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春(外一篇)

2018-11-12 19:42韩小英
延河(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疼爱都市文字

韩小英

如果说懂事就是知春的话,那么在十余年前,我觉得自己就已经知春了。

我从不算命,因为我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坚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坚信自己看得懂作品也看得清人品;坚信寒冬过后暖春自会到来。也就是在这两三年左右吧,我的坚信开始动摇,我对自己对人、对事的判断力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其实,不是这样的,不是的。每个人的命都有定数;耕耘未必就会有收获;你曾那么信赖的人却会做出令你无法相信的事情;更何况寒冬过后,没完没了的倒春寒那也是说来就来的。一度,我迷失在这个黑洞里,无法走出。后来慢慢就想明白了,便知道自己最多也只是部分的知春。

三十岁之前,我头顶反骨,情绪激烈,态度坚决,我会忍不住要辩解,要争论,要弄个水落石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死就死;活就活;中间没有过度,没有迂回。对于自己喜欢的、认可的,投入十二分的热情。反之,则不屑一顾。直至年近四十时,我才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绝对,有些事情,无需较真;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懵懵懂懂地活着,也是一种境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也应该怀有一种善意的尊重,尊重人的选择的权利。我想,这才是知春了,它是一种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的生命的苏醒。在现实生活里,大约就是要修炼成一种善意的豁达与宽容的人生态度吧。现在,已不再有什么让我真正动心的争强好胜以及所谓的仇恨和愤怒了,即使面对再不可理喻的人,我首先看到的也只是他的可怜、可悲。

三十岁左右时,我胸怀大志,为事业为理想而努力。四十出头时,这才知道为身为命负责,开始踏实下来,温和地否定自己;深刻地检讨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对于社会来说,自己渺小如尘屑,但是我却小到乐于去争取微不足道的进步。人的进步其实与年龄并不成正比,甚至相反。中年懒惰;中年油滑;中年放弃;实在是太容易了。人近中年,如果还没有懂事,那就是在退步了。

将近中年,我是如此地渴望知春。我总是在守候,总是期待着我人生的春季能够到来。任何时候,无论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我还是平和地、泰然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体面地、尊严地活着。至此,我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我要学会疼爱自己。长期的阅读与思考,使我感觉到,有一盏灯,渐渐明亮在我生命的小路上,它教会了我如何疼爱自己。

疼爱自己,宽泛地说,就是面对世俗的一些看似重要的东西,不上心,不伺候。承受住自己的痛苦,担当起自己的孤独,拿出自己个人的质量,保持骨子里的生的尊严和心的自由。我认为这才是疼爱自己。

疼爱自己,具体地说,就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食其力地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绝不给别人添麻烦。关注自己的心情;照顾自己的情绪;爱惜自己的身体。虽然没有学过医,但是“悲伤肺,怒伤肝,忧伤脾”这些道理还是懂得的,提醒自己注意不要从生活中摘取悲、怒、忧的结果,时时调整心情,取悦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若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一味地追究与讨伐他人,就是不知春,就是不爱自己。同样,遇事只会一味地后悔自责,不但于事无补,还伤身体。对于自己无意中犯下的错,能弥补的就去弥补,弥补不了的就顺其自然。人这一生,过不去的,往往是自己心里的那一关。所以,任何事情,不要别着劲地跟自己过不去。否则,就是不疼爱自己。

人活着,其实就是因为有个形容不出来的内心生活,没有这个,生活就显得枯燥无味了,这个内心生活不是柴米油盐,不是通常我们所看到的日子,但它是美好的。你过着简单朴素的日子,却没有人能够了解你的内心,你的内心装着你渴望的一切东西,这就够了。

人们常说,“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那就是“熬”,人生的春就是这样慢慢“熬”出来的。渴望知春,就要修正自己对知春的理解。知春,当然要懂事,比懂事更重要的是,春是秋的序曲,知春,就是要懂得为自己人生的秋播种一份淡然和悠远的风景。

跟一本书贴心

邂逅一本书,就跟邂逅一个人一样,肯定是要有缘分的,在微信偶尔读到周冲的文章《李白同学,过来艳个遇呗》一下子就被这样的文字击中。接下来读了她的《萧红,那个饥饿的贱货》后,我又在网上看了周冲大部分文章,深为折服。

《我曾路过漫天敌意》,这个题目再次击中了我,令我瞬间想起了许多已经“路过”的往事,生活中,谁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谁一生的某个阶段没有路过“漫天”的敌意?可谁又能将这种感觉表述得如此准确凝炼!幸好只是“路过”,也仅仅是“路过”而已。周冲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以两性关系、世事、人性、电影、书籍等为话题,或嘻笑怒骂,或悲悯关怀,或尖锐剖析,直面这个世界的荒诞、痼疾与沉疴。文字幽默、华美、深刻、灵气逼人,才华如花亦如刀,同时兼具深度、高度和温度,所著作品有着浓郁的个人特色。一如众多名家所评价的,这本书的阅读快感、美学享受和思想撞击,都远远超出预期,让人手不释卷。

百度一下,周冲原来是鲁院同学,比我高一级,2011年春季班江西学员,只差一级,错过同班的机会,好遗憾!她是江西形象大使选美比赛冠军,人美文更美,读了她的文字和照片后,我打心底感慨:周冲,你的确配得上更好的世界。因为努力,我们都配得上更好的世界。

读着对胃口的文字,经常不自觉带入想像,文字里的疼痛句句入心,被虐得死去活来。周冲早期的作品,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缅怀和祭奠。她和早期的我一样,用眼泪和缠绵的句子记取逝去的爱情,那些清绝艳丽的文字里,委屈的哀怨、悲凄的诉求,像一枚枚催泪弹,准确无误地命中读者的内心。若是碰上像我这样的,那是句句中的。我很多时候都觉得,这个写的人不就是我么!我也就是这个调调啊。她怎么能把人心里隐秘的感觉写得如此准确,凝练!

近期读了周晓枫的散文《桃花烧》,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一篇散文,让我一天之内读了好几遍,这在我的阅读史上极为罕见,周晓枫是鲁十三的学员,这些师姐都太厉害了!遂推荐给一位文友,时隔数日,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此文并附言:“周晓枫的《桃花烧》,缘于友人,一位女作家的推荐,一口气朗读了三遍,纯美,诡异,精灵,张力无处不在,周末的阅读由此伸展出无边生机的藤蔓。”和朋友聊天,他说,周的文字读得晚了,昨晚读到难眠,与他这一年的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喜欢着你的喜欢,享受灵魂的神交,尤其喜欢和朋友同期阅读,读完一起交流探讨,那种精神交流的愉悦非亲历者难以体会。人海茫茫,有些人的心意是相通的,听得见彼此内心的声音。

读《约翰.克里斯托夫》、《霍乱时期的爱情》、《包法利夫人》、《挪威的森林》等世界名著,也是非常喜欢。名著是名著,但是因为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还是有些隔,很难有那种带入感。书海茫茫,要读到适合自己的书那无异于大海捞针。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卡夫卡的锐利荒诞、博尔赫斯的圈套和迷宫……这些都是我学不来的,一个写作者,只有找到适合自己胃口,能消化的读本才能尽快提升自己。

某日,接一朋友电话,说某人杭州的同学要来彬县,曾读过我的《都市挣扎》,得知我是他同学所在县城的人,一定要见个面。朋友说,你能不能回来一趟,我们来接你。恰逢清明假期,遂欣然从命。

见到杭州读者张卫,很清秀爽朗的一个女人,说她是代表杭州众多粉丝来求签名的,年前她在当地新华书店买了本我的长篇小说《都市挣扎》,读后很喜欢,就推荐给朋友互相传阅:“那一本都翻烂了,来时去买没了,就在当当网上邮购了一本,特意带来签名。”看着她简单的旅行包,这本书要占相当的重量。居然千里迢迢背来签名。感动!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言中写道:“如果你偶尔吃到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见那下蛋的母鸡呢”。但愿我这只“母鸡”比较中读者意,但愿还能接二连三地下出令读者满意的“蛋”。

收到一封信,原来是江西一读者来信。说他读书很挑剔,看了我的《都市挣扎》很喜欢。愉悦!非常喜欢六六的小说,曾和朋友多次谈到她的作品,简直成了她的义务宣传员,就是不知道跟她怎么联系。杭州的张卫说他们在大学同学群里聊起《都市挣扎》,一同学说,作者是他工作县城的人,这就找了来。不知江西的读者是如何找到我的通讯地址的?

杭州和江西的这两个读者,得以有缘相识,我想,也许还会有众多像我喜欢六六作品屡屡谈起、屡屡替她义务宣传却始终没有机缘相识的一部分读者朋友吧,下次出书一定记得把自己的邮箱印上去,便于读写互动。前段时间,一期刊主编打来电话说,某退休领导,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在那一期的刊物上读了我关于《都市挣扎》的创作谈后,写了三千多字的读后感:“我曾向他约稿,他拒绝了,没想到仅仅看了你的创作谈,就写了这么长的读后感给我们发来,计划这期刊发,封面标题还用你的《都市挣扎》,这个比较吸引人”。呵呵,《都市挣扎》这几个字居然还能吸引据说是比较傲慢的眼球,欣慰!后来,这位领导发短信给我:“你的小说没看过,但你这篇创作谈确实写得很不错,特别是其中的那些经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人颇有启迪,我只引用了两段,文章引人就在于文字的精美,当然小说还要精心设置情节,你在这方面都有长处,祝你不断努力提升,必有大成!”

由此想到礼泉烟霞某学校一老师,小说看完后,不知怎么找到了我的电话,想来见我。某天,我去单位,远远就看见一个人站在单位门口,居然给我带来四箱御杏。五月,正值本地御杏成熟的季节,这哥们也忒实在了!带一箱尝尝就足够了,居然带来这么多!那一天,五月的空气流淌着蜜的芬芳;那一天,我快乐地穿行在单位的每个部室;那一天,单位大部分在班同事都分享到了又大又圆又新鲜的礼泉御杏。“很喜欢这本书,朋友借我都舍不得给,后来,他请我吃了一顿饭,才勉强借走了”。

2013年春节,我从鲁院回来,这位读者打电话说要来咸阳,从北京回来后,很长时间我找不到写作的感觉,恰巧那一天,灵感突至,饱含激情的一篇怀旧散文刚写到一半时,他打电话说已到报社门口,想来看看我,以往此种情况下,我是不想去见任何人的,但想到那么冷的天,人家专程从农村来找我一定有事。只好放下写至酣处的文章去见他。我从不硬写没有感觉的文字,因此那篇本来可以一气呵成的散文硬生生就给夭折了,至今还是个半拉子在草稿箱。

他带来自家产的一箱苹果,说大清早六点钟先用摩托车把苹果带到镇上,在镇上等班车来咸阳,下车后再打的到我单位,收下这箱来头颇为曲折的苹果,我发愁怎么带回家去。阳台上老家拿来的苹果还有好几箱呢。除了苹果,他还带来一个本子,钢笔誊写得非常整齐,第一篇就是《都市挣扎》读后感,后边是他这些年写的文章,请我指正。我知道,这也是他多年的文字结晶,随手翻来,虽不怎么老道,却素朴真挚,有着淡淡的乡土气息。那天我请他吃饭,特意找了一家环境很好的餐厅。得知我放下写至酣处的文章来见他,他很感动,短信说回报我的依然是他亲手做务的御杏。

长篇小说《都市挣扎》出版后,我自信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中一定会引起反响和共鸣,这本就在预料之中。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居然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中也引起一定的反响。小说出版至今,我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热情洋溢的短信和电话,都说看完后有话想说。

记得接受陕西广播电台文化三秦栏目专访时,主持人说,《都市挣扎》写得很时尚,以前陕西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乡土题材,时尚的元素几乎没有,但是《都市挣扎》的表述似乎很前卫,比如说小说中一些小标题的设置和个性化的语言等。这个问题,很多喜欢此书的读者都谈到了,说整部小说读起来感觉很时尚很有时代气息。

感谢缘分,感谢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读者朋友,是他们验证了我的写作价值,给我继续写下去的理由和决心。在快餐式文化消费的今天,在资讯如此发达、文化如此多元的今天,在人人往前看也往钱看的今天,一本书能有如此命运,已属万幸!

感谢书籍,感谢阅读。世界上最有趣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书能让人读出自己,读出肉身不能抵达的领域。跟一本书贴了心,那就不知道是修多少年的缘分了,著名作家郭文斌在长篇《农历》“龙节”里,借五月、六月的奶奶说:“得人身如盲龟穿木”。“就像一个浮在大海里的瞎乌龟,正巧碰到了一截木头,那截木头上正巧有一个洞,瞎乌龟的头正巧就撞进那个洞里,想想看,有多难!”得个人身尚且如此之难,成人之后,漫漫书海,能读到一本正对你心思的书,那几率,不知要穿多少次木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疼爱都市文字
再没有如此疼爱我的人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文字的前世今生
疼爱
热爱与坚持
母爱
梦中的文字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