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越公其事》篇研究述论

2018-11-14 17:42/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传世越国清华

■ /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群雄迭起。在《春秋》、《国语》、《史记》、《吴越春秋》等传世文献的记载下,吴越争霸的历史故事广为流传,影响深远。2017年4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发布了一篇以“勾践灭吴”为主题的出土文献,整理者据篇尾题之为《越公其事》。全篇共七十五支竹简,经释读共有十一章(有分章符号),同传世文献的记载相比,内容性质相似,皆属于记录勾践灭吴故事的“语”类文献,并且首尾部分几乎雷同,可能有共同的史料来源。

自《越公其事》发布一年以来,学术界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截至目前,相关论文已有十余篇,而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简帛)、复旦大学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复旦)等网站上也发布了大量以此为论题的讨论帖,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理工作与篇章结构

整理者马楠指出《越公其事》在整理过程中发生失误,混入一支本属于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的竹简,由程薇老师发现,应予剔除;①王辉指出位于篇尾的“越公其事”四字与前文连读,无间隔,称勾践为“越公”的语用习惯以及《国语·越语上》中可与之对应的“越公其次也”也可辅证此四字为吴王所言,应属正文,不宜拟为篇题(本项目为征引方便,仍从原题);②陈剑认为整理过后的简36可拆分为两段,而简18应当插入简36上半段与简34之间;③王宁对于简46—48的简文进行了修订更改;④劳晓森则对《越公其事》简七末尾的残字进行了补释。⑤罗云君将《越公其事》和《国语》、《左传》、《史记》进行综合对比,以《越公其事》中的两个核心内容:大夫种向吴王求成和越王勾践实行“五政”富国强兵为出发点,探究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差异,指出《越公其事》的原始文本与传世文献并非同一系统,可能出自越国的国史系统,随着越国的式微,战国时以虏器的形式流入楚国,为楚人修改、传抄和流传,并根据这一流传途径,说明“《越公其事》則成书于公元前333年之后的一两年,也即公元前332年左右。”⑥

二、古文字释读与研究

在探究简本异文的发生原因方面,魏栋在解释不同文献中记载越王勾践困栖会稽兵力时出现的“八千”“五千”异文现象时,认为单从古字字形上看,“五”之省体和“八”字别体有混讹可能。

利用本篇文字校定其它文献疑难方面,吴祺指出《越公其事》简21的“冒”之“”应从门豕声,读为“抵”,有防御之意;简26的“复吴”之“复”不可单独表达复仇之意,而更应当读为“覆”,表示倾败颠覆,更通过《越公其事》简75“孤余”这样的同位语结构,认为清华简六《管仲》简29—30中的“不余”为两个第一人称构成的同位语结构,是为齐桓公自称,而不可拆开,由此指正简29—30之间文理顺畅,未有缺失。石小力利用《越公其事》中“兹”的用法,分析确认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旧时难以解释的一些“兹”字应该用作为“使”,为以后我们阅读古书和解读新的简帛文献提供了新的用字方法。王宁提出《越公其事》简74的字非整理者所扩读的“役”字,由此对甲骨文中被释为“役”字的两字进行探讨,最终回到简文,总结其字的字形与甲骨文“疾渐”之“渐”形同,应当释为“渐”而读作“斩”;张惟捷、陈剑等人在网帖中皆使用了《越公其事》中的字形写法作为辅证。

三、文学研究

李守奎首先将《越公其事》同《系年》对比,指出《越公其事》内容上使用了大量对话,叙述“五政”依照逻辑顺序内容详实,语言上文辞华丽,双音节词丰富,属于语类文献。其次将《越公其事》与传世文献在夫差讲和原因、勾践灭吴过程、“鸡父”形象的再现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语类文献大都是经过传闻、改造的故事,是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或者是为了表达某种观点的带有倾向性的说辞,这些基本上类同大众之语,与形成于史官之手的春秋类文献有很大不同”的观点,并认为这类文献“故事性”胜于“记录性”,思想活跃、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李守奎还结合《越公其事》专门研究了“鸡父”和历史上“鸡父之战”的关系,考证在传世文献中被遗漏的“鸡父”形象,认为他是伍员之弟,在在吴王僚与阖闾时期功劳卓越,于吴人围困州来战役、辅佐阖闾伐楚入郢战役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英年早逝,事迹多叠加在伍子胥身上,史书中不载其人;魏栋则针对《越公其事》和其他传世文献之间对于越王勾践困栖会稽之时兵力描述的不同,阐述了“语类文献的记事就有故事化的特点”,认为故事口耳相传的流传方式往往导致内容上的失真变异,这种“口头性”和“变动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同史实拉开距离;熊贤品认为《越公其事》在越国求和使者、吴国主和者、越王受辱情节、越国图强之策、越国灭吴过程的记载上都与传世文献有所不同,在情节上突出君主淡化臣子,而一些情节的缺失则符合故事演变的规律,内容上具有选编色彩,性质上更近于文学作品;罗云君则总结《越公其事》是“有历史化倾向的语类文献,重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发挥其垂询后世的作用。”范常喜通联合《越公其事》中吴王夫差对于求成的回复和《国语》中晋吴争黄长池之会时吴王夫差对晋大夫董褐的回复,指出东周时期外交辞令的含蓄与委婉的特点。并借助外交辞令“铿锵有力”的节奏为《越公其事》部分句子进行句读。翁倩则根据文种求和时既表明诚意又言明利害,达到刚柔并济效果的行成之辞,指出外交辞令语气冠冕堂皇,内容虚实不定的特点。并且以此为根据之一分析句义。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对于理解我国古代外交辞令的内容与形式都很有参考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清华简《越公其事》的研究,在整理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文字释读与研究也有所成果,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因为清华简《越公其事》属于新近发布的出土文献,文学研究还未得到充分展开,涉及论文仅有五篇,在主旨倾向、叙述详略、人物形象、辞藻风格等方面都还缺乏深入研究,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注释:

①马楠.关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的一则说明[J].出土文献,2016(2).

②王辉.说“越公其事”非篇题及其释读[J].出土文献,2017(2).

③陈剑:《〈越公其事〉残简18的位置及相关的简序调整问题》,复旦2017年5月14日帖。

④王宁:《清华简七〈越公其事〉读札一則》,简帛2017年5月22日帖。

⑤劳晓森:《清华简〈越公其事〉残字补释一則》,复旦2017年5月1日帖。

⑥罗云君.清华简《越公其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⑦赵平安.清华简第七辑字词补释五则[J].出土文献,2017(1).

⑧程浩.清华简第七辑整理报告拾遗[J].出土文献,2017(1).

⑨范常喜.清华简《越公其事》与《国语》外交辞令对读札记一则[J].中国史研究,2018(1).

⑩翁倩.清华简《越公其事》篇研读札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猜你喜欢
传世越国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Notes
豆腐是怎么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风雨同舟
孙清华作品
所长无用
越人造车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花嫁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