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教传统陋习的批判与女性自觉意识的召唤
——印度电影《厕所英雄》和《护垫侠》文化意蕴论析

2018-11-14 12:42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厕所印度传统

在印度,宗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存在。印度思想家拉达克里希南说:“对印度教徒来说,宗教是心灵的体验或心态。它不是一种想象,而是一种力量,不是一种理智的命题,而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换言之,印度宗教不是需要人们刻意追求旳某种超越的所指,而是在世俗生活中表现为主观情感与信念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既定的生活经验,便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世俗生活,成为印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印度社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印度宗教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日益显见。虽然早在19世纪,印度就已开始了现代化与宗教关系的讨论,但近年来,印度社会的旧有观念和民众对宗教的认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反映在电影中,则有对印度宗教陋习的反思乃至对印度宗教文化精神的质疑。

一、对“洁净”观念的文化批判

印度宗教种类繁多,但是全国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人口信仰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等),印度教作为印度的国教,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和文化。在印度教看来,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是以清洁与污秽的程度来分类别和定尊卑的。在动物界,牛是最洁净的,而猪、狗、鸡属于污秽的。人体各部位洁净程度也不一样,比如头是最洁净的,而脚则是污秽的。根据印度的《摩奴法典》,肚脐以上为净,以下为不净。人体和动物的排泄物,以及同血、死尸、腐烂有关的东西被认为是最污秽的。在印度人看来,越是洁净的东西,离神就越近,社会地位也就越高。但印度教中所说的洁净,与我们日常所认定的洁净概念是不相同的。印度教认为,人是否洁净,与是否随地大小便,是否勤洗手、洗澡这些都没有关系,而人是否洁净是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的,由职业性质决定洁净程度,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其洁净程度就不一样,其社会地位也不一样。

电影《厕所英雄》通过因建厕所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反映印度广大乡村的厕所及卫生问题,揭示了印度宗教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的尖锐冲突。在印度的乡间村镇,家家户户都没有修建厕所,男人随地大小便,而女人则以村镇为单位,自主建立了“尿壶妇女会”,于凌晨结伴而行,去村口的野地集体上厕所。这一传统陋习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影片中的女主角为了家里能有厕所而和丈夫提出离婚,后来两人又为在家中修建厕所,和家长乃至家族势力以及印度宗教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抗争。

这里有必要提及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婆罗门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当下,种姓制度在印度依旧盛行,人的贵贱尊卑往往以种姓区分。不同的种姓之间严禁通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印度自古以来的种姓制度,就是以宗教意义上的洁净与污秽程度为其划分依据的。与神有关的职业是最洁净的,因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即婆罗门便是最洁净的高种姓,这些人随地大小便、不洗澡、不洗手,都没有关系。电影中男主角的父亲就是班智达即婆罗门,属于神职人员,所以他在家中就不允许修建厕所,认为这是亵渎神灵和污秽不堪的事情,而他自己则在街边随地便溺。美国的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进行过一项印度厕所调查,在2016年已经实现了“家家有厕所”的300个印度村庄里,大约有40%的居民仍在户外“解决问题”。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只有这样做,才是“洁净”的。

电影《护垫侠》通过女性经期卫生问题,揭露和批判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印度传统宗教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戕害。印度宗教认为,女性经期是“不洁”的。“不要接近月经开始出现的妻子。不可和她同床共寝。不要和妻子共盘而食。因为人若接近被月经所污的妇女,其学识,精力,体力,视力和寿命完全破坏。但远离经污妻子的人,学识,精力,体力,视力和寿命将得到增长。”《阿闼婆吠陀》(四部中的最后一部)中表达的思想直接证明了这种态度。他们十分荒谬地认为,女人是不洁物,尤其在女人月经来潮、怀孕和分娩期间。所以,女性被贬至首陀罗(最低的、宗教上被认为是不洁的种姓)。“不洁”这个词紧紧地捆绑在月经上,仿佛是女性背负的一种原罪。一代又一代的印度母亲告诉女儿,月经期不许进厨房碰食物,否则食物会坏;不许进寺庙,否则会亵渎神灵;不能触碰男性,否则会带来厄运。至于如何科学和卫生地应对月经,印度的母亲们却没有教给女儿丝毫和点滴。在印度,公开说“月经”这个词都是忌讳的。由于印度宗教社会长期对女性月经这一问题的遮掩、误解甚至妖魔化,致使印度女性的经期卫生意识十分落后,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和戕害也难以改变,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这便堂而皇之地成为一种传统和仪式,并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的落后,卫生意识的欠缺,也对印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客观上造成了实质性的阻碍。

二、对女性自觉意识的反思和召唤

《摩奴法典》明确指出,一个女人在结婚之前从属于其父,结婚后从属于其夫,守寡的时候,她便由其子监护。女人在儿童时期应在父亲的控制之下,在青年时期应在丈夫的控制之下,其丈夫死后,应该在儿子控制之下。她不应有独立地位。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礼教中的“三从四德”如出一辙。这种态度反映了在生育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女性所处的可怕困境,也反映了父权制对女人一生的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所以印度女性永远都没有任何自主权,始终为他人而活,屈从于男性。同时《摩奴法典》也规定婚姻既是合于神的意志而产生的,就不可离异,离婚是违背神意的。但实际上是有例外的,即丈夫可以抛弃妻子,妻子却没有再嫁的权利。第九卷第46条规定:无论被出卖,或被离弃,妻子都不能从自己的丈夫那里解脱。虽然1956年即有《印度教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离婚,但印度社会中离婚的人数仍然很少,即使夫妻之间没什么感情,因为宗教法则的规定也依旧维持着婚姻。

统治者用宗教把女性的依附和从属地位逐渐神化,而被过度神化的《摩奴法典》又在世俗中以近于法律的形式将印度女性的从属地位一再固化。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对妇女在精神上和法律上的双重压迫,使印度妇女的地位低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了近千年,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习俗。所以宗教制度的压迫、印度特色的男权社会、扭曲的婚姻制度、嫁妆制、寡妇殉葬制等等,造成了印度女性在社会、家庭、婚姻中地位的严重畸形。

电影《厕所英雄》中女主角因为家里没有厕所而提出离婚,无论是男方的家庭还是村里的老百姓都觉得这是给村子蒙羞丢人。村长还表示,本村里已有1500年没人离过婚,此足见其宗教在乡村基层影响的深厚和久远。村子里的妇女则觉得女主角受过教育,这会让人的脑子坏掉。当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女主角时问道“你认为谁要对这场离婚负责?是政府还是我们的传统?”“是明天清晨即将出门的妇女。”而在电影《护垫侠》中,妻子因为来月经而被隔离出去不能进家门,丈夫劝她回到家里去,妻子却说“这是女人的问题你就不要管了,这是传统是仪式。”“难道你坐在外面就能解决问题了么?这些仪式和传统都是愚蠢的人搞的,你只要进屋去,不就形成新的传统了?”很明显,印度社会对女性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印度女性对自我的歧视,对自身的矮化和鄙视。传统宗教对女性的歧视导致社会观念的落后和女性地位的低下,而女性自身的思想观念也亟待从传统宗教落后教义中挣脱和解放出来,获得启蒙和开化。所以,欲求妇女人格、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首先在于妇女自我独立和反抗意识的觉醒。若被压制者都没有觉醒,所谓的反抗则根本无从谈起。

三、对宗教世俗化的认同

近年来,随着中印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很多具有进步思想、针砭时弊、敢于直面社会问题的印度优秀电影被引进国内,并渐渐活跃于各类影院和媒体点播平台,如《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起跑线》《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等。而由印度宝莱坞动作片巨星阿克谢·库马尔演绎的最新两部具有明显话题性的印度电影《厕所英雄》和《护垫侠》上映之后,在本土及海外市场都取得优秀的口碑和票房,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这两部电影都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也都有生活原型,这无疑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性和对现实抨击的力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在创作中选择打破宗教禁锢,直面社会问题,通过电影的思想文化力量来引导和推动人们,摒弃和改变传统陋习,促进社会现代文明的实现,印度影业得以将这种正能量展现于国际舞台之上,使得海外观众对印度片的印象从最开始的歌舞爱情风格开始慢慢改观。近年来,印度电影开始不满足仅仅浮于表面的制作技术与外观美化和包装,而从创作思想层面做出由内及外的大胆突破,通过认真反思,深刻揭露现存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的思考,推动印度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印度电影工作者们在对宗教习俗、地域风情等敏感题材的选取中,从之前的基本不涉及,渐渐发展为现在的凡电影必多少探讨社会问题,展现人文关怀。无论印度社会还是世界对这些电影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不能阻挡一个事实,即印度宗教世俗化思想正在悄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印度传统宗教转型的时代已然到来。

印度电影虽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宗教的形式特征,但在价值选择、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层面上,则有力地摆脱了宗教的神性权威,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色彩和人本主义倾向,以及与西方价值观广泛的契合。印度宗教这种从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世俗化转型,直接影响和改变着印度电影的创作和市场,并对印度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形成国际竞争力和拓展海外市场等,也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电影用蕴含着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的日常生活图景,来表现宗教精神和宗教信仰,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出现的极端和狂热情绪,更利于印度文化的传播、理解与接受。

当代印度电影对印度宗教的新思考其实也是对整个社会宗教观念的一种折射,即从批判宗教陋习入手,从而改变印度的现状。变革中最重要的是对宗教思维的转变,减少信徒对宗教的盲目崇拜,让印度民众认清以利益为目可以任意解读宗法的神职人员以及他们身后的利益集团。这样的宗教改革任重道远。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它所能起的作用,就是反映和扩大这样的改革意识,从而引起整个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影越来越重视和实现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作用。《厕所英雄》和《护垫侠》给人们以明确的信息传递和文化符号暗示,即传统宗教文化极其厚重的印度社会终于要发生某些改变了,文化更新和社会改革的要求和意愿已暗潮涌动,即将演变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印度电影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突破宗教思想的樊篱,直面社会问题,高扬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颠覆宗教神性权威和传统价值观念,揭露和批判宗教传统恶习和陋习,呼唤社会改革和女性自觉,推动宗教世俗化转型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印度电影的这些突出表现,为传统文化厚重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电影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厕所印度传统
如果可以去印度
未来猫厕所
厕所
少年力斗传统
记得上厕所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