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视角探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2018-10-30 09:38张丽萍
考试周刊 2018年90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除学好语法、词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一些语言现象入手,剖析了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并简要探讨了其原因。

关键词:行为方式;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一、 引言

在英语语言表达中,如要表达“我和爸爸星期天去了公園。”这句话,应该是“Father and I went to the park on Sunday.”汉英一对照,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异——汉语中的“我”位于“爸爸”之前,而英语中则把“I”放在“father”之后。因此,在英语表达中,我们应该说“My parents and I...”、“Tom,Mike,Tony and I...”。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这种与汉语截然相反的表达方式通常被认为是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吗?在这种语言习惯的背后,实际上还包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它反映了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那么什么是思维方式呢?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者也可以说,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也许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都反映出你的思维方式。由于所处地域及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二、 东西方人在考虑问题时着眼点的差异

首先,西方人考虑问题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具体到一般。例如,西方人在报自己的地址时是从门牌号到区、市、再到州;而中国人则依次是省、市、县、单位。还有,西方人写姓名时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写姓名时是姓在前,名在后。再比如一个美国人给日本人写信,美国人习惯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看美国人的来信往往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越看越糊涂,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对方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反过来,东方人考虑问题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做事以考虑长远为主。所以我们的文化反对“今朝有酒今朝醉”,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而且东方人做事喜欢从大处着眼,这一点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西方人参加竞选,候选人在谈及他的竞选纲领时,很少讲原则性的话,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具体的事物,比如房租、油价、就业等等。而中国人则比较喜欢说一些具有号召力的、纲领性的话语。

其次,由于思维方式的特点,西方人把眼前的事看得很重,他们强调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他们不喜欢存款,他们可以借钱上大学,借钱买房、买车等等,这一点跟中国人也很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勤俭节约为美德,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在生活上似乎十分浪费,但他们为了享受生活又在不断地进行创造。或许正如有的美国学者所说:美国人固然在生活上十分浪费,但在生产上却很注意节约;而中国人在生活上十分节约,但生产上反而十分浪费。对此,中国清代有一学者到达西方后在比较东西文化时就指出:在“开源节流”方面,中国人重视节流,而西方人重视开源。

三、 东西方思维方式在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上的差异

(一)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这种整体性和个体性关系上的差异表现得极为普遍,可以说渗透到了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西方人在相互交谈时提到某个很突出、很有才干的人时,总是直接提及本人姓名,像××先生,××教授等;而中国人则习惯于说某单位、某机构的××,总是把人隶属于社会某一群体或机构,而不是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出门办事总是要带单位介绍信或证明也能说明同样的问题。

再比如西方人请东方人吃饭,主人问是吃西餐,还是吃中餐?我们的答复往往是“随便”“客随主便”。主人会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不知道怎样弄才好。我们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反过来,如果西方人接受东方人的宴请,他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比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时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这就是差别。

(二) 西方文化传统中历来强调对个体的尊重,而东方文化对此关注较少

由于西方思维重视个体性,西方人在文化传统上就有了既强调自我,又尊重他人的特点,即尊重人及人的个性原则(the sense of individuality)。所以在西方,人的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甚至家庭住址,都属个人隐私范畴,不像中国人总是爱打探别人的生活。依笔者看来,这应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有一篇题为《西方为什么会车让人》的文章,文中提到在西方行人想过马路时,他不会面对着滚滚车流而茫然,更不会在过马路时惊慌失措,因为在西方常常是车让人,而不是像我们常常是人让车。这虽是生活里的一件小事,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却又很让人感触。

(三) 在义利关系上,西方人重利轻义;而东方人则重义轻利

西方思维重视个体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西方人所尊崇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在义利关系上重利轻义,最关心的是金钱,在这样的原则驱使下,西方人的人情味就比较淡。但这却又能促使人们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给社会带来效益,这应该说是它的积极方面。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义气”二字,推崇、赞美的是那些重大义之人,鄙视那些重小利而忘大义之徒,这类人往往被称为“小人”。重“义”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四、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西方思维方式是由各自的历史发展道路,以及各自的宗教、文化影响所决定的,是各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不能说谁优谁劣。实际上,二者之间不少地方有着互补性。比如,最近一些年来,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注意到“隐私”这个字眼,很多人有了“女孩子的年龄不能随便问”这个概念。

而同时,西方人也越来越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赞美推崇中国家庭里的亲情、孝道及天伦之乐。这些可以看作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融合,也是一种进步。所以说,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了解一个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世界已缩小为一个“地球村”的信息时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理解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当然,这种相互学习与了解并不是一味盲目地学习和模仿,而是应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精华,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才是进步之道。

当然东西方思维方式还有其他一些差异,但本文所剖析的两点应是最核心、最深层次的差异,这两方面对东西方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影响最大、最深远,同时也是我们在学习西方语言及其文化时最需要了解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卢秋田.趣话中西思维方式[J].青年参考,2000.

[2]唐绿意编译.美国人这样理财[J].青年参考,1999.

[3]邓明言等译.美国文化教育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张丽萍,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