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亲社会视角下的幼儿区域活动创新探索

2018-11-12 09:46潘晨阳
教师·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区域活动创新

摘 要: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幼儿教师通过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其互助、协作以及分享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受益终身。教育学理论认为,幼儿区域活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文章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空间布置、材料投放以及游戏指导三种行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区域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7

作者简介:潘晨阳(1989—),女,天津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一、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被社会所鼓励和赞赏的道德行为。幼儿阶段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养成的亲社会行为往往具有终身性,对幼儿今后的人生发展大有裨益。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的长辈往往对晚辈娇生惯养,幼儿在家里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懂得与他人进行分享,不知道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些都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开始接触老师和同学,开始慢慢地融入集体生活,幼儿在与同学一起上课、吃饭、玩玩具和做游戏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会认为“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能做一些事情,我是重要的”,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学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学大多以集体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完成教学任务,但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幼儿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学习内容也与幼儿的认知相差较远,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合理的环境布置、科学的材料投放以及科学的教师指导,来帮助幼儿获得实践经验的教育方式。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性和游戏性的特征,很好地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弊端。在区域教学中,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游戏是区域活动的主要形式,在这个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幼儿与材料互动、与同伴合作。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干预、纠正幼儿的不良社会行为,逐渐摸索出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二、幼儿亲社会区域活动的开展

1. 区域活动的空间布置

合理的区域活动的空间布置可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

首先,空间布置要动静分离。幼儿活动区域包括阅读区、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益智区等,不同的区域活动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比较安静,有的比较吵闹。为了避免相互影响,教师在区域布置时要将安静区与热闹区相隔离,例如,给阅读区、美工区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用气球或者卡通吊帘等幼儿喜欢的物件进行隔离,例如,美工区和阅读区是相互分离,但又具有相关性的区域,幼儿在阅读区获得的启发和灵感可以在美工区展现出来,提高区域的教育功能。

其次,拓展空间。幼儿园的教室面积相对有限,不可能开展多样化的区域活动形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拓展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区域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走廊、阳台和楼梯等区域。例如,楼梯是幼儿经常要路过的地方,教师可以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到走廊中,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还可以设置一些亲社会语言标牌,让幼儿在观察和参与的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习得亲社会行为。

最后,尽量创设开放式的活动区。在区域活动中,狭小封闭的空间限制了幼儿的活动,使得很多活动都无法开展,幼儿的参与兴趣不断下降。因此,区域空间要尽量选择开放或者半开放的空间,例如,在搭建区,开放的空间给了幼儿更多的搭建场地,有利于其想法的实现,还不会被其他区域的小朋友所干扰。

2.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幼儿区域活动主要是借助材料开展的,材料是幼儿学习、感知的主要工具,也是儿童区域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首先,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需要,小班的幼儿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兴趣点很容易转移,教师要针对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投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亲社会行为。另外,小班的幼儿缺乏共享合作意识,经常互相抢材料,容易发生争执,造成幼儿哭闹,甚至抓伤等突发事件。为此,教师可以投放同样的材料来避免幼儿的争抢;中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幼师可以为其投放一些智力材料等,如用各种棋类或迷宫画册来吸引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注意力。总之,材料的投放要遵循由简到难、深入浅出的原则,逐渐调动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其次,区域活动材料要具有组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机动的。例如,同样是在益智区内投放拼图,为容易让幼儿上手,小班学生可以选择四块部分图形的简单拼图;中班幼儿可以选择六块部分以上的拼图;大班幼儿可以选择拼中国地图之类的比较复杂的拼图。另外,材料之间可以互相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材料,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和游戏情境,满足幼儿教学的需要。例如,美工区有很多废旧的水彩笔,教师可以将水彩笔盖取下来,设计一个走迷宫的材料,投放到益智区。再如,有的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不同颜色的豆子,让幼儿进行分类和数数,久而久之,幼儿就不感兴趣了。这时,教师可以在此材料中添加一份记录表,让幼儿将每次抓出的豆子在记录表中按照颜色分别记录数量。这就明显增加了操作难度,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带来成就感。总之,教师要经常观察幼儿的区域活动,观察哪些材料比较受幼儿的欢迎,可以多投放一些。

最后,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区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亲社会能力。所有能满足教学目的的材料都可以拿来使用。例如,很多废旧材料扔了比较可惜,将其重新利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节約意识,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号召家长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旧挂历、毛线、旧书籍等。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这些废旧材料进行创造性使用,例如,旧书籍可以投放到阅读区,也可以投放到美工区,让幼儿裁剪成各种图形,还可以用压花机压制成各种形状的小碎片,供幼儿做手工粘贴。

3. 区域活动的指导干预

区域活动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不管,而是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制定规则。区域活动增强了幼儿同伴间的互相交往,强化了社会交往意识,为幼儿提供、创造了与人相处并进一步发展友谊的机会。但幼儿之间很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冲突,为此,教师在活动之前就要为幼儿制定游戏规则,用游戏规则规范和约束幼儿的行为,也是对幼儿行为及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另一方面,加强游戏指导,积极干预不良行为。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客观分析,通过适当的规约对幼儿进行“惩治”。比如,幼儿在图书区活动时故意损坏了图书,教师不仅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而且要求他与父母一起去购买一本新书作为赔偿。这样的“惩治”要求幼儿彻底消除自己不良行为对环境(包括人、事、物)造成的消极影响,促使幼儿形成良好行为。

三、结语

区域活动是诱发、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条有效途径。当然,区域活动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儿、家长、幼师以及幼儿园的全力参与和配合帮助,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线亚威,李云翔.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左文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5):35-40.

[3]丁 芳.儿童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01(1):10-13.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区域活动创新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