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萍:我的生命因拿起笔而重新得力

2018-11-06 04:38谷孟云
时代报告 2018年2期
关键词:郏县丫丫民谣

谷孟云

夕阳的余晖照在一张满是笑容的脸上,绵软细润的声音飘荡在微风中,“退而不休,老伴开车,我搜集民谣。”十年的创作路,王艳萍轻描淡写地娓娓道来,似乎对于她来说,这十年的光阴只是转瞬间。

可时间永远不骗人,在它面前,63岁的王艳萍是个真正的孩子,眼角的几条细纹若隐若现,由内而外散发着年轻的灵动和朝气。果然,“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不愧是美丽郏县的巾帼女杰。

“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姥姥,和所有的姥姥一样,陪我的外孙女读书写字、弹琴、画画。”王艳萍边说边用手把头发捋到耳后,她不喜欢‘身患重病却矢志不移创作这个沉重的标题,写作带给她的快乐让她一直感恩前行,从未懈怠。

涅槃重生 初试创作

“写作让我重生了。”王艳萍用简短而又有力的回答让我们撼动。她明媚爽朗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一颗刚毅而又勇敢的心。

她拿着自己的作品《长翅膀的小榆钱》,和我们寒暄攀谈。打开书,一张外孙女丫丫翘着脚亲吻她的照片赫然映入眼帘。她用手细心地擦拭着照片,目光里充满着爱和温柔,悄悄带我们进入了她的十年前。

2007年8月,王艷萍还在郏县人劳局工作,一场重病突袭,她住进了医院,做肿瘤切除手术,做化疗,常人难以想象的药物反应差点拖垮了她。亲人的关爱和自己的坚强,才让她最终摆脱了死神的折磨。随后,她退了休。

疾病缠身的王艳萍,体力、记忆力降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这让她的情绪一度低落。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整夜整夜失眠,“有几次我半夜醒来,看到他正在抹眼泪。”王艳萍回忆起这段经历,不由得叹息。

正在丈夫一筹莫展时,有位朋友建议,可以让王艳萍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情,激发她对生活的信心。“这下可把我爱人点醒了,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王艳萍激动地说,知道她从小酷爱写作,丈夫便下定决心帮助她。

第二天一早,丈夫从书店买来了字典、书,交到她手上,说:“开始吧。”翻阅着这些飘溢着墨香的书籍,她鼻头一酸,眼泪就掉了下来,这让她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记得那时,姥姥哄她入睡时,经常哼着悦耳动听的童谣,伴着浓浓乡音的童谣,她很快进入美好的梦乡。后来,她渐渐长大了,经常和小伙伴唱着儿歌、童谣在一起玩耍。这点点滴滴的画面再次浮现,勾起她对童谣一直割舍不断的情感。

白驹过隙,如今她也当了姥姥,与外孙女丫丫一起生活、玩耍时,童年的许多趣事仿佛重现。“内心的情感一下子喷涌而出。”直到现在,王艳萍也很难用语言形容当时那种交织的情绪。

丈夫的鼓励、外孙女的启发,以及童谣带给她的情感记忆,让涅槃重生的王艳萍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始创作。

“在相夫教子的同时,我开始了读书和构思。”王艳萍讲述着那段艰辛而又幸福的时光:外出时仔细观察,路上不断斟酌推敲,甚至躺在床上也不断琢磨。

她清晰的记得,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正准备入睡时,突然来了灵感。“我生怕第二天忘记,不管多晚都要起床,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然后才安心入睡。”每次合上本子的瞬间,王艳萍都兴奋得像个孩子,好像自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初试创作,让王艳萍也收获了第一筐果实。“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记忆力恢复到了从前的水平。”这是王艳萍和她的家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竟真实地发生了。

为了继续鼓励她,女儿还专门送来了电脑。学会电脑的王艳萍如虎添翼,搞创作的劲头更足了。

意外惊喜 笃定创作.

有一首儿歌的创作令王艳萍印象最深刻。她回忆道,“丫丫很小的时候不喜欢梳头,一梳头就不高兴,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写儿歌。‘丫丫不洗脸,丫丫不梳头,姥姥捂着鼻子走,丫丫洗了脸,丫丫梳了头,姥姥过来亲一口。”王艳萍创作完成后,就立马教给丫丫学,让她读。

从那以后,丫丫有了很大的改变,每天早上起床之后开始主动要求洗脸、梳头。这让王艳萍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2008年,丫丫一岁多时,王艳萍为了教她背儿歌,到书店买书,却发现不少儿歌内容过于平淡,且很少涉及身边生活。“我第一次真正开始了编写儿歌。”王艳萍说。

同年9月,在好朋友李珍的帮助下,她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丫丫的姥姥》,致力于儿童诗歌的创作。通过和网友探讨、交流,加上自己的勤奋练习,她的写作水平逐步有了质的飞跃。

2010年,王艳萍收获了创作路上的第一次大惊喜。.

她的作品《颠倒歌》,获得山东维坊学前教育二等奖,“当时兴奋极了,因为我的作品一直都是写给丫丫的,从没想到能获奖。”王艳萍激动到哽咽。

从此,王艳萍便坚定了创作的决心和信心,“想着自己或许还能写,就继续写下去。”

由于她创作的儿歌朗朗上口,贴近生活,节奏感强,趣味性浓,易读易懂,易学易记,富有格调和韵味,同时饱含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对儿童立身、立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快,王艳萍便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多家出版社、报刊纷纷与她联系约稿,先后在十一个国家发表作品1300余首。其中,《蚂蚁和蜗牛》、《小猴上学》、《小乌鸦》等200多首作品还被曲作家选中,谱曲后在网上传唱。

一时间,她创作的儿歌传遍了网络,经常有人慕名找她探讨、交流,谈体会,也使她的退休生活过得热热闹闹。“有时候我都忘记了自己曾经得过重病,每天都感觉自己年轻了一岁。”王艳萍咯咯地笑着。

提到创作中最让她感动的人和事,王艳萍不假思索地答:丫丫。“有一次丫丫的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家人》,丫丫居然写的是我。”王艳萍扮演着丫丫,学着她的小自豪劲儿道:“我的姥姥是儿童文学作家,她为我写了很多儿歌。”说着笑着,王艳萍的声音变得低沉,“丫丫有很多亲人,她谁都没有写,唯独写了我。”

万物皆诗 痴迷创作.

写作与王艳萍的生活发生着微妙的碰撞,使她感到快乐和充实。渐渐的,写作成为王艳萍的一种生活状态,她走到哪儿想到哪儿,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周末带着丫丫外出,看到田地里的南瓜,经过构思,一首《小南瓜》就写出来了:南瓜籽,种地下,伸伸懒腰发了芽。春风拽,春雨洒,太阳照得开黄花,结个青皮大娃娃。闲暇时到田野散步,老伴、丫丫蹲在地头看花草,她就坐在地头上酝酿儿歌,《捡麦子》、《露珠娃》……在她的眼里,万物皆诗,无论是日常生活琐事,还是社会巨变。

“以童眼观察生活,以童身体验生活,以童心感悟生活,以童趣反映生活。”王艳萍始终坚信,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首先要有爱,不但爱自己的孩子,更要爱别人的孩子,心存善念,爱天地自然,爱动物植物。因此,她的儿歌创作大多源于孩子本身,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美丽的大自然。究其根本,即为善良、质朴、纯真的爱。

对创作的感悟越深,越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谈到痴迷创作,有件事让王艳萍至今心有余悸。“有一次我正在做稀饭,突然来了灵感,就到电脑桌旁去写,这一写不当紧,把时间给忘了。等我写完想起来时,我们家的锅整个锅底都已经烧掉了,可把我给吓坏了。”王艳萍说,创作时她常常进入忘我的状态,十多年来,家里做饭的锅被她烧坏了不止5-6个。

十年如一日,王艷萍一共创作了2000多首儿歌作品。“大都是有感而发、一挥而就的。”王艳萍提到,儿歌和其它的文学作品是有区别的。因为是给小孩子看的,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空洞,要用尽量小的容量表现尽量丰富的内容,让孩子们读来有趣味才行。“读完一首儿歌,孩子们能够立刻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来。”

除了儿歌,她还为家乡创作了不少戏歌。

1981年,王艳萍随丈夫从部队转业到平顶山市郏县工作。37年来,郏县的发展让她深感振奋。2011年,她结合亲身感受和身边变化,从郏县的名胜古迹,到享誉内外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工业制品以及地方小吃,创作了豫剧戏歌《欢迎你到郏县来》,《郏县,我迷人的家乡》,《廉政的官百姓最喜欢》,初稿完成后,经国家艺术家协会付会长作曲家黄金永谱曲之后,在郏县广为传唱。后来歌曲在全市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郏县,我迷人的家乡》,在全国<<唱响我家乡的歌>>征集中获奖,光盘全国发行。

她的创作内容很广泛,涉及生活、德育、亲情、益智、动物、植物、四季等许多方面,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孩子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王艳萍歌咏的题材。

“我很满足,也很幸福。”王艳萍称自己时刻享受在创作中。她也从未停止创新,总是不断拓宽思路、激发灵感,把一些国家盛事、山乡巨变等也编成儿歌,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了解祖国,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谣 笔耕不辍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王艳萍和民谣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她的堂姐给几个月大的外孙女丫丫唱民谣:“月奶奶,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哩净,浆哩光,打发哥哥上学堂……”“我当时为之一震,脑海里忽的蹦出来了小时候的很多民谣。”像是被惊醒了一般,王艳萍瞬时精神抖擞。从那时起,无论到哪,只要有老人在,她就会向他们询问歌谣,认真记录,回到家里后,再誊抄在专门的本子上。

2012年,爱人退休,王艳萍有了“专属司机”,便正式踏上了搜寻民谣的旅程。“当时抱着抢救频临灭绝民间传统文化的信念,让爱人开车带我跑遍了郏县的村村寨寨,和群众交朋友,搜集民间传统民谣。”王艳萍说,每到一处,她除了认真做笔录,还会用手机录音、拍视频。

在搜集民谣途中,王艳萍受益匪浅,遇到了很多把民谣视为珍宝的人。其中,88岁高龄的杨秀枝老人让她深受触动。“杨秀枝老人是郏县茨芭镇许洼人,我先后拜访了老人5次,每次她都能讲很多民谣,算下来一共有70多首。”王艳萍说,老人性格也很活泼开朗,总是拉着她的手说,“哎呀,我这里的民谣终于有人来搜集整理了,我就说我不信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没人要。”老人称赞她办了一件大好事,每次见到她都特别开心,总是热心地尽最大努力帮她搜集民谣。从此,她和杨秀枝老人成了忘年交。

因民间歌谣大多是以古老历史故事、古代仪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为素材,通过劳动人民逐渐加工,一代一代口耳相传而来,代表着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印证了我们的民族记忆。王艳萍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生活,尊重历史,忠实于口述人,忠实于本性的原则,原汁原味,保留方言,保留地方文化的特色。

“我创作的步伐永远不会停下。”经过十年的坚持和努力,王艳萍已搜集各类传统民谣900余首,并准备出版民间歌谣集,以此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问起搜集如此多的作品是否会觉得累,对她的人生有何意义时,她心满意足地说:“我已经60多岁了,早已将名利置之度外,只沉醉于写作时迸发出的快感。在写作中,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自己也能保持一种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猜你喜欢
郏县丫丫民谣
郏县红牛长成知名品牌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民谣
何为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快乐丫丫
我爱校园新民谣
写好郏县如诗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