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满意度研究

2018-10-30 05:39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语类研究者外语

陶 伟

(浙江外国语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引言

当前,由于认知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中国外语研究者与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状况尚不如人意:一方面,部分外语研究者对一些外语类学术期刊颇有微词,认为稿件评审不够高效透明、能否发表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稿件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外语类学术期刊则认为,部分外语研究者在没有充分了解刊物办刊宗旨、栏目设置和格式要求的情况下投稿,无疑增加了编辑的工作负荷,同时也降低了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既不利于外语类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也不利于外语学术人才的培养,并将最终影响整个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目前外语学术界还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整合量化和质性研究数据,分析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以帮助刊物更好地了解作者需求,进而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总体满意度情况如何?2)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是否存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研究工具

为了获得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满意度的信息,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数据。问卷编制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基于自身投稿经历和相关座谈会记录,编制《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满意度问卷》的初稿。第二阶段,邀请具有丰富投稿经历的教授和青年教师对问卷初稿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建议,笔者在此基础上修改问卷初稿。此次修改的最重要成果是增加了3个选做类开放式问题,为收集深层的质性数据提供了途径。第三阶段,邀请10位外语研究者试做问卷并提出修改建议,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问卷初稿并形成问卷终稿。问卷终稿共包含45个条目:前10个条目用于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中间3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从期刊数量、发文质量、栏目设置、多审制度、审稿过程、审稿质量、退稿过程、录后发表、发表费用和提携后学10个维度来测量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10个维度的具体内涵解析见表1。后3个条目分别是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投稿经历对外语研究者科研工作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以及他们对外语类学术期刊的建议。

表1 测量维度的具体内涵

①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等国内期刊评价机构认定的外语类核心期刊。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获得样本。2017年11月初至12月初,笔者先通过问卷星将编制好的问卷制作成在线问卷并生成链接,然后将问卷填写要求和链接定向发送给近5年内向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投过稿的中国外语研究者,并恳请他们转发给其他符合条件的研究者,以此类推。最后共回收问卷13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23%。接着,笔者利用SPSS16.0进行了量化数据整理、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笔者对3个开放式问题的答案进行了编码、归类和主题分析。

(四)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量化研究发现

(一)外语类学术期刊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外语类学术期刊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表2显示,总体而言,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不高,整体满意度的均值仅为2.8782。具体而言,外语研究者在录后发表、栏目设置、提携后学、审稿质量、多审制度、发文质量、发表费用和退稿过程8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在区间(2.6800,3.2877)内,在审稿过程和期刊数量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则更低。这说明,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不满意表现在多个方面,相对而言,他们对期刊数量和审稿过程的满意度最低。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笔者研究了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在10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见表3)。

表3 学术期刊满意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表3显示,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满意度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整体满意度及各维度得分均值都偏低的情况,我们可以认为女性和男性外语研究者都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不太满意。

在职称变量上,无职称、中低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外语研究者在整体满意度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依次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整体满意度(F(2,121)=5.470,p=0.005),以及期刊数量(F(2,121)=8.910,p=0.000)、发文质量(F(2,121)=3.767,p=0.026)、栏目设置(F(2,121)=5.425,p=0.006)和提携后学(F(2,121)=4.378,p=0.01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无职称的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类期刊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群体。

在学位变量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硕士及以下学位研究者、在读博士研究生和拥有博士学位的外语研究者仅在栏目设置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2,121)=3.185,p=0.045)。同时,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没有得出3个群体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结果。

在教龄变量上,无教龄、教龄在(0,10)区间和10年及以上教龄的外语研究者在整体满意度,以及期刊数量和栏目设置上的得分均值依次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外语研究者在整体满意度(F(2,121)=3.326,p=0.039),以及期刊数量(F(2,121)=8.726,p=0.000)和栏目设置(F(2,121)=3.922,p=0.022)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无教龄的外语研究者在期刊数量维度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教龄在(0,10)区间的外语研究者(p=0.041)和10年及以上教龄的外语研究者(p=0.000);无教龄的外语研究者在栏目设置维度上的得分均值也显著高于10年及以上教龄的外语研究者(p=0.036)。由此可知,总体而言,无教龄的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站在认知的层面上来分析,视觉学习属于建立在视觉感官与智能基础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方面心理活动与认知的一个活动过程。学习人员本身的心理活动与认知系统彼此之间有着不同之处,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其所处的环境,对环境做出的反应、行为方式或者是适应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学习类型的差异化。技术化的视觉学习让习惯视觉学习的学习人员找到了最适宜的学校方式,并且也不断扭转别的喜好类别,这有助于实现多模式状态学习类别的构建。

在研究者类型变量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外语研究者在整体满意度(F(3,120)=3.890,p=0.011),以及期刊数量(F(3,120)=5.026,p=0.003)、发文质量(F(3,120)=2.771,p=0.045)、栏目设置(F(3,120)=5.095,p=0.002)、审稿过程(F(3,120)=3.160,p=0.027)、发表费用(F(3,120)=4.324,p=0.006)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4个群体中,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教师在整体满意度,以及发文质量、栏目设置、审稿过程、发表费用维度上的得分均值都最低,且在整体满意度(p=0.018)和栏目设置(p=0.005)上显著低于非教师研究者;在期刊数量维度上,非教师研究者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大学英语教师(p=0.006)和英语专业教师(p=0.014)。

在是否担任导师这一变量上,未担任导师的外语研究者在整体满意度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都高于担任导师的研究者。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在整体满意度(t=2.860,p=0.007)、发文质量(t=2.423,p=0.020)、栏目设置(t=3.259,p=0.002)、多审制度(t=3.418,p=0.001)、审稿质量(t=3.198,p=0.003)、退稿过程(t=2.305,p=0.023)、录后发表(t=2.561,p=0.015)、提携后学(t=2.314,p=0.022)维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近5年投稿数量这一变量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投稿数量不同的外语研究者只在退稿过程(F(2,121)=6.360,p=0.002)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投稿数量3篇及以下的外语研究者对退稿过程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投稿数量4—6篇的外语研究者(p=0.002),而后者又显著高于投稿数量7篇及以上的外语研究者(p=0.034)。

在近5年发文数量这一变量上,不同发文数量的外语研究者在审稿质量(F(2,121)=4.705,p=0.011)和提携后学(F(2,121)=3.540,p=0.032)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近5年未发表论文的外语研究者在审稿质量(p=0.011)和提携后学(p=0.037)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发文1—3篇的外语研究者。

在参与审稿这一变量上,参与过和未参与外语类学术期刊审稿的外语研究者仅在多审制度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508,p=0.013),后者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前者。

在工作单位这一变量上,无工作单位的外语研究者,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工作与在一本院校工作的外语研究者在整体满意度(F(2,121)=3.420,p=0.036),以及期刊数量(F(2,121)=7.736,p=0.001)和栏目设置(F(2,121)=4.453,p=0.014)上存在显著性差异。Scheffe 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在期刊数量维度上,无工作单位的外语研究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工作的外语研究者(p=0.001),以及在一本院校工作的外语研究者(p=0.021);在栏目设置维度,无工作单位的外语研究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在一本院校工作的外语研究者(p=0.016)。

四、质性研究发现

(一)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投稿经历对中国外语研究者科研工作的积极影响

51名中国外语研究者围绕拓展学术知识、形塑学术态度和激发学术热情三大主题填写了相关内容。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是拓展学术知识,比如“吸取专家和编辑意见,提高论文规范意识”“提高科研写作水平,增强问题意识”“把论文写得更加深入,同时可以进一步厘清学术思路”“对研究领域有更多的了解”等。出现频率居第二位的主题是形塑学术态度,比如“认识到好的文章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努力追求更好,多撰写优质论文”“树立认真的学术态度”等。出现频率居第三位的主题是激发学术热情,比如“与审稿专家的互动有利于增强科研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动力”“增强了我对科研的信心”“激励本人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深度”等。

(二)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投稿经历对中国外语研究者科研工作的消极影响

53名中国外语研究者围绕打击学术热情、耽误学术进程和弱化学术信仰三大主题填写了相关内容。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是打击学术热情,比如“挫败感很强,要么是投了之后被退稿,要么是等了好久没消息”“经常被莫名拒稿,很沮丧”“畏难而退”“气馁”“受挫,再受挫”“因为无法获知审稿意见,也没有收到正式退稿通知,所以感觉得不到基本的尊重”等。出现频率居第二位的主题是耽误学术进程,比如“发表周期过长延误了工作汇报”“刊物回复不够及时,影响下一步研究进展”“栏目设置过于程式化,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因为没有合适的栏目而迟迟不能发表”“审稿流程拖沓不明,导致论文错过了最佳发表时机”等。出现频率居第三位的主题是弱化学术信仰,比如“再也不考虑某些傲慢的期刊了”“有关系就中,没关系就歇着,不如投国外核心”“审稿周期偏长,有的期刊看重作者的身份地位”等。

(三)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建议

49名中国外语研究者围绕缩短审稿周期和强化意见反馈、重视稿件本身质量以及增加外语类学术期刊数量三大主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是缩短审稿周期和强化意见反馈,比如“缩短审稿周期”“提高审稿效率,设定严格的审稿周期”“为了帮助青年研究者提高科研能力,外语类核心期刊应及时反馈修改意见,而不是直接退稿”“及时给出反馈,并对稿件改进的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等。出现频率居第二位的主题是重视稿件本身质量,比如“不要看重作者的身份地位”“杜绝人情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刊物审稿流程,增加透明度和互动性”“审稿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质量标准,而不是以‘名家’为标准”等。出现频率居第三位的主题是增加外语类学术期刊数量,比如“希望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数量能够增加”“增加小语种核心期刊”等。

五、讨论

(一)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量化和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亟待提升,这涉及期刊数量、发文质量、栏目设置、多审制度、审稿过程、审稿质量、退稿过程、录后发表、发表费用和提携后学各个维度。其中,部分维度的情况与其他学科期刊的研究发现相近。例如,在审稿过程方面,巢乃鹏和胡菲(2012)、陈培颖等(2016)的研究发现,自动化领域作者认为国内学术期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审稿周期较长、审稿过程不够透明等问题。在录后发表方面,贺晓利等(2014:102)研究发现,“目前约75%的国内图情类核心期刊的平均发表时滞大于120天,超过了作者期望的临界值”。因此,与其他学科学术期刊一样,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不满意事实上一部分是源于其他因素。比如,论文发表数量和刊物等级可能直接影响外语研究者的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核心利益,这迫使他们对每篇论文都寄予厚望,一旦被拒稿,便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考虑论文本身的质量,而一味指责期刊。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全面地对待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

(二)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满意度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显示,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在职称、教龄、研究者类型和工作单位等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本研究中,没有工作经历且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外语研究者大都就读于国内“211”和“985”院校或者海外高校,具有较为强烈的论文发表需求,同时他们经常能获得知名导师的专业指点,并有机会与其合作发表论文。因此,相对而言,这一群体的论文发表频率较高,其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也较高。

另一个突出的发现是,担任导师、近5年投稿数量4篇及以上、近5年未能发表论文、参与过审稿的外语研究者在某些维度上的得分均值相对较低。基于日常观察和座谈记录,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高校对担任导师的外语研究者有相对更高的论文发表要求,但是本研究中的这一群体主要是具有副教授职称的硕士生导师,与具有正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相比,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发文困难;在当前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数量较少而研究者相对较多的背景下,拒稿概率较高也是一种常态;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一般而言,5年内未能发表论文的外语研究者将承受更大的科研压力;参与过审稿的外语研究者可能更加熟悉审稿制度,也更能体会多审制度中各审次在合力提升稿件质量和研究者学术水平中的作用,因而对落实多审制度具有更高的期待,现实与期待的差距则可能显著降低他们的满意度。

(三)投稿经历对中国外语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具有双重影响

质性研究发现,投稿经历对中国外语研究者具有双重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拓展学术知识、形塑学术态度和激发学术热情,消极影响则主要包括打击学术热情、耽误学术进程和弱化学术信仰。这与江星(2009)研究中所发现的科技期刊作者对审稿意见、退稿意见等存在非理性对抗情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这些发现也体现了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对外语研究者的重要影响。因此,外语类学术期刊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责,进一步强化其在传播学术知识、推进学术进程和培养学术人才中的作用,努力构建编辑与作者间“和而不同”的和谐关系(王晓华 2013:133)。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整合量化和质性研究数据,探索了中国外语研究者对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外语研究者对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不高;2)职称、教龄、投稿数量、发文数量等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研究者对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满意度;3)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投稿经历对外语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具有双重影响。这些发现背后存在着深层的理据,同时对外语类学术期刊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其一,外语类学术期刊应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审稿效率和质量,及时反馈,力争缩短稿件发表周期;其二,教育管理部门要反思现行的科研量化考核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以引导正确学术观的建立。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虽然笔者邀请了部分教师对自编问卷进行审阅和修改,但是未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对象基本来自高校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解决。

猜你喜欢
外语类研究者外语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