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培”计划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2018-11-15 05:53张和平
当代贵州 2018年36期
关键词:汉语言障碍少数民族

文_张和平

贵州省民宗委启动“双培”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力量对有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通用语言及脱贫实用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消除少数民族群众的汉语言障碍。

贵州作为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尚有100余万少数民族群众存在汉语言障碍,其中绝大部分是贫困群众。贵州省民宗系统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启动民族地区“双培”计划,集中力量对有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通用语言及脱贫实用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3年时间里,“双培”计划将重点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实用技能培训扶智、营造舆论氛围扶志三大工程。依托中小学、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广泛发动懂当地民族语言的双语人才,对有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消除少数民族群众的汉语言障碍。

“五大原则”确保培训效果

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对存在汉语言障碍人数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予以重点培训,对存在汉语言障碍群体的非贫困地区予以适当培训。以存在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兼顾其他贫困少数民族群众和非贫困群众开展培训,做到“应培尽培”。

因人施策,分类培训。对存在汉语言障碍少数民族群众居住集中的村以请进来培训为主,对居住分散的以送出去培训为主,同时根据汉语言障碍程度、民族成份、培训需求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降低培训成本,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培训效果。

既要扶智,更要扶志。以“双培”计划为载体,深入推进智志“双扶”活动,把法治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融入“双培”计划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贵州精神,切实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树立脱贫光荣导向。

整合资源,聚焦扶贫。将民族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等重点工作与“双培”计划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加强与扶贫、人社、教育等部门和单位沟通协调,积极将“双培”计划与其他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省民宗委负责统筹制定政策举措,完善体制机制,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市县两级民宗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七大任务”提高培训实效

提高“双培”工作的精准度。全省市(州)、县(市、区、特区)民宗部门严格按照确定的汉语言障碍标准(不懂、略懂、半懂),在已开展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入调查复核,全面摸清底数,精准掌握存在汉语言障碍群体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统计台账。坚持边培训边深入调查,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工作措施,提高培训实效。

提高少年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围绕提高少年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目标,积极协调配合教育部门,强化落实政府、村(社区)、学校、监护人的控辍保学责任,确保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全部纳入义务教育,系统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加强与人社、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边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师数量,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水平。

贵州省民宗委举办少数民族妇女“双培”特色班,开展双语科普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及汉语言运用能力。图为2018年6月10日,锦屏县传统手工技艺培训班在县文化活动中心开班。(贵州省民宗委供图)

提高贫困劳动力实用技能和汉语言水平。以存在汉语言障碍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乡村办公场所、培训机构、田间学校、夜校等平台,按照汉语言培训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切实增强贫困劳动力的实用技能,提高汉语言水平。结合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的培训需求,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培训。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等开展培训。结合汉语言障碍程度进行分级培训,对障碍程度较轻的进行汉语言培训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语”短期培训,对程度较重的采取汉语言长期培训与实用技能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民族语言授课先帮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项实用技能,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其汉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的水平。围绕推动存在汉语言障碍少数民族群众加快融入社区生活的目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群众创业需要等,以提高本地汉语言水平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提高少数民族妇女汉语言和实用技能水平。按照汉语言培训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发挥民宗部门特长并联合相关业务主管单位资源的思路,举办少数民族妇女“双培”特色班,开展双语科普知识宣传和妇幼保健、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及汉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非贫困劳动力的汉语言水平。以提升汉语言水平为重点,合理安排存在汉语言障碍的非贫困少数民族家庭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切实增强语言交流、学习政策、掌握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提高存在汉语言障碍老年群众的汉语言水平。联合科技、文体广电等业务主管部门,以政策法规、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移风易俗等为内容,采取老年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等方式,以送学上门、“一帮一”“N帮一”等方式开展培训,增强老年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交流中的汉语言运用能力。

“五大保障”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工作督导、定期报送和通报机制,以及工作台账制度,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组织保障。由省民宗委主要领导牵头,适时安排部署,定期调度督促,及时听取情况汇报;民宗委其他领导分片包保联系相关市(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建立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双培”计划组织实施等工作。市(州)、县(市、区、特区)民宗部门相应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并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出台实施方案,整合部门资源,统筹纳入大扶贫格局,形成高位推进的工作机制。

强化经费保障。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工作经费重点向“双培”计划项目倾斜。统筹使用各方面资源,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严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强化师资保障。市、县两级民宗部门要依托本地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乡土人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企业专业人才等优质资源,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双培”计划兼职师资队伍,确保培训在当地、力量在当地。组织动员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下基层、到一线,壮大“双培”计划的工作队伍、宣传队伍。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获取信息方式,用好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手机终端等,搭建多种信息化学习平台,拓展“双培”方式,进行常态化、长效化培训,提高培训的广度、深度和实效。

强化宣传保障。全省各级民宗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教育培训等工作,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正确理解汉语言培训与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广大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通过实施“双培”计划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汉语言障碍少数民族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少数民族的服装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