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2018-11-12 09:46肖鸿斌
教师·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求知欲趣味性

摘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很难做到,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方面,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杀手锏,“喜欢”才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关键词:趣味性;求知欲;优带差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4

作者简介:肖鸿斌(1975—),男,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专科。

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闪光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难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上一个小小的台阶,在学习知识中都有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吃饱”“吃好”,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快乐所在。

小学四年级、五年级是学生过渡和转型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很难做到。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方面,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杀手锏。

一、增强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有的板块之间联系不大,难度却依然有,增强知识的趣味能降低难度,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教学“烙饼问题”: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学生上台演示烙饼。

(双数)两张饼:一个学生的两手掌和两手背同时翻边一次。

四张饼:一个学生的两手掌和两手背同时翻边两次。

六张饼:一个学生的两手掌和两手背同时翻边三次。

(全班配合烙饼的声音)

(单数)三张饼:两个学生一人一个手的两手掌,再两学生的一个手掌,一个手背,最后两个手背。

(全班配合烙饼的声音)

比较单双数的不同,在中间找规律。

这是钱守旺老师在现场课堂上设计的教学片段,这个环节的设计增强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将知识的难度由难转易,后进生也能演示出烙饼的过程,前面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弄懂了烙饼的原理,再层层深入加大难度,回过头又一次地让高层次的学生放慢脚步,低层次的学生迎头赶上,这样的分层教学策略确实有章有法。

想要学生喜欢上你教的学科,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教学风格,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要求学习变成自觉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设置障碍,激发求知欲望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既能吸引他又不能轻易让他获得胜利的果实。对于班上的优等生我会经常补充课外的一些数学题作为他们的提升作业。

例如:计算下图中梯形的面积。

这道题看似缺乏条件,实际解题运用的相关知识就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点。解题知识点在学生所学知识范围之内,而解题条件又没有直接显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为优生基础较好,同时又有一些课外学习的经历,他们很高兴去进行这些题的探讨和交流,也会因为解答出来某些难题而得意。这样系统性的练习能较好地挖掘优生的潜能。

三、搭梯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中等生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一个小集体,他们不会扰乱课堂纪律,但是也很难擦出火花。这时多用优生来激励他们,多鼓劲,尽量让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优生行列。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表扬,这样能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点,认识到自己是很有希望的。

例如,教学“万以内的加法”的心算练习,呈现三种方案:

方案一:12+12= 24+24=

48+48= 96+96=

192+198=

方案二:21+16= 37+22=

69+11= 80+146=

226+175=

方案三:45+24= 78+84=

149+62= 168+134=

457+276=

三个方案看上去差不多,但是仔细算,难度系数却不同,算式之间的联系也不同。方案一的特点是两个加数都是前一个算式的得数;方案二的特点是算式的得数就是下一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方案三是由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相加到三位数与三位数的相加。这三个方案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方案三最难,方案一最容易,对于后进生难度适中;方案二就结合了两者的长处,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具有挑战性;方案三则能激起优等生的求知欲。

四、结对子,互帮互助,以优带差

例如,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

测量活动:学生通过尺子上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用两个手指的宽度来表示1厘米和1毫米。

老师:你们会量1厘米了,你能用手指来比划一下它的长度吗?(生比划)

老师模仿学生比划错了的,让学生判断(在学生中比划)。

在这个活动中,我在课堂上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来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因为1厘米不能让学生准确感受到,就无法准确地理解1毫米的长度,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但还有些学生显得有些迷茫。

老师:现在老师请结成对子的学生两个组成一组今天交流,看看哪组最先探讨出好的理解方法。

(结成对子的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学生:老师,我们组有一个办法知道怎样量的是不是接近1厘米。

(结对子的两名学生上台,一位同学将食指放进另一位同学的拇指和食指之间)

学生:我的食指刚才量了,差不多是1厘米。

学生的这个方法让班上大部分学生明白了怎么表示1厘米的长度,很快他们找到了1毫米的长度,将尺子放入两个手指之间,因为尺子的厚度是1毫米左右。

结成对子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能互帮互助,在正确人格观的形成上,优生也能起到榜样作用。

除了这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喜欢”才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海英.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10(10):18.

[2]周振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49.

[3]夏永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55.

[4]周国瑞.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J].成才之路,2009(22):31.

[5]周一平.初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2):38-39.

猜你喜欢
求知欲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浅析趣味性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