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数学创新课堂的实现途径

2018-11-17 06:06张艳肖
学周刊 2018年33期

张艳肖

摘 要: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创新受到高度关注。实现课堂创新,可以从课堂引导入手,如让学生玩中学、精彩预设等;同时重视兴趣的培养,打造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新做好铺垫;善于创造情境氛围,给学生创新的自由天地。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实现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课堂;实践;方法综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3-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02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是教师的重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掌握新知识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创新。所以教师要从不同侧面,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堂创新教学的起步——引领

(一)引导学生玩中学

小学生天性爱玩,学生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小游戏,寓教于乐。如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教师出示第一组数46、18、31、76,第二组数65、52、37、7,第一组中的数与第二组中的哪个数相加得83。让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预设中铺垫精彩

预设和生成是一个统一体,一节好课,需要提前预设,也可以说是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预设,但是这种预设没有生命力。课堂教学中会有一些突发事件,教师也不能预设到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正是这些无法预设的偶发事件,才能激发师生间思维的火花,才能体现生成课堂的魅力,正是这些偶发事件,才让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让我们的课堂绽放绚烂的光芒,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小的细节,注重学生的个性、创造,让课堂生成更有灵性,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创新意识。

二、创新动力的获取源泉——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小游戏、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等,让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再由教师引导其积极思考、交流、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如学习了“数学广角——搭配(一)后,教师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小丽从三本故事书中选2本,送给小红、小清各1本,共有几种送法;有1角、5角、1元硬幣各一枚,用这三枚硬币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4、6、9,任选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题进行解答,也可以选取别的类型的题进行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在观察、分析与逻辑推理中掌握一些排列与组合的技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创新。

三、课堂实现创新的基础——开放

课堂教学的气氛直接影响到师生间的交流,小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可以各抒己见。要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从教学细节入手,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对于同一问题要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并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理解力与想象力,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了“时、分、秒”这一内容后,学生认识到1秒的时间很短,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看看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让学生留意自己在校时间有多长;上午10:00学生在做什么;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等。又如有这样的一题:小明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有几种恰好付给30元的方式?因为与小学生的生活有关,其积极性很高。经过独立思考、交流,学生列出自己的付钱方案。教师把学生列出的不同方案,在黑板上进行出示,引导学生找出最佳的付费方案。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进行思维碰撞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创新,得出最佳结论。

四、实现创新课堂的关键——氛围

设计有趣的习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对待问题就比较灵活,看问题比较深刻,并会有新的创意。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八有一题:星期天上午,小君要去寄信、买书、买食品,然后再回家。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然后互相交流,经过激烈的讨论,在众多的路线中选出最近的路线。小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思维比较活跃,在交流中才能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表达的能力,还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创新,让小学生有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引导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中动脑,在实践、体验中创新。教师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索并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教学“长度单位”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你是如何思考的?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积极回答。有的学生用手比划着说:1厘米这么短,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有的学生说: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有的学生说: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师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时进行点拨,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组织语言进行诠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掌握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罗家凤.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

[2] 马春祥.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8(20).

[3] 罗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意识培养的策略探索[J].华夏教师,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