。“性格”和“品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格”是人行为处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刚强、粗暴、懦弱等;而“品质”是人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本质,如高尚、卑劣等。《柏林之围》中的儒弗上校(祖父)是一个忠贞的爱国军人,这是思想品质;他表现出的坚毅、刚烈则是性格。

4.审答题角度

在解答分析词语和句子含义这类题时,一定要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词和句子一般都有表层义和引申义(临时义)两个层面的含义,而且引申义往往不止一种。不同的角度可以从文中出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对象身上去思考;不同的层次可以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实到虚地去联想。

例如,广东中考2017年现代文阅读第4题:“标题‘龙虎斗内涵丰富,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的多层含义。”这道题的表层含义(实指)不难理解,即指一道广帮菜,但其他含义则要根据文中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来分析。文中写了三个人物两对关系,即王兴龙与丁晓虎、王兴龙与小田一郎。分析有三层含义:王兴龙与丁晓虎这两个人的名字藏“龙”卧“虎”,刚好对面开着店,“哪能不斗”;王兴龙与小田一郎之间围绕着吃不吃“龙虎斗”,“龙虎斗”的结果必有死伤,暗示了小田一郎的死亡;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日本是虎,中日的斗争就是“龙虎斗”。

不少散文经常选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立意,常见的如“灯”“火炬”“荷花”“蒲公英”等,2009年广东题《寻石记》,2017年南充题《漓江情韵》、乐山题《尘埃深处是繁花》即是。这些题不能只是回答出表层含义,要挖掘出其哲理层含义,而且往往不止一个。

分析多条线索也可以用这种办法,从不同人物的相互关系上找出不同的线索。如《柏林之围》中的三条线索就可以从三个人物身上找到:儒弗上校由病重到病情减轻到最后去世,上校孙女对病重的祖父说谎到最后谎言破灭,还有一条暗线是巴黎被逐渐攻占的过程(通过医生“我”的叙述)。

5.审题目陷阱

主观题有陷阱。如下面这道题:

请根据本文的情节发展,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每条横线不得超过四个字: ① → ② →内疚惭愧→ ③ →感觉被认可→ ④

题目明明要求“不得超过四个字”,但是不少考生受题干提供的信息干扰(“内疚惭愧”四个字,“感觉被认可”五个字),写成五个字。

客观题(选择题)的陷阱就更多了。做这类题应记住八个字:回到原文,對比异同。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一般多来自作品原文,将选项中的文字与原文仔细比照,“弃同析异”,相同之处不管,改动或替换之处要仔细分析,谨防“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偷桃换李”等现象。如广东中考2013年第1题D项“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原文并没有这样判断,该选项以偏概全;2016年现代文阅读第1题D项“人生难免缺憾”与作者讲的主要论题“逆耳的话、拂心的事”不一致,张冠李戴;2017年现代文阅读第2题B项对天命、人言、君父的“敬畏之心”与本文所说的讳疾忌医的“畏心”含义不同,是典型的“偷桃换李”。

其实,从根本上讲,题目原本没有什么“陷阱”,关键在审题是否细心,若能做到“明察秋毫之末”,所谓的“陷阱”就是一个伪命题了。

总之,在考试时,无论时间多么紧,都要先把题目仔细读一遍(注意是“读”,而不是“看”,在心里读,不出声地读,只有“读”才能加深印象),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字不落地读,并把关键词句或易错之处画出来,前后勾连。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从审题入手,不在审题时抢时间,这是考场赢得高分的重要秘诀,也是平时训练要养成的重要习惯。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现代文含义答题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现代文阅读练习
鼹鼠牌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