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设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8-11-16 12:38许玉芳洪楷丽黄美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听说读写价值语文教学

许玉芳 洪楷丽 黄美霞

[摘 要]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材料,语文教材设计对语文教学具有一定启示作用。基于现代课程论下的动态教材观、整体教材观和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确定语文教材选文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教材选文用于学生对话与建构的教学价值,立体融合三维目标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选文;价值;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04-02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就是教学材料,教材成为教学的唯一凭借。课程论视野下的整体教材观与动态教材观为编写教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教师从教材编写角度研究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整体教材观与动态教材观要求教师关注教材选文的教学价值

(一)教材观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载体,要判断语文教材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要求,课程论视野下的整体教材观要求把教材放到“课程—教材—教学”的整体关系中去审视。要求教师不能仅在教学阶段去理解教材,看教材是否适用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帮助;更要在课程阶段审视教材,看教材编写是否很好地贯彻了课程理念,教材的内容编排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规律性的结合,是否能达到预期课程目标;也要对教材本身进行审视,看教材本身是否科学合理、自成体系,其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导学系统、练习系统、活动系统的结合是否有机联系以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态教材观则认为教材如果不进入教学,则只是以物化的静态文本方式存在,只有在教师的教学使用中,教材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才被呈现与激活。教材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基于文本的师生对话与其建构过程中。

(二)教学价值

1.确定选文的教学价值

整体教材观反映到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明确每一篇被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在语文课程中的位置,它们需要起到什么样的教学作用,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学到什么知识和受到什么样的人文熏陶。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元组合编排方式,这种方式将具有相关主题的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并且每一单元学习一种相关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文分析的时候,不仅要对文本自身的价值进行研读,更要分析课文处在什么样的课程位置与单元位置,教材编写者把这篇课文放在这样一个位置,其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是什么,即进行教学价值分析。一篇文本选入教材成为课文,其教学价值便会相对固定,而教学价值不同于文本价值,因为文本价值非常多元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文本价值都适用于教学,因此需要教师在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中对课文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与确定。

2.充分发挥教材选文的教学价值

基于文本的师生对话与教材使用价值的建构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课文的教学价值不是教师机械般硬塞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建构起来的。例如一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希望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言语表达中所蕴含的情感,但情感的体会并不能只是教师口头传授,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表达中细细品味,跟文本发生对话,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情感,建构自己的情感认知结构。同时教师通过文本,也跟学生发生对话,积极引导学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脱离教材空谈教学。教材结构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适应,所以设计教材要以学生的能力形成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对话与建构教材使用价值时应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基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安排好知识的渐进逻辑结构,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学习。

二、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理念的物质载体,无疑也体现了这些特点,而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一)三维目标立体融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为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呈现的语文教材也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要发挥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人文情感熏陶作用,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习得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是以孤立割裂的状态作用于学生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以三维目标整体融合的状态作用于学生。以散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从散文的语言表达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思考了,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引导过程与方式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更要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阅读学习的方法,获得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受到文本中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以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为基础。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语言文字感受的人文素养。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化的训练层面,要充分发挥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

1.规范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师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培養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教师自身的语言运用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作大量的语言引导,学生听课时,听的是教师的教学流程引导,听的是教师的内容提问,但学生听的又不仅仅是教师的语言内容与形式,更深一层听的是教师通过语言内容与形式传达出来的语言组织方式与逻辑思维。学生在教学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教师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容易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语言运用能力,受到语言所传达出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需要注意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规范语言表达,在语言中渗透人文情怀。良好的语言魅力也是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具有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深切的人文情怀的教师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2.注重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教学倡导对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有思考讨论价值的内容,设置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但其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运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有这样,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人文情感的渗透才更彻底。例如莫怀戚《散步》一课中,课文中有“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的描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是“我”和母亲走在一起,“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一起?学生经过思考可能会得出“我”和母亲走在一起是为了照顾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一起是为了照顾年幼的儿子,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教师逐步深入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会发现这是一个并列对称的句式。经过教师的整合引导,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此处的并列对称句式表现出浓浓的亲情,从而体会到语言表达蕴含的深刻韵味。教师通过教学中的对话,逐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语言运用与感受人文情感,一点一滴地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但切忌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对话是没有意义的,对话应能触发学生思考并具有指向性。学生在自我表达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3.让学生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有感而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做出了要求,这也表明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习得语言的运用,体验文本语言承载的人文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等。

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价值取向。学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才能发展成为学生长期自发的活动。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爱阅读的良好形象,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再者,教师先推荐一些新奇有趣的阅读书目引起学生的兴趣,等到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好处,他们自然会主动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教师在教材选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知道几个别人不知道的故事,止步于体会作者的情感吗?笔者觉得阅读更多的是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阅读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思维的塑造、对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在思考的基础上体现的,有思考才会有所得。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这层基础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是什么,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发了自己怎样的思考。有时候阅读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在悠长的岁月中慢慢显现,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格意志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写作首先要重视积累,没有积累,没有深刻的体验,就只能生搬硬套别人的观点,写出的文章自然没有灵魂。这就需要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在写作时才能有自己的东西,这就显现出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学生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有感而写,这里的积累不仅仅指的是文本阅读的积累,也指的是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获得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子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有温度的,才是有真情实感的。

积累只是写作的前期工作,写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如何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小随笔,内容、形式、篇幅、写作时间不限,让学生在宽松的写作环境中自由发挥,感受到我写我情的愉快,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是兼顧内容与形式的。写作不仅需要积累,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教师每一次教授写作手法时可挑一个具体的点,例如如何把事情写生动、如何突出中心等,力求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所得,慢慢发展其写作能力,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听说读写价值语文教学
一粒米的价值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给”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