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缺失下的俄狄浦斯悲剧命运分析

2018-10-29 01:49胡碧媛刘娜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理性主义悲剧命运

胡碧媛 刘娜娜

摘 要:《俄狄浦斯王》不是理性主义的,他的悲剧结局深入人心。俄狄浦斯为人正直、思维敏捷、充满智慧、体恤百姓,本该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但他的骄傲自负、亵渎神灵与对伦理道德的绝对信仰使他最终陷入了命运为他布下的悲剧究其原因,正是理性主义的缺失造就了其悲剧命运的不可战胜性。

关键词:理性主义 俄狄浦斯 悲剧命运

理性主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这一体系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所谓理性,是指其本身含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含义,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时时受到自我证明性的批判审视,这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真意。笛卡尔曾经说过,“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的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3]179可见,笛卡尔认为人的眼睛有欺骗性,人的主观感受有时候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有理性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但在《俄狄浦斯王》中,无论是俄狄浦斯,还是他的亲生父母拉伊奥斯和伊奥卡斯特,都试图通过打破客观规律,规避理性判断来逃脱神谕,试图用主观感觉来反映事物本来面貌,试图用主观臆断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事实上,正是这种理性的缺失,才使俄狄浦斯一步步陷入悲剧命运的陷阱。

一、亲生父母为其埋下悲剧隐患

俄狄浦斯出生在忒拜,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其父王从先知特瑞西阿斯那里得知他未来会遭遇“弑父娶母”的悲剧。因此,当他呱呱坠地之时,拉伊奥斯就用钉子将他的两个脚跟钉在一起并让牧人把他抛弃。但牧人不忍将他抛弃,后几经辗转,俄狄浦斯被科林斯王波吕波斯收为养子。但不幸的是,当他长大后,他偶然从先知那里打探到了有关自己“弑父娶母”的可怕预言,便逃离父王。他逃到忒拜,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并经过一系列的英勇事件,成功做上了忒拜国国王,作为礼物,他还迎娶了前王后。可是后来,忒拜城遭遇瘟疫,国民忐忑不安。神说,瘟疫源于杀死前王的凶手,只有将其捉拿归案,才能阻止这场瘟疫。俄狄浦斯为了国泰民安,决定严查凶手,驱除灾害。经过一番调查,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正是自己杀死了前王,并且迎娶了前王的妻子——自己的亲生母亲,自己的悲剧命运终得验证。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拉伊奥斯夫妇弃儿”的行为为神谕的悲剧验证埋下了伏笔。首先,拉伊奥斯夫妇不应该亵渎神灵,玩弄阴谋诡计企图逃脱神谕。当他们企图违背神谕时,就应该考虑日后是否会面临更大的惩罚。作为一个国王,拉伊奥斯应该是冷静理智的,但他此举暴露了他的愚笨无能和理性主义的缺失,这不符合一个国王的身份。其次,当拉伊奥斯夫妇决定让牧人将俄狄浦斯抛弃的时候就应该想到牧人是否会动恻隐之心,将俄狄浦斯寄养给别人。所以在这件事之后,拉伊奥斯国王应该派人对其进行再三确认。最后,拉伊奥斯国王在抛弃儿子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儿子可能会被人捡走,会被人所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拉伊奥斯夫妇的行为都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都不是彻底摆脱神谕悲剧的最佳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正是俄狄浦斯的亲生父母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二、俄狄浦斯一步步踏入悲剧陷阱

俄狄浦斯生活在英雄时代,在英雄时代,人与神即将分离,俄狄浦斯为了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而离家出走说明他已经游走在不信神的边缘。那么,既然俄狄浦斯认为自己可以打破神谕来掌控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还要离家出走?即使想要离家出走,为什么不和自己的父親和母亲商量?除此之外,俄狄浦斯除了知道自己将来“弑父娶母”的神谕外,他还听说过有关自己不是父王亲生儿子的流传,俄狄浦斯那么聪明,可以解开无人能解的谜题,但他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冷静思考,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如果他能冷静思考,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又或者说,当他知道自己未来“弑父娶母”的神谕后,为何不及时主动地告诉父母,一起努力避免这个悲剧事件的发生,或许如果他这样做,他的父母会通过告诉他自己并非父母亲生的实情来解开他的心结,也能规避悲剧命运发生的风险。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俄狄浦斯认为自己不能摆脱先知的神谕,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弑父娶母”的命运悲剧不可避免,那他为什么不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阻止悲剧的发生。

其次,俄狄浦斯既然害怕“弑父娶母”的神谕,说明他是相信神谕和命运的。那么,如果他决定改变命运,挑战神谕的话,他有三点做的是不妥的。(1)当他走到三岔路口面临选择的时候,他通过转圈之后停下来的方向来决定自己的走向。那么,当他一次次停下来之后指向底斯比的时候,他就不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走向底斯比,而是应该选择另外一个方向。(2)他既然知道“弑父娶母”的神谕,当他要杀一个和他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年人时,为什么不再三考虑?就算从尊老爱幼的角度考虑,当俄狄浦斯将所有的侍卫都杀光时,拉伊奥斯对他来说已经构不成威胁,他完全可以不杀拉伊奥斯,但是他却残忍地将其杀害了。(3)当他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解救了忒拜王国百姓时,完全可以拒绝忒拜王国的馈赠,不去迎娶前王的妻子。因为当初他解开谜底是为了解救灾难中的人们,并不是为了迎娶王妃。而且按照之前“弑父娶母”的神谕,他应该避免迎娶一个和自己母亲年龄相当的人。但是,他却这样做了,所以俄狄浦斯是在理性缺失的情况下正在一步步迈向悲剧命运的深渊。

最后,当俄狄浦斯在追查杀死前王凶手的过程中,彻底失去了理性,一直被自己的感性思维所左右。在第三部分中,先知特瑞西阿斯对俄狄浦斯说:“你就是你要寻找的凶手”时,俄狄浦斯说先知诽谤他,并且辱骂他。在第五部分中,当伊奥卡斯特讲述前王是被一群强盗在三岔路口杀害时,其实俄狄浦斯就已经猜出那大概是自己所为了。接着他又追问了前王被杀害时的细节,问了前王所带的侍卫人数和前王的相貌。这个时候他已经确定是自己杀死前王的了。如果站在理性主义角度上来讲,他应该放弃继续追查前王的凶手,但他却抱着侥幸心理自欺欺人地继续追查此案。在第七部分中,当信使说他并不是波吕波斯的亲生儿子时,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他就应该联想到自己杀人的行为,联想到“弑父娶母”的神谕,但他却从内心里不愿承认真相,欺骗自己。在第九部分中,当牧人拒绝说出真相,不让俄狄浦斯继续问下去时,并告诉他再继续问下去对俄狄浦斯没有好处时,俄狄浦斯就应该彻底死心了,但他非要牧人亲口说出这残酷的事实,令自己绝望难堪。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其实拥有几近完美的优点和特质,如果他站在理性主义角度思考问题,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受到自我证明性的批判审视,认真听取别人的忠告,或许能够规避这场命运悲剧的发生。但是俄狄浦斯的过度自傲和自信,使他丧失了理性,理性思维的缺失最终使他一步步陷入命运早已为他布下的陷阱。

三、绝对的伦理道德加深了悲剧化

人类的理性认识促进了其伦理意识的产生,绝对的伦理意识使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悲剧命运无法避免。

首先,俄狄浦斯从小就知道“弑父娶母”有违伦理道德,所以才在不与父母打声招呼的情况下就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后,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三件有违伦理道德的大事,不可原谅。(1)自己亲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2)迎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3)同母亲生下了身为哥哥的儿子和女儿。这三大伦理罪对俄狄浦斯来说是无法饶恕的。他自己也知道,这些乱伦之罪无论怎样惩罚都无法饶恕,似乎只有通过死亡自己的痛苦才能得到解脱。然而,在故事的结尾,你会发现作者索福克勒斯并没有以俄狄浦斯的自杀来结束这场悲剧,而是通过让众叛亲离的他刺瞎自己的双眼四处流浪来为这场悲剧画上凄美的句号。在最后一部分中,俄狄浦斯曾经说:“假如我到冥土的时候还看得见,不知道当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我父亲和我那不幸的母亲”[7]第11章: 144-147行。所以,笔者认为,俄狄浦斯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刺瞎双眼作为自我惩罚,一方面他想独自勇敢地承受来自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让自己的余生重新确立一个起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自杀并不能达到自己赎罪的目的,因为他在地下仍会遇见自己已故的亲生父母,碍于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俄狄浦斯认为即使到了地狱他仍然无法用双眼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他刺瞎双眼是因为他想抛弃过去,切断自己和过去所有的联系和痛苦,他不愿再亲眼面对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最不想见到的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俄狄浦斯之所以用这种极其残酷的方式来折磨和惩罚自己,是因为于他而言,无论是活着的世人还是已故的死人他都无法面对,这种自我惩罚方式其残忍程度远远大于自杀给他带来的痛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是在理性主义缺失的情况下一步步应验的。首先,俄狄浦斯的亲生父母通过弃儿企图逃脱神谕为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埋下了伏笔。其次,俄狄浦斯的过度自负及其对先知的预言亵渎使他一步步踏入命运早已为他布好的悲剧陷阱。最后,俄狄浦斯对伦理道德的绝对信仰使其命运悲剧程度进一步加深。由此可见,人类想要脱离理性分析只靠自己的感官认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行不通的,只有当人类面临无论怎样用自己的感性认识都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才能学会去理性地思考问题、认识自己。尽管人们常常会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遭受命运捉弄,会被感性的冲昏头脑、迷失自我,但最终都会在理性认识的帮助下找回自我。例如,当俄狄浦斯在理性认识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后,他通过刺瞎双眼来惩罚自己,说明此刻他已不再忍受命运的捉弄,不甘再做命运的奴隶,此刻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我们并不能将其解读为这是索福克勒斯对理性主义的盲目崇拜,也不能解读为这是其对人性缺失的悲观绝望。相反,他是想通过分解和调和社会矛盾,洞察和解答生活困惑,来鼓励人们树立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不仅如此,《俄狄浦斯王》的意义其实早已超出了它文本自身所包含的内容。因为他在明确了人与命运抗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张扬了人的理性,这对西方文学、悲剧与哲学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此,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在希腊悲剧之后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Benardete.Sophocles′Oedipus Tyrannus [A]// Ronna Burger and Michael Davis.The Argument of the Action[C].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71-83.

[2] More.P.Study on Oedipus Rex[M].London:Penguin Press, 1987:127.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179.

[4] 孔德猛.从《俄狄浦斯王》看理性与命运的冲突[J].外語教学,2016(5):71-74.

[5] 莫运平.成人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悲剧新解[J].戏剧文学,2007(5):51-52.

[6] 聂珍钊: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J].学习与探索,2006(5).

[7] 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理性主义悲剧命运
大瘟疫和俄狄浦斯
读画笔记·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
麦克尤恩小说《爱无可忍》的电影改编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