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扬帆 阅读起航

2018-10-24 02:00徐建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徐建华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迎来全新挑战,尤其是在阅读这一块。教师可从“结合实际,激发阅读兴趣”“巧妙引导,深化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加强文本理解”“延伸拓展,促进认知体悟”这四个方面入手,更好地把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03-02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采取讲解模式,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花在内容讲解上,忽略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因此错失发展学生思维的时机。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善策略,借助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与思考,促进他们思维碰撞,不断提升素养,以此落实新课改目标,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结合实际,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对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围绕学生展开,在钻研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需充分考虑学生兴趣,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让其在循序渐进的探究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此落实课堂学习目标。

在教学《社戏》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整体感知后,设计问题引导,在这一过程中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学生设计认知线索。首先,考虑到学生是初步接触文本,对于内容还不熟悉,我就先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摇船看社戏的途中”“看戏前的波折”“在赵庄看社戏”以及“归来偷豆”和“六一公公送豆”的这几个片段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判断详写与略写,之后交流得出结论:“摇船看社戏的途中”“看戏前的波折”“在赵庄看社戏”以及“归来偷豆”是详写,最后一件事是略写。在此基础上我会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用意何在?考虑到问题难度加大,我就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由此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布局是为了吸引读者,详写突出小伙伴之间的友情,也能反映出孩子的能干,而最后的略写是为了之后的“看社戏”做铺垫。这一系列问题解决以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同时也增强了阅读信心,这时我就趁热打铁追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能尝试着分析吗?先让学生回到文本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让小组代表进行全班汇报。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表达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这样的设计,不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兼顾教材与学情,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而且循序渐进,步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后续深入探究奠定扎实基础。

二、巧妙引导,深化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模式,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往的小组合作过于表面化,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就要积极改善,借助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深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借助交流激活学生思维,以此提升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这首诗回顾了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字词的把握已经相当到位,但对于主旨的理解还无法突破。这时设问引导:你觉得长征“难”,具体“难”在哪里?先让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表示“难”在路程漫长,一路要经历无数山山水水。在此基础上,我就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根据画面具体赏析“难”。为了提高效率,我让各小组分工,每一组赏析一幅画面,有“腾跃五岭图” “疾跨乌蒙图” “巧渡金沙江图”以及“飞夺泸定桥图”和“喜踏岷山雪图”。由此启发学生,让学生步步深入,在自主赏析之后展开讨论,充分体会红军不折不挠的乐观主义精神,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小组交流结束后,我会指名让代表进行全班汇报,让代表结合画面分析“难”,要求其组织好语言,描述要生动。这样一来,便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小组合作,借助问题引导就能及时启发学生,并且掌握学生思考情况,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合作中促进思维碰撞,从而增强阅读文本的兴趣,开启深度阅读之门。

三、展示交流,加强文本理解

初中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设计教学时,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文本,教师可以适当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多元的形式培养学生认知意识,以此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读写、读演、读说相结合。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学生很久之前就学习过,他们对文章内容十分熟悉,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为此,我就采取多元展示的方式进行引导:谁能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踊跃举手,表现得十分积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唤醒学生的认知,激活其阅读思维,给了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学生阅读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后,我会抓住关键,并设计改编表演的活动,让学生自愿结组,自主设计剧本,将感兴趣的片段演绎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与作者沟通,充分领会作者创作意图,以此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最后我会适当拓展,在文末处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对此,学生十分感兴趣,想到了各种各样的结局,像“国王醒悟了,惩罚了坏人,嘉奖了说真话的孩子”“国王辞掉了骗子,找到了真正的裁缝,并且虚心纳谏,从此国泰民安”“国王执迷不悟,一直光着身子,直到冬天他才醒悟”等。这样一来,就给学生提供了反思、感悟的机会,让学生走进文本,以作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文本,并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创新续写,从而培养學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多元形式的交流展示是初中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借助提问引导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兴趣与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以此促进读写结合,实现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

四、延伸拓展,促进认知体悟

阅读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拓展,适当延伸,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悟,从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知识归类的习惯,为之后的阅读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文言文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其进行知识归类十分必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提问引导,帮助学生体会语境,在明白字词含义后进行积累,以此完善知识体系。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时,我就先带领学生分析,在学生掌握整体意思后,回归语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针对其中关键字词展开理解。以“之”为例,文中出现了很多个“之”,学生在区分时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对此我逐个进行分析: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表示“的”;第二个是代词“它”……之后,我就让学生自主归类,弄清“以”“徐”“素”等的意思,完成之后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核对答案,以此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整理、归类,以此完善知识体系,为后续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我会让学生上台讲解,展示自己的分类,进行全班反馈,以便学生查漏补缺,及时纠正错误。借助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拓展延伸,还构建了知识体系,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平台,让其能自由发挥,尽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关注学生活动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阅读教学顺利推进。

总之,问题引导是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不断探究、思考中提升自我,并促进思维发散,实现能力提升,最终落实新课改目标,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