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探析

2018-11-14 17:42/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悲剧性赤壁悲剧

■ /

对于现实悲剧性,我们应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它既是一种对个体生命期限的反复提示,也是一种对个体能力限度的反复展示。因此,在这两个角度看来,现实悲剧性成为了个体的存在方式与感知形式,成为个体之所以是个体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现实悲剧性的主要形态。因为现实悲剧性和人共同存在,所以它无法完全消失,个体需要对这样的悲剧性进行认同,因此研究苏轼词中所包含的审美超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概况

苏轼字子瞻、字和仲,具有东坡居士、铁冠道人等多种称号,人习惯性地将苏轼叫做苏仙、苏东坡,其祖籍在河北省的栾城,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到了北宋的中期,苏轼成为文坛非常重要的领袖之一,其画、书、散文、词、诗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轼的文章表现出肆意、纵横的特点,能够对非常广阔的题材进行使用,习惯使用比喻、夸张等多种手法,风格独树一帜,和黄庭坚共同叫做“苏黄”。苏轼的词开辟了豪放的流派,和辛弃疾一样都是豪放派非常重要的代表,两人共同叫做“苏辛”。苏轼的散文豪放自如,著述宏富,和欧阳修共同叫做“欧苏”,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成员之一。苏轼还具备书法才能,属于宋四家的成员之一。另外,苏轼对画还有所研究,善于枯木、怪石、墨竹的绘画,有多部作品流传于民间。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出的现实悲剧性审美超越

(一)苏轼词中的现实悲剧性

在悲剧审美超越上,唐诗表现的淋漓尽致,苏轼词就对这样的艺术精神进行了继承。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表达了再伟大的人面对磅礴的长江也显得非常渺小,更别说普通人,不管是英雄还是平民最终都会被“浪淘尽”,那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又为何物。在此作品中,前三句就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人活着的悲剧,把人这个渺小个体存在的意义给消除殆尽,这就是苏轼词悲剧性的意识,是一种价值悲剧。不过,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每个个体虽然不一定存在价值,但是却需要存在价值,个体正是受悲剧意识所影响,按照整体意识进行自我意识的建立与追求的。

(二)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肯定

随后,此作品又对周瑜这个少年英雄进行赞扬,对赤壁所具有的美景进行描绘,提供给个体建立价值所需的人格榜样、情感基础,赤壁江山是美好的、永恒存在的,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也该美好、永恒。周瑜是英姿焕发、风流倜傥的才子,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也该这样。而此作品的后五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中,前面的三句话说的是人的一生已经发展成这个样子,我们不用再苦苦挣扎、自作多情,这样只会增添自己的烦恼,后面的两句话说的是我们的一生极为短暂,只有宇宙、江月才是永恒的,我们应该致敬江月,但是不应该隐入或融入江月,应按照江月构建自我的价值观念、本真生活。我们虽然不一定存在价值,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增加自身的价值,通过价值的从无到有,使人们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整体意识得到构建,这就是人类总体发展、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性所在。

(三)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

在这个作品中,苏轼一开始就表达出非常绝对的、完完全全的悲剧性意识,面对这样的现实悲剧性,我们既不能进行直接抗争,对自身价值强行规定,也不能默认,惶惶度日、自暴自弃的生活,应不绝望、不妥协、不投江自尽,应具备审美超越,将这样的悲剧性意识当成自身的动力,努力把它向价值形态进行转化,通过宇宙、江月的美好以及周瑜的优秀榜样,激励和启示人们应构建合理、科学的存在形态与观念价值。在这一作品中,深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表现出了极致的艺术魅力,属于典型的建立价值由空到有的代表作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苏轼词中所包含的审美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对苏轼概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苏轼词中表现出的现实悲剧性审美超越,明白个体的悲剧意识属于一种现实悲剧性的反应,并对这种悲剧性进行有效掌握,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精神进行掌握便真正具有了悲剧精神。作为个体,我们只有在各种各样的精神的指引中进行审美超越、奋斗抗争、思考追索,才能改变妥协屈服、默认消解的状况,使自身人格心理等多个方面得到培养,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悲剧性赤壁悲剧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睡仙亭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近视的悲剧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