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管理的几个重点(上)

2018-11-14 11:23孔燕华陈合强
家禽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况均匀度骨架

孔燕华,陈合强

(1.河南省灵宝市农牧局疫病控制中心,河南 灵宝 472500;2.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

育雏育成期的目标是使鸡群中绝大多数的鸡只能够对光照刺激具有很好的反应,这需要适当的鸡群体况、正确的体重、骨架和体重增长曲线,较好的均匀度以及正确的光照刺激才能达到目的。开产前后避免过度饲喂,正确的高峰料量和饲喂方案,产蛋高峰后温和减料,使用产蛋2#或3#料控制蛋重,改善蛋壳质量,维持产蛋率和受精率的持续性。

1 肉种鸡生长发育曲线及模式

0~27 d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此间骨骼、免疫、消化和心血管系统及羽毛快速生长发育;通过良好的育雏管理,培养雏鸡的食欲;确保充足有效的采食和饮水位置;检查嗉囊的饱满度;观察鸡只行为;保持最适宜的温湿度和通风;从14~21d开始个体称重并计算变异系数,开始监测每周体重;10d时,在遮黑的条件下,减小光照强度至5~10Lx。28~63d继续生长发育阶段,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28d分群,分栏后控制各栏鸡群的饲喂和生长,使其在63d时达到重新制定的体重标准;63d时各栏鸡群之间不再进行调整;63d时比较实际体重和标准体重,如需要重新制定目标体重。64~105d调整饲喂量使鸡群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80~95d时,鸡只90%的骨骼发育已基本完成。体重低于标准的鸡群应专门设定生长曲线,使其在105d时重归到标准体重;体重高于标准的鸡群应按照重新设定且平行于标准体重的曲线生长,这段时期鸡群的体重不应有任何下降。106~161d促进鸡群生长和增重,使鸡群做好性成熟和混群的准备;按照体重标准增加料量水平,刺激生长速度,使鸡只做好性成熟的准备;每周检查和评估种母鸡的耻骨间距,监测性成熟的程度;计划加光前一周评估鸡群的均匀度,如果鸡群体重到达标准且均匀度良好(变异系数小于10),根据建议的程序给予光照刺激;如果鸡群体重没达到标准或均匀度不好(变异系数大于10),至少推迟7d加光。147d公母混群;确保种公母鸡性成熟一致;定期观察鸡群的采食行为,监测公母分饲和饲料分配情况。162~210d输卵管、卵巢、睾丸快速发育;光照刺激10~14d后种鸡开始性成熟;按要求饲喂种母鸡,刺激提高产蛋率和蛋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产蛋率达到5%之前,将育成料换成产蛋料。按要求饲喂种公鸡,使其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提高受精率。执行种公鸡淘汰程序,按要求评估种公鸡的体况、腿部和脚趾、丰满度、面部颜色、泄殖腔状态。环境控制鸡舍,光照时间不超过13~14h,光照强度 30~60Lx。

2 鸡群体况

体况是由骨架、体重、胸肌及脂肪等构成。获得适当的体况需要合适的骨架,正确的体重与体重增长曲线,适当的胸肌发育与脂肪沉积,现代肉种鸡产肉性能越来越好,脂肪沉积相对较少,对鸡群获得良好的体况带来挑战。

2.1 骨架 骨架发育始于早期阶段,育雏育成期主要根据鸡群的体重与骨骼发育 (骨架大小与胫长)评估鸡群的体况,但是了解鸡群的胸肌发育、健康状况、机敏性和活跃性也非常重要。整个种母鸡群体骨架大小的差异是鸡群均匀度差的外部指征,如鸡群均匀度差,应查找原因如饲料分配不均、采食位置不足或疾病等。早期生长发育对骨架影响最大,开始小,后期也小;开始大,后期也大,早期合理的体重控制是控制好成年母鸡骨架的关键。种公鸡较大的骨架有利于交配成功以及公母分饲等,但种母鸡不需要较大的骨架。同样达到标准体重的鸡群,骨架大,体况会差;骨架小,胸肌会过度发育,因此这两种体况都不利于产蛋性能,此会造成光照刺激反应差或过度,产蛋高峰低,维持不好,产蛋期死亡率高。公鸡12周发育完成90%左右,但母鸡骨架发育早于公鸡,因此,早期体重控制特别是前2~4周对于母鸡适当的体型和体况非常关键。

2.2 体重和体重增长曲线 4周前采取周中称重(2周中和3周中),确保4周体重达标。育成期不同阶段的周增重应符合要求。通过分栏饲养调整体重,在大多数情况下,鸡群的变异系数在12%左右时就应进行分栏,变异系数小于12%时分成两栏,变异系数大于12%时分成三栏,每一鸡群的临界体重如表1。

表1 分栏时的体重分界点

分栏后每栏的变异系数应小于8%。4周时如果鸡群的平均与标准体重相差90g以上应进行纠正,将鸡群按照不同的平均体重分成2~3栏饲养。4周体重超标准100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少20g,在10周时达到标准体重;低100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多20g,在10周时达到标准体重。10周体重超标准100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少20g,在15周时达到标准体重;低100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多20g,15周时达到标准。15周体重超标准100g时,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超100g;低100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多20g,20周时达到标准。20周体重超标准100g时,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超100g;低100g时,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体重比标准小,可以适当推迟加光。无论如何分栏,分栏后各栏的饲养密度应保持一致,栏间的隔网应便于移动和固定,能及时调整各栏的大小,确保其饲养密度、喂料和饮水位置基本一致;同时隔网应坚固,进出各栏的门应便于开关,防止鸡串栏,以保持各栏鸡数的准确。

2.3 影响体况的其它因素 饲料营养如能量、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平衡性、鸡舍环境温度、应激等也影响体况。实际生产中应为种鸡提供全价营养,确保适宜的环境条件,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避免体况出现两极分化(图1),以免影响鸡群正常的生长发育。

图1 体况发育不整齐

3 种母鸡的均匀度

现代肉鸡品种具有食欲好、采食快、生长快、耗料少、饲料转换率好等优点,在饲料分配上面临诸多挑战,均匀且适当的饲料营养摄入更加困难。种母鸡的均匀度高,生产性能就高。均匀度好(变异系数CV8%~10%)的鸡群,种蛋均匀度好,雏鸡均匀度好;均匀度差(CV>10%)的鸡群,种蛋均匀度差,雏鸡均匀度差。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鸡群的产蛋水平,一般均匀度每提高5%,只入舍母鸡累计多产合格种蛋2~3枚。调控均匀度的主要方面包括雏鸡开端均匀、均匀的饲料摄入量和及早合理分群三方面。

3.1 雏鸡开始的均匀性 为雏鸡准备生物安全条件良好、干净卫生的鸡舍。合理布置育雏设备确保雏鸡入舍后便于找到水和料。确保饲料选用筛滤过且无粉尘的颗粒破碎料。雏鸡入舍后第一个24h内应在1m范围内就能找到水或料。开食盘和雏鸡饮水器应放置在常规的饲喂和饮水系统附近。雏鸡入舍前应预温鸡舍,确保雏鸡入舍时温度和相对湿度稳定,尽快将雏鸡入舍放入育雏区域,给雏鸡一个良好的育雏开端,为雏鸡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容易吃料和饮水,舍内光照强度应大于20Lx,刺激其活动,尽快达到均匀一致的嗉囊饱满度。雏鸡入舍后应让其安顿1~2h,然后观察雏鸡行为。最初饲养密度40只/m2;每千只鸡需要育雏面积25m2,配备12个开食盘、8个普拉松饮水器、12个钟型饮水器、1个乳头8~12只雏鸡;整个房间或90%的地面铺上垫纸(图2)。通过观察鸡群的表现(图3),监测雏鸡的分布情况和行为、监测肛门温度(图4)等评估开水开食的效果(图5)。

图2 铺设垫纸

图3 良好的鸡群分布

图4 监测肛门温度

图5 监测嗉囊饱满度

3.1.1 温度 在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肉种鸡理想的鸡舍空气温度要求是在饲料与饮水区域雏鸡高度达到30℃、垫料(垫纸)温度达到 28~30℃。如果相对湿度超出目标范围,舍内最佳温度应作相应调整(表2)。

表2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达到目标体感温度所对应的干球温度

育雏温度正确与否的最佳指征是经常并仔细观察雏鸡的行为。温度适宜时鸡群分布均匀;温度低时雏鸡拥挤在一起、大声鸣叫;温度高时雏鸡张口喘气、低头、翅膀下垂、远离热源或靠墙边。区域育雏时,如温度适宜,雏鸡在育雏区域内分布均匀(图6)。雏鸡分布不均匀表明温度不正确或有贼风。整舍育雏时,由于没有明显的热源,观察雏鸡行为不太容易,雏鸡的叫声也许是雏鸡不舒服的唯一表现;只要有机会,雏鸡会聚集在温度最接近它们要求的区域;如温度适宜,雏鸡一般20~30只为一个群体且不同群体间的雏鸡相互运动,雏鸡会持续采食与饮水;图7显示整舍育雏时,不同温度情况下的雏鸡分布的状态。

图6 区域育雏鸡群的表现

图7 整栋鸡舍育雏鸡群的表现

3.1.2 相对湿度 孵化后期,出雏器内的相对湿度一般较高,大约80%。整舍供暖鸡舍且采用乳头饮水系统时,鸡舍的相对湿度可能会低于50%。有较多传统设备的鸡舍如使用育雏伞,燃烧后产生副产品会增加湿气以及具有开放式水面的钟型饮水器相对湿度会高很多,一般会超过50%,但还是低于80%的相对湿度。为减少对雏鸡的突然应激,育雏前3d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这非常重要。保持合适的湿度范围,减少雏鸡的脱水问题,育雏开端和均匀度会更好。每天应使用湿度计检查鸡舍的相对湿度,如果前一周鸡舍相对湿度低于50%,则鸡舍环境会比较干燥且灰尘也较多,雏鸡也会开始脱水,这时应采取措施增加湿度。可通过雾化器或采用肩背式喷雾器将雾滴喷洒在鸡舍的侧墙上来增加舍内的湿度。

3.1.3 通风 鸡舍需要一定的通风 (不要有贼风),为鸡舍提供新鲜空气,同时排出废气、多余的湿气和热量。育雏期由于通风不足而造成空气质量差会对雏鸡的肺脏表面组织造成伤害,鸡群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幼龄鸡更易产生风冷效应,因此,尽可能使鸡舍内地面高度的风速降低到0.15m/s以下。育雏期任何形式的通风都不应影响鸡只的温度。

3.1.4 温度与湿度的相互影响 鸡只对温度的感觉取决于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鸡只通过呼吸道蒸发水分以及通过皮肤散热(非蒸发),将体内热量散发到环境当中。但在高湿的情况下,由于蒸发散热量的减少,导致动物体表温度增加。在某一特定干球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高会增加体表温度,相反,相对湿度低会降低体表温度。

3.1.5 监测湿度和温度 育雏前5d每天应检查两次鸡舍的温度与湿度,5d后每天检查一次。测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位置应与雏鸡高度一致或略高于鸡只头部。经常用常规温度计来核对自动控制系统电子传感器的准确性。在雏鸡高度位置用人工检测的方法检查自动温度控制系统。

3.1.6 检查嗉囊饱满度 雏鸡一旦开食,易于吃饱喝足。如雏鸡采食饮水得当,其嗉囊会充满饮水和饲料。第一个24h内可以轻柔触摸雏鸡嗉囊检查雏鸡的嗉囊饱满度,查明雏鸡进食情况。雏鸡入舍2h后抽样检查雏鸡状况,确保所有雏鸡都已找到饮水和饲料。在舍内3~4个不同的位置抽样30~40只雏鸡检查其嗉囊状况。2h 75%、8h 80%、12h 85%、24h 95%、48h 100%的雏鸡嗉囊应饱满。

猜你喜欢
体况均匀度骨架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怀孕母猪如何饲喂
骨架密度对炭/炭多孔骨架压力浸渗铜的影响
均匀度控制不佳可致肉种鸡晚产
根据体况改变日粮饲喂量对妊娠期母竹鼠繁殖性能的影响
中国荷斯坦奶牛体况评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洛伦兹力磁轴承磁密均匀度设计与分析
周博士考察拾零(六十六)日光温室前屋面开机具作业门处骨架的处理方法
《棉卷均匀度机校准规范》等10项规范批准发布
博泽引领座椅骨架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