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题材影片中的救赎主题研究

2018-11-15 03:30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战争片辛德勒瑞恩

杜 佳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一、美国战争题材影片概述

作为美国电影中的重要类型电影,战争电影始终凭借其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现实批判价值和历史反思价值而获得了大量的拥护者。狭义上来说,战争片就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战场上的故事是整部影片的叙事主体;广义上来说,只要影片在情节、主题、人物、故事背景等单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涉及战争即可定义为战争影片,本文所探讨的战争影片则采用了其广义定义。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影坛上就出现了纪录性质的战争片,这部名为《扯掉西班牙国旗》的战争片时长仅有1分30秒,更多地承担了鼓动人心的战争公告作用。到了20世纪初,美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异种婚姻》等影片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电影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战争片更是快速发展,纵观美国不同时代的战争片,不难发现美国战争片几乎都以真实战争为背景,尽管美国的发展历史仅有两百余年,却经历了许多战争,从早期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到近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都给美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成为美国战争片叙事题材的重要来源。从美国战争片的题材选择来说,以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较多,相关研究也相对丰富,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对美国战争题材影片中的救赎主题进行研究。

简而言之,美国战争题材的影片可分为以战争为叙事焦点和以战争中的人为叙事焦点这两个方向,在以战争为叙事焦点的影片中,《中途岛战役》《最长的一天》是典型的代表作品,这类影片大多采用宏大叙事,全景式地呈现某次战争或某场战役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纪录色彩。在以战争中的人为叙事焦点的影片中,宏大叙事则并不常见,从微观的角度围绕一个或一群军官、战士、平民等战争中的人来展现战争,代表作品有《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等。近年来,以人物为叙事焦点的战争影片越来越多,这类影片的故事内涵十分丰富,既有战争场面的描摹,也有人物形象及人物心理的描写,同时借助战争人物的形象塑造传递了更加鲜明的战争反思和历史批判,从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可以说以人物为叙事焦点的战争题材影片已成为该类影片中的主流。正如上文所述,以人为叙事焦点的战争片更能够传递对战争的深度思考,在这些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反战主题、爱的主题的表达,也能够看到人性的沦丧与回归、命运的无常与悲剧,尤其是当这些人物形象以真实战争为叙事背景或具有现实原型的情况下,对观众则更具吸引力和震撼力。

二、美国战争题材影片中的生命救赎

战争对生命的消耗是残酷的,无论是亲临战争的军人,还是战争发生地的平民,其生命都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对于生命的救赎也成为战争片救赎主题言说中最为惊心动魄的部分。在美国著名战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残酷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成为整部影片的叙事背景,参战的瑞恩一家成为影片的叙事视点。在诺曼底战役中,瑞恩家的四个儿子均参加了战斗,当美军作战部指挥官马歇尔将军得知瑞恩家的三个儿子已经战死,而已空降到法国腹地执行合攻任务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在战场失踪的消息后,决定派出由八名士兵组成的小分队寻找詹姆斯·瑞恩,影片中的救赎故事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这次深入敌军腹地救出瑞恩的行动由米勒上尉指挥,当大部队还在安全区域休整时,米勒带领厄本下士、麦克中士、列兵丹尼尔等人开始执行这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米勒而言,这次拯救行动不仅是对军令的无条件落实,更是对士兵生命的救赎,在时间紧迫的行动中,米勒并未来得及思考这次行动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救赎一个人的生命。然而在小队深入敌军腹地后,人力不足、装备无法补给、地形的陌生等困境使小队成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分队士兵们也在敌军的枪林弹雨中相继牺牲,米勒上校也在找到詹姆斯·瑞恩后的战斗中胸部中弹,临死之际,米勒叮嘱瑞恩好好活着。这次成功救赎所付出的不仅仅是分队士兵们的生命,更有士兵们无畏的勇气和军人的意志;同样成功救赎的不仅仅有瑞恩的生命,还有他“好好活着”的生命信念,在影片结尾部分,已经白发苍苍的瑞恩来到米勒的墓碑前含泪说出的“我一直好好地活着”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救赎主题,留下了用生命救赎生命的感动与思考。

战争中的生命救赎不仅存在于战场之上,还存在于战场外的平民之间,同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叙事背景的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取材于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救赎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的真实故事,被认为是波兰犹太人的伟大救赎者的辛德勒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拯救了集中营中等待被屠杀的千余名犹太人。尽管这部影片在塑造辛德勒形象和讲述救赎故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但这部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影片还是在生命救赎的主题言说中带来了心灵的震颤。辛德勒本是一位游走在德国军队高层和政要之间的商人,凭借雄厚的家产在战争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为了再发一笔战争财,辛德勒带着情妇来到德军驻扎的克拉科夫,当时的波兰犹太人已在德军的命令下聚集到了克拉科夫,而等待他们的正是集中营残酷的生活和被杀戮的命运。在克拉科夫有一个濒临倒闭的陶瓷厂,辛德勒决定买下陶瓷厂制作军需用品,为了节省人力开支,辛德勒开始雇佣被德军控制的犹太人进入工厂劳动,在与犹太工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辛德勒的思想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个唯金钱是从的投机商人逐渐成为伟大的生命救赎者。为了从集中营中赎出更多等待被虐杀的犹太人,辛德勒花费了所有的积蓄贿赂德军高官并买下了千余名犹太人作为军工厂的工人,从未盈利的军工厂使辛德勒开始变卖家产来维持表面上的运转,而这份长长的“辛德勒的名单”则成为波兰犹太人生存的希望。

三、美国战争题材影片中的心灵救赎

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对生命的威胁,还是对人性的毁灭,对于战场上的士兵而言,大规模的杀戮和随时发生在身边的杀伤已经麻木了他们的心灵,使心中对于生命的敬畏荡然无存。在美国战争题材的影片中,人性的泯灭与回归被反复提及,这些影片以不同的战争为背景,讲述着不同的战时故事,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心灵创伤,也在对心灵的救赎中体现了人性回归的美好。影片《全金属外壳》以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深入越南作战的美军士兵“小丑”心灵救赎的历程。正如影片的题名所表,这支部队在越南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成为“全金属外壳”的部队,士兵被要求剃光头发,不惜任何代价地作战、杀戮,以杀戮来压制越南军民的反抗;而参战的士兵则成为无惧死亡、蔑视生命的“杀人机器”,他们在尸体成堆的战场上饮酒高歌,在战斗机上扫射越南民众取乐,可以说在“全金属外壳”的军令下和“杀人机器”的作战中,参战士兵已走向了人性沦丧和心灵荒芜的边缘。在《全金属外壳》中,男主人公“小丑”是一个新闻兵,在跟随作战部队深入战场的过程中遭到了越南军队的猛烈攻击,在同行士兵相继倒下后,美军发现了藏身在一栋破旧建筑物中的狙击手。随着一声枪响,越方狙击手倒下了,“小丑”惊诧地发现原来这个狙击手并不是越南军人,而是一位年轻的少女,在少女“杀了我”的恳求中,“小丑”扣动了扳机,这声枪响所代表的并不是生命的完结,反而是人性的回归和心灵的救赎。

影片《现代启示录》通过一种极端的心灵救赎表达了鲜明的反战思想,影片以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有关美军威拉德上尉奉命围剿科茨上校的故事。在《现代启示录》中,科茨上校曾经战功赫赫,是美国军队中备受尊敬的军官,然而当他奉命在越南参战后,残忍的杀戮和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科茨上校脱离美军。脱离美军后的科茨上校并没有扛起正义的旗帜,反而在越南丛林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其中进行着没有人性的残酷统治,战争所带来的精神创伤已经在科茨上校的内心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威拉德上尉在总部的命令下深入越南丛林,试图将这个背叛美军的科茨上校逮捕回国或是就地处决。在进入科茨的“王国”后,力量薄弱的威拉德上尉等人很快成为科茨上校的阶下囚并受到了百般虐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威拉德上尉成功地杀死了科茨上校,这次“胜利”的直接推动者并不是威拉德上尉本人,反而是始终等待着被处决的科茨上校。当科茨上校的心灵已然荒芜时,只有死亡才能带给他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救赎。

四、美国战争题材影片中的自我救赎

同样传递出鲜明的反战色彩的还有呈现自我救赎主题的战争题材影片,在影片《钢琴师》中,年轻的钢琴师瓦瑞是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犹太幸存者。在战争中,瓦瑞每天都在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和心灵的煎熬,他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躲藏和逃跑,在华沙的犹太区里,瓦瑞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在废墟中艰难度日的两年中,瓦瑞每天都在寻找一切能饱腹的东西来维持生命,德军地毯式的搜索和食物紧缺的生活状况使瓦瑞的生存十分艰难,即便如此,瓦瑞也从未放弃过活下去的愿望。瓦瑞在战争中的自我救赎不仅体现在生存的执着之上,还体现在他对音乐的坚持中。在硝烟四起、血肉横飞的战争中,瓦瑞通过电台进行钢琴演奏,音乐对于他而言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事业,更是治愈战争所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良药,也正是他对钢琴弹奏和作曲的热爱与坚持,使他在遭遇纳粹军人后没有丧命在枪口之下,最终在这位被瓦瑞钢琴声感动的纳粹军人帮助下,瓦瑞躲过了德军的屠杀,迎来了战争结束后的自由生活。

在讲述自我救赎的美国战争片中,并不是所有的主人公都能够通过对生命和生存信念的坚守而获得自由与美好,在影片《天与地》中越南女孩黎里在残酷的战争中始终坚持着对生命和爱情的信念,然而最终却无法收获美好的生活。黎里是一个生活在越南稻米之乡的普通女孩,善良天真的她与家人在宁静的小村落中生活,然而战争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一次次地使黎里的生活陷入绝境。在美军进入村落后,黎里因被怀疑是越南的间谍而被关押,在关押的过程中,黎里受尽了酷刑和侮辱,凭借着坚强的生命意志等到了释放。然而被释放后的黎里回到村落后并没有受到同胞的欢迎,同胞们反而怀疑她已经叛变,因为只有叛变的人才能活着走出美军的牢狱。在同胞的排斥和越军的粗暴判断中,黎里被判死刑,然而枪决却被强奸所代替,黎里再次从死亡的边缘获得了生存的希望。在两次死里逃生后,黎里的生活并没有恢复平静,闭塞村落的传统观念使被强奸的黎里成为村民们唾弃的对象,无奈之下黎里只能在母亲的帮助下来到西贡的富人之家帮佣,单纯的黎里在男主人虚伪的温情下陷入了爱河,在被发现已怀有男主人的孩子后被赶出家门,再次陷入了无处容身的境地之中。虽然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生活依然无路可走,但黎里还是没有放弃对爱情的信念,一次偶然的机遇使黎里与美军军官史蒂夫·J.巴特勒相遇并相爱,战争结束后,黎里离开了家乡,在对爱情的执着中跟着史蒂夫回到了美国,正是这个决定使黎里本应在战后回归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回到美国后的史蒂夫无法融入社会,战争所带来的精神创伤使他变得十分暴虐,深爱着史蒂夫的黎里始终陪伴在爱人的身边,试图用爱来拯救史蒂夫。然而战争的创伤已使史蒂夫完全失去了以前那个善良、温柔的自我,在狂暴之中饮弹自尽,黎里的自我救赎和对生命、爱情的执着也画上了悲剧的句点。

猜你喜欢
战争片辛德勒瑞恩
治愈不开心
《天·水》《时空》
瑞恩·高斯林 他很性感!更有才华!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从自卑到自信 瑞恩·高斯林
关于好莱坞战争片的思考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