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人文性之美育

2018-11-16 12:38齐作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齐作春

[摘 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美育就是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它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确立就是要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内容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人具有真善美统一的人格。语文课堂中的美育体现在“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 的统一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美育;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06-0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美育就是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它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是一种“心灵的体操”。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确立就是要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内容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人具有真善美统一的人格。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启迪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海洋,给人以美感。其中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是对社会生活中美的反映,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中的美育体现在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的统一中。

一、诵读——感悟语言美

学生学习一篇文学作品,诵读文章是第一位的,通过诵读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观。”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语言的“三美”,获得特殊的美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之美。尤其是对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古诗文的诵读。教师应引领学生感受诗词中“余音响入云”的高亢美,莺歌燕舞的纤细美,黄钟大吕的浑厚美,珠圆玉润的流利美等。如教学《小石潭记》,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听着悦耳的曲子,看着小石潭的图片,如临其境、陶醉其中,身心得到了愉悦。再如《安塞腰鼓》一文,长短句交替,长短段落也交替。在教学时,短句短段可由教師诵读,长句长段则集体高声诵读,这样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地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再一次体会到安塞腰鼓的雄壮之美、气势之盛。学生在诵读中进入角色,体验到了课文的美。教师是审美的指导者,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蕴含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是体会不到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及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诵读时,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教师的范读也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而感悟到语言之美。

二、理解——感悟画面美

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就是一道道精神美食,就是一幅幅多彩画。教师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来感悟蕴含在其中的画面美。有的课文中本来就附有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社戏》中就有关于船头看戏的插画,通过观察这幅画,将文字与画面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就能理解江南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就能理解文中所描写的“戏台缥缈的像仙山楼阁”了。教师可结合插图来讲授课文内容。利用插图,引导观察,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途径。这些插图都是国画,风格上古朴峭拔、清朗飘逸,教师略作解说,自然会锦上添花。此外,多媒体的运用更使内容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它将语言形态的艺术形象变得鲜明直观,立体感更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是一场视听盛宴。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播放的视频,既有配乐朗诵,又有精美画面。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瓣纷纷飘落的情景,让人想到了黛玉葬花的唯美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桃花源的美景中,进而引发他们热爱桃源、向往桃源的美好感情。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简笔画迅速地在黑板上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例如,孔乙己的形象、阿长的形象等,教师边讲边勾勒,这样很好地讲解了人物的形象,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内容形象地画出来。图画以直观形象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品味——感悟情感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每一篇都体现着正能量。作品中洋溢着对祖国、人民、大自然、同志亲友的深挚情义。要么是济世匡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染了学生,要么是作家对人生的深层思考触动了学生,要么是作家的崇高理想和旷达胸怀启迪了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触发学生的情感,要满怀深情地激发学生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对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生发热爱、向往与追求。教师要把文章中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曾这样引导学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出的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不计其数,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颂扬母亲的诗歌《游子吟》,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母爱历来被公认为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深的一次母爱。这样的引导无疑如投石击水,学生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了,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四、想象——感悟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想象的触角伸得越长,由文字唤起的意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也越深刻。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必要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助各种多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氛围,以调动学生感官去领略意境之美。《记承天寺夜游》只有短短一百来字,文中的“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只用了十几个字,却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月光撒满庭院,那一片清辉如同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境界……此处写景没有用到一个“月”字,从侧面看却满眼都是月色。同时让学生通过想象描写意境,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承天寺的夜景,并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悠闲欣喜而又无奈悲凉的复杂心境。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如观其形、如闻其声,以拨动学生欣赏美的心弦。作者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景物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和谐统一。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教学离不开意境,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领悟、感受这种意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作家创造的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无处不在,美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要让美育理念进入语文课堂。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像一位熟练的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采撷美的智慧花朵,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变得兴趣盎然,轻松愉悦。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