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目标导向 决胜脱贫攻坚

2018-11-15 08:11陈代才
当代贵州 2018年40期
关键词:硬仗沿河作风

文_陈代才

沿河自治县紧紧围绕今年实现2.56万人脱贫、78个贫困村出列的目标任务,坚持五个“始终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铜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目前全县仍有7.23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1.79%,是全省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沿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今年实现2.56万人脱贫、78个贫困村出列的目标任务,全力聚焦脱贫攻坚战。

为了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沿河自治县及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到村到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同时,坚持五个“始终聚焦”,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沿河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始终聚焦精准

聚焦精准就是全面弄清扶贫对象、扶贫主体、扶贫路径,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的问题,具体要做到“六个精准”。

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建立覆盖全县的贫困户数据台账,确保实现扶贫对象“客观有的、系统录的、墙上挂的、袋里装的、嘴上说的”五个一致。

项目安排精准。按照国家和省扶贫办要求部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在全县开展扶贫项目库建设,坚持群众参与、公开透明、动态调整,确保所实施的项目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资金使用精准。科学分配扶贫资金,坚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重点向深度贫困村和贫困村倾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资金覆盖率达100%。

措施到户精准。围绕“生态茶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结合各村村情实际和农户自身需求,科学谋划发展一村一业特色产业,确保贫困户脱贫退出时至少有两项以上产业覆盖。

因村派人精准。全县250个贫困村均派驻驻村工作组,选派126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时,从县直单位、乡镇(街道)选派50名科级干部到深度贫困村任党支部书记,确保所选派干部都熟悉农村的基本情况,能真蹲实驻。

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已退出贫困的群众全部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退出、如期脱贫。

始终聚焦“四场硬仗”

高质量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全面推行产业规划项目、春耕物资储备、利益联结机制、产销衔接机制、技术服务团队“五个到村到组到户到人”。

高质量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着眼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强力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高质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加快推动搬迁人口就业脱贫,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高质量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兜实兜牢脱贫攻坚网底,全面清理兑现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加强精准扶贫政策保障兜底力度。2018年“春风行动”期间,全县完成玉米调减11.16万亩,种植蔬菜18万亩、精品水果1.2万亩,投产茶园0.4万亩;新增农村“组组通”公路147公里;启动2018年度1个搬迁项目,完成2017年度3个搬迁项目建设任务,实现7439名搬迁人口全部入住;全面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实现全县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实现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农村“危改”“五改一化”任务开工率达80%,竣工率达20%,四类重点对象和深度贫困地区存量危房“危改”“五改一化”开工率100%。

始终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沿河坚持将“一达标”和“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检验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标准。

“一达标”为“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和。为了确保贫困人口能够稳定脱贫,沿河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增加贫困群众创收渠道。

“两不愁”即农户有粮食,能吃饱,饮水不愁;有换季衣服、有换洗衣服、有御寒被褥。沿河紧紧围绕“看身上穿的、屋里摆的、锅里煮的、柜里装的、床上铺的”五看工作法开展帮扶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解决两不愁问题。

“三保障”即贫困群众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沿河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标准,坚持八个不能退原则,确保没有贫困学生因贫穷而辍学,确保贫困群众参合率达100%、住院报销比例达90%,决不擅自拔高标准、吊高胃口。

始终聚焦工作作风

作风建设攸关脱贫攻坚成败,沿河自治县认真组织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较真碰硬、从严从实,以上率下、标本兼治,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脱贫举措的落实。

加大对基层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重点讲清党的十九大对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讲清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讲清改进作风的具体办法。

完善驻村帮扶管理制度,健全工作规范,打造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发现并解决问题。

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作的常态化监督,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的典型案件严肃查处。

截至今年7月,全县共发现扶贫领域问题130个,立案118件,党纪政务处分81人,问责34人,移送司法机关1件1人,挽回损失307.19万元;提醒谈话53人,通报批评43人,诫勉谈话31人,停职检查3人,监察建议免职1人;收缴违规违纪资金57.29万元,清退返还群众资金8.28万元。

始终聚焦群众满意度

群众满意度是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脱贫成效的重要标准。为此,沿河始终坚持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脱贫攻坚的落脚点。

加强政策宣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宣传,使群众知晓党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规划,知晓各类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知道如何结合自己实际实现脱贫。

强化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有获得感。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进行产业规划和实施,既兼顾眼前,更兼顾长远,使群众既有短期的利益,更有长远的期盼。

强化尊重意识,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脱贫攻坚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也不是帮扶干部的“独角戏”。沿河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角,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干群一条心,从而实现干部与群众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沿河自治县高质量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图为沿河官舟镇黄龙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猜你喜欢
硬仗沿河作风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九九歌
流量明星转型要打“硬仗”
为民服务要在“群众频道”——改进作风不能“乔装打扮”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寒冬老年人打好三大“硬仗”
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