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红楼梦》英译研究*

2018-11-12 23:35··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译文

· ·

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enry Mair,1943—),生于俄勒冈州,1965年本科毕业后加入美国政府派遣的和平队(Peace Corp)在尼泊尔服役两年,或许由此而萌发了他研究亚洲文化的兴趣,1967年回国后他进入华盛顿大学的佛教研究项目学习佛学、梵文和古藏文,翌年他获得马歇尔奖学金转至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在此深造中文和梵文并于1972年和1974年分别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然后回到美国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76年以“敦煌叙事俗文学”(Popular Narratives From Tun-huang)为题获得博士学位。此后,梅氏先在哈佛大学做了三年助理教授,然后就长期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向以唐代变文、内陆欧亚文化交流、中国文学译介的研究和实践著称于世。他那开阔的研究视野,擅于将一个细小的题目,纳入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家、跨学科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其论著在海内外反响强烈、影响深远。

梅维恒首先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是他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就一直投入精力研治的敦煌变文及其衍生产品,这是同佛教研究息息相关的敦煌学下位类课题。同时,梅氏又是道家经典在英语世界的重要译介者,其《道德经》和《庄子》的英译本甚至还在计划中就已备受出版商青睐,正式刊行后果然大受欢迎并迅速再版。梅氏这类“怪力乱神”型的译著还有《聊斋志异选》,而其“奇技淫巧”型的译著则首推《孙子兵法》。

此外,梅维恒还是一位在美国热心推广汉语的知名人士,他也身体力行编纂了不少适用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和读物,其《哥伦比亚中国文学系列》既有别人佳作的遴选,也有自己译笔的呈现,更有本人研究的心得,就是在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研究等方面广受好评的力作。正是在其中的《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1994)中,我们意外发现了从未在红学圈得以披露的梅氏一段《红楼梦》小说文本的英译。

这段《红楼梦》摘译出自原书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从“次日一早,(宝玉)梳洗穿戴已毕,随了两三个老嬷嬷,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到“正说着,吉时已到,请宝玉出去奠酒,焚化钱粮,散福。功课完毕,宝玉方进城回家”为止,实际上仅仅包括“王道士胡诌妒妇方”的内容。

虽然这段英译文的篇幅还不足半回,但是从部分细节入手,还是可以看出梅氏是根据以程乙本为底本的原文译出的,参见如下诸例的底本对照,其中加下划线的成分不见于英译文中——

此例较为典型,程甲本和程乙本仍有个别表达上的差异,严格说来程甲本的“即便”较之程乙本的“便”更多一层“迅速(退避)”之义,而英译文中并无此义,由此可以判定梅氏所据底本更有可能是程乙本;但因“即便”一词在近现代汉语中愈来愈有凝固化而略等于“便”的倾向,所以仅有此例还不敢遽下结论敲定程乙本的底本之说。

此例最为典型:首先,庚辰本中更多的异文不见于英译,以及李贵等随从称呼进门的王道士不合英译文中宝玉对他说话的表述(Pao-yu said to him with a smile),都可以排除其底本嫌疑;其次,庚辰本和程甲本中对话里招呼王一贴的“王师傅/父”并不见于英译文,这样即可断定缺乏这一直接呼语的程乙本当为梅氏英译的直接底本。

如此确定了这段英译文所据的底本,下面的分析在涉及中文原文时,一概以程乙本作为依据加以处理了。

考虑到梅维恒本人即是优秀的汉学家,中文水平造诣不凡,而且梅氏英译的出版远在杨、霍英译本之后(足以参考),作为这么一小段译文的主角,这一浑号又多次出现,所以我们推测梅维恒这个看似迥然有别的对译不大可能是译者的低级失误。

另外还可注意到,中文原文在给出老王道士浑号时,接踵对此作了一个诠释:

这段浑号的诠释,英译文中也将smear一词(的动词用法)加以表现,由此很好呼应了浑号中的名词表现,诚不失为迻译佳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了解,这段短短的英译文之于《红楼梦》的迻译而言,其实多有创新和发现,语言表述中也有不少细节体现出译者的匠心独运来。不过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就在这不满四页的短短篇幅中,英译文还出现了似乎不应有的几处舛误,下面逐一剖析。

所谓“君臣相际”,在中药理论中指的是多种药材搭配服用时的主次关系——其实从字面上也大致可以猜到个八九不离十,而参考唐代杜甫《古柏行》中描写蜀汉先主刘备与其丞相诸葛亮的诗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亦可看出“君臣相际”的真实内涵。而其他几位涉及这段文字的英译者,无一例外都是准确抓住了“君臣相际”的上述意蕴——

第一种英译文概括表达出了中文医药术语的大意,囿于语境而言亦不为过。而虽然后三者英译文在语义上还算大同小异,但因为将“君臣”(a prince and/over his ministers/subjects)关系比况出来了,所以都是扣合中文原文中医药理阐释的跨语际表达,当然也就反衬出梅氏英译文的舛误来了。

中文读者都清楚,这一回中宝玉鉴于薛蟠侍妾香菱受到其正妻金桂虐待,故而希望讨得一副消除金桂嫉妒心的良药,以便拯救香菱于苦海;这跟宝黛之间的情爱纠葛毫无干系(况且,此时的宝黛早已心意相通,再也没有因为其他人而吵架的行为,又何来疗妒一说?)。显而易见,梅氏这里加注,反而画蛇添足暴露自己对《红楼梦》有关情节的误解了。附带说一句,该脚注中对“黛玉”一名的意译Lustrous Jade“有光泽的玉”并不太切合中文的内涵,但因这是片段摘译,我们无从考究译者的翻译策略,所以大而化之却也不为过。

梅维恒的这份《红楼梦》英文摘译,是在全译盛行的当代为数不多的独立成篇而又自出机杼之作,他的迻译充分体现出译者的审美情趣(诙谐幽默)和文化关注取向(道教和中医),无论是其小说题名、角色浑号、汤剂名称等专名术语的创译,还是对《红楼梦》复杂情节的认识和理解,都给我们翻译界和红学界提出了很多富有启迪性的问题,值得大家深入探究。

注释

① 博士论文后来得以付梓:Mair,Victor H.:Tun-Huang Popular Narratives. 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② Mair,Victor H.:T'ang Transformation Texts:A Study of the Buddhist Contribution to the Rise of Vernacular Fiction and Drama in China. Cambridge,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汉译本为:梅维恒《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杨继东、陈引驰[译],上海:中西书局,2011。

③ Mair,Victor H.:Painting and Performance: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Indian Genesis.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8. 汉译本为:梅维恒《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④ Laozi,Victor H. Mair (tr.):Tao Te Ching: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 New York:Bantam Books,1990. Zhuangzi,Victor H. Mair (tr.):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

⑤ 刘妍《梅维恒及其英译〈庄子〉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第九期(第42—47页),第42页。

⑥ Pu,Songling,Denis C. Mair & Victor H. Mair (trs.):Liaozhai Zhiyi Xua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0.

⑦ Mair,Victor H. (tr.):The Art of War / Sun Zi's Military Method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⑧ Mair,Victor H. (ed.):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Mair,Victor H. (ed.):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0. Mair,Victor H.: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Mair,Victor H. and Mark Bender (eds.):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 and Popular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

⑩ 由于英译文出自第八十回,现存脂评本中含有此回内容的文本并不多见,因而此处仅以庚辰本作为脂评本的代表同程高本进行对照。鉴于《红楼梦》各种版本在现代翻印甚夥,此处姑且撷取其中部分代表性印本作为参照,而不拘于英译者所用的本子(亦即此处所用文本与译者当时所用本子类型相同即可):其中的引文,程乙本参见[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程甲本参见[清]曹雪芹《红楼梦校注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庚辰本参见[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译文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