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哲学联合会主席莫兰对话录 (上)

2018-11-17 22:12刘悦笛
当代贵州 2018年36期
关键词:莫兰儒家成人

从1900年巴黎会议至今,世界哲学大会已历经了118年,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来自世界12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哲学家代表和哲学爱好者受邀参会。现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现象学家德莫特·莫兰,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期间,作者与之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哲学对话。

刘悦笛:从本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谈起——“学以成人”。从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演变来看,这次的主题看似颇具东方性,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个主题呢?该主题被杜维明先生提出后据说有所争议,西方学人大都担心哲学由此就被狭窄理解为教育哲学。其实不然!《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这并不是狭义的学与习,而是广义的“成人之教”,这是中国儒家文明力主人文化成的强项。对于哲学而言,人如何通过哲学得以成人?这正是延续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起码在中国哲学意义上,思与行乃是合一的,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同时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学以成人”是否意味着,通过哲学达到人类未来的“大教育”呢?

莫兰:“学以成人”这个口号既有普通的和日常的意义,也有特别是在儒家传统中更高的意义。据我所知,在普通意义上,在日常中文口语中,它可以指“像成年人那样做”。口语中,它也可以意味着“尊敬位高者”。因此,“学以成人”至少要涉及对尊敬、服从、良好举止以及良善道德行为的教育。对于哲学家而言,那意味着尊重我们思和行所依赖的传统根源。然而,在儒家意义上,“学以成人”也包含着反思成人(being human)本质的召唤。它可以被视为一条律令,要求我们学习培育和提升我们的人性。“学以成人”可以指为了自我这个目标来学习。

总之,“学以成人”有着深刻且丰富的含义。的确,我们是人而且是不完美的人,所以我们穷尽一生去学习如何成为我们自身。

刘悦笛:当今世界哲学正处于多元文化的变局当中,从最初的比较哲学、跨文化哲学到如今的文化间性哲学,比较的前提是分殊,我与你是不同的;跨文化则为了互动,我与你是要“和合”的;而文化间转向的任务则是整合,我与你是“和而不同”的。您如何看待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多元性对哲学的影响,这是由哲学变动所带来的文化分殊,还是因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哲学之变?

莫兰: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学术议程安排,证明了哲学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现在都生活在全球文化中,而哲学被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规划充分考虑到体现全球包容性和多样性的需要,中国组委会在保证并满足这种多样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这届哲学大会上,没有谁会被排斥,没有哪个传统或思想方式会被丢弃。

刘悦笛:既然每种传统与思想方式都得到平等尊重,那么,在其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的哲学家应该在世界文明交流或对话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从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来说,中国哲学研究者参与度是极高的,他们既注重传统并吸纳外来,同时又在返本开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的工作,由此中国哲学在未来将会扮演什么样的世界角色?

莫兰:中国哲学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且连续的哲学传统——在亚里士多德出现的一个世纪,孔子就已经开始讲学了。中国哲学是非常深刻,也非常多样的——我们有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王阳明--我们有墨家、佛教、道教以及儒家和新儒家。近代以来,中国也欢迎美国实用主义(杜威)和马克思主义。但中国始终是吸收和采纳外来思潮并使之本土化。这一定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力量,当然也是汉语(中文或中国语言)的力量。这次大会之后,再也不可能忽视中国哲学了。东西方将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对话。

猜你喜欢
莫兰儒家成人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养大成人
成人不自在
《反思欧洲》的书评
总有斜阳照晚树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