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万山故事

2018-11-15 05:53陈刚张凤琴
当代贵州 2018年36期
关键词:铜仁市易地山区

文 / 图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陈刚 张凤琴

铜仁市万山区作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安置地之一,以跨行政区域安置为重要抓手,积极加强群众搬迁后的保障,对其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收入致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管理,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实现城镇就业。

为了解决原生致贫难题,2016年,铜仁市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并在当年11月启动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松桃、石阡等区县的贫困人口,向铜仁市主城区迁移。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安置地之一的铜仁市万山区,以搬迁对象精准为前提,以落实就业为核心,以跨行政区域安置为重要抓手,积极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后续保障,对其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收入致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管理,并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制定了特殊优惠政策。

搬的智慧与决心

8月17日,如往常一样,吴佐贵出门前又检查了一遍胸前的工作证,然后和女儿一道,坐电梯来到一楼的社区服务中心,开始父女俩一天的工作。

雪白的衬衣,笔挺的西裤,腰背挺拔、精神抖擞的吴佐贵怎么看也不像已经54岁的样子。“以前,每天忙着地里的农活,哪能这么讲究,看上去怕是要老10岁哟。”吴佐贵笑着说。

吴佐贵一家是印江自治县木黄镇盘龙村邓家组村民,一家人在2016年底搬进万山区仁山办事处河坪社区,实现了从农民到城里人的转变。

“就是做梦,也没敢想过有一天,生活会像现在这样幸福。”吴佐贵感慨,以前一家人挤住在3间老木房子里,拥挤不说,关键是挡不住风、遮不住雨。更为恼火的是,夫妻俩曾因意外受伤,双双落下残疾干不了重活,仅靠着耕种1亩薄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加上要负担两个女儿的上学费用,一家人过得很拮据。

2016年,盘龙村将吴佐贵一家纳入精准扶贫户。年底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后,政府动员吴佐贵搬迁,但他担心搬迁后的生计问题,一直犹豫不决。

后来实地见到了安置点的房子,了解到新家周边企业和工厂多,只要肯干,就业上班不成问题,吴佐贵才下定决心:“为了下一代人不再吃苦受穷,搬!”

与吴佐贵一样,大多易地扶贫搬迁户都在搬与不搬之间犹豫,但当他们感受到万山区委、区政府及万山群众的接纳诚意后,“搬”成了最大决心和勇气。

吴佐贵没想到的是,进了城,不仅预想的难题没有出现,还惊喜连连。

稳的方法与策略

“有沙发、床、电视、洗衣机、电磁炉……”吴佐贵的妻子邓世芬带记者看家里的家具电器,吴佐贵在一旁不住提醒,生怕妻子的介绍有遗漏。“就连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油和米,也给我们备得齐齐的,提着换洗衣服就能住进来了。”夫妻俩的话语间饱含着满满的感激之情。

搬进城后,有着20年党龄的吴佐贵在河坪社区党支部任支部副书记,成了每月领着3000多元财政工资的上班族。中职毕业后在贵阳务工的二女儿吴召也通过当地就业局的公益性岗位招考,成了就业局派驻河坪社区就业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老家,我的旧伤一复发,得赶几个小时的路才能得到治疗,就经常忍着不去医院。”邓世芬告诉记者,现在家门口就有公交车,花2元钱车费,七八分钟就能到区人民医院、半小时就能到市人民医院,非常方便。

看到城里的教育条件好,吴佐贵将大女儿的两个孩子也接到了万山读书。还在贵阳读大学的小女儿,每年也有4000多元的教育扶贫补助,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越来越好。

为了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扎根城市,万山区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派出职能部门专人负责,全方位服务搬迁群众。并创新推进联合办公进小区、公共服务进小区、均衡教育进小区、就业保障进小区、基层党建进小区的“五进“社区工作法,确保易地搬迁群众能安居乐业。

万山区仁山街道办事处下派到河坪社区任党支部书记的罗焕楠介绍,万山从区人社局、教育局、卫计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常驻社区办公,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同时,把党的组织建在安置小区,让新居民有了“主心骨”,能时时感受到党的关怀。61岁的搬迁群众安廷钊是一位老党员,右脚残疾不能正常行走,妻子也是一级残疾,儿子外出打工,留下正在读四年级的孙子与两老生活。

安廷钊搬进新家后,孙子的上学问题一下得以解决,但因年龄偏大,稳定就业较难。因此每次有整治卫生、临时植树一类的工作,他都踊跃报名,而且还鼓励和他一样情况的搬迁群众积极参与。

“我们搬到这里来,不能哪样事都靠政府,要自己去努力、去劳动,多少挣点生活费才行。”安廷钊说。

铜仁市万山区从区人社局、教育局、卫计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常驻河坪小区办公,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图为河坪小区便民服务大厅。

在搬迁群众中,有很多像安廷钊一样年过六旬仍带头工作的老党员,在社区形成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立自强、光荣脱贫的良好风气。

扶的路径与方式

“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8月18日,记者见到仁山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河坪安置小区集体经济洗车场负责人张兵,满是汗水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在农村全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到如今居住在3室1厅,对张兵而言,生活最大的改变不仅是住房宽敞了、孩子读书方便了,更主要的是有了自己的事业。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能够安其居、乐其业、鼓腰包,万山区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仁山街道通过向扶贫、移民、民政等部门筹措资金,打造了一个集洗车、保养为一体的新型汽车美容中心,作为搬迁群众的集体经济项目。

得知小区集体汽车美容中心准备对外承包经营,一直有创业想法的张兵与另外几户搬迁户一合计,承包下了汽车美容中心,不但实现了创业,还吸纳了5名同时搬迁的群众就业。

像汽车美容中心这样的搬迁群众集体经济项目,所得利润都会拿出部分对搬迁群众进行“分红”,为小区特困户家庭代交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

与此同时,河坪安置小区还通过“送岗入户”、就业培训班、增设公益性岗位和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等措施,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楼上住房、楼下就业的目标。此外,将小额贷款担保与一次性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等政策结合,为搬迁群众提供创业支持。现在,万山区有近百户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全部就业。

截至目前,万山区已迎来思南县、印江自治县、石阡县260户1302名搬迁群众,区内偏远贫困村群众累计搬迁1896户7820人。

猜你喜欢
铜仁市易地山区
发现非遗之美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山区
鉴赏
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