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纤通信》课程中开展微课堂的教学思考

2018-11-17 06:06赵静杨初平徐初东
学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微课堂光纤通信碎片化

赵静 杨初平 徐初东

摘 要:微课堂作为当代社会网络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已逐步影响了课堂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模式。微课堂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所以作为电子工程学院教师,我们应结合《光纤通信》课程专业特点,注重微课堂设计关键,对其进行构建,期望通过对《光纤通信》课程的微课堂设计与思考,能与高校同仁共同探讨微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思路和构建方法。

关键词:微课堂;碎片化;光纤通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3-00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002

当今社会,网络化、信息化急速发展,这一趋势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课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动产物。微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和模式,其依托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而开展的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创新性。随着国内外对微课堂关注的提升,微课堂已成为现代网络信息化课程的代表[1-3]。

一、微课堂的特点

微课堂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课程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在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部分学校的教师将课程录像制作成碎片形式,便于課程使用。这种时间较短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现在所说的微课堂,通常既指记录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在线课堂录像视频,又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有针对性的包括文本、图片、声频、视频等的时长为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资源[4-5]。本文中的微课堂指的是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内容为主要内容的1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内容。微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以教师教学课例片断为主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堂设计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聚集性,重点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注意突出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重点,使课堂内容更加精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同时考虑教案设计、教学素材、课件设计、学生和学科专家信息反馈。只有这样,微课堂才可成为结构紧凑、主题突出的有效模式。

微课堂形式要注重灵活性和多元化,包括图片、声音、画面、影像等形式;可以是通过讲解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探讨和讨论。总之,微课堂相比于传统课堂,具有突出的特征,如:主题性、高效性、聚合性、碎片式等等。

二、《光纤通信》课程特点

光纤通信是普通高校通信、光电工程等专业高年级专业课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综合性强,课程的开展需建立在基础光学、应用光学等基础课程之上。同时,课程还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课程所涉及的领域,是目前生产生活中人们都在使用的,触手可及的。

鉴于以上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理论特点,同时要兼顾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实践。如果把握不好,课程容易走入两个误区:或者理论过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应用性描述过多,理论讲解不足,使课程深度欠缺。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将微课堂理念引入《光纤通信》课程教学,通过碎片化教学方法,将90分钟一次的课程的内容分解为4~6个微课堂段,有机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应用环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光纤通信》微课堂的构建

对于《光纤通信》课程来讲,在传统形式的课堂中实践微课堂理念,除了准备视频、动画、图片,搜集相关资料等基础工作,我们通过实践,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对理论知识的抽提细分,和各主题之间的链接设计。只有做好这两步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出微课堂的优势,即主题性、高效性、短时性和高精炼。

(一)理论知识抽提细分

将原90分钟课程内容进行凝练,分解为4-6个主题知识。内容安排设计方法,坚持主题之间“低耦合、高内聚”的原则。微课都围绕一个独立的主题,尽量减少各主题之间的关联。关联性较强的内容,通过第二步链接环节完成知识过渡。

(二)主题之间的链接

主题链接的设计目的,一是为了控制课堂节奏,作为主题之间的桥梁,使两个微课堂自然过渡;二是为了每个微课堂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好的主题链接,是目前大课堂转换为微课堂的重要步骤。我们设计主题链接,从功能实现的角度,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为下一个主题知识做内容铺垫。这种类型主要针对难度较高的主题知识。此类主题知识通常需要由基础课程知识引出。因此,可将基础知识作为链接环节,引出主题模块。这种链接可采用小视频讲解、设计提问等形式实现。第二种,为上一个主题知识做应用拓展。这种类型主要针对具有操作性、结论性的主题知识。在理论讲授完成后,通过链接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链接可采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实现。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微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改善传统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有节奏感地开展课题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学生处于一个信息快餐的时代,能更加注重知识的碎片化积累。微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革新。我们若将其录制成视频,更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之上继续到课堂之外,让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被动式的接收到主动式的参与,从而形成了课内、课外立体式学习环境,进而实现时时可学习,处处有课堂。展望未来,微课堂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董瑶,韩治.高职教育中“微课”设计的原则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86.

[2] 王丽云.微课堂视域下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44.

[3] 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4):95.

[4] 杨俊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再应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37.

[5] 韩树人.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浅析微课在个性化课堂定制中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8):98.

猜你喜欢
微课堂光纤通信碎片化
浅析基于SDH的多业务平台(MSTP)技术及应用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课堂”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
优化高中化学 “微课堂” 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