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与文明
——通辽境内秦汉长城考

2018-11-18 11:44包海平闫洪森
黑龙江史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营子烽火台秦汉

包海平 闫洪森

(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地区秦汉长城遗迹分布在奈曼、库伦旗两旗。因年久剥蚀,现今只剩土垅。库伦旗、奈曼旗的秦汉长城总长度达到91.6公里。全段有边堡3座、烽火台4座。库伦、奈曼旗两段秦汉长城墙体多为堆土筑就,不见夯筑。库伦、奈曼旗长城秦代始筑,西汉沿用,东汉废弃。

二十世纪70年代,李殿福先生考察了奈曼、库伦秦汉长城并与1973—1974年对秦汉长城以南的奈曼旗沙巴营子(善宝营子)战国古城进行了挖掘工作。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库伦旗和奈曼旗文管所及通辽市博物馆曾徒步走过这段长城遗迹。由于时间和其他客观原因,有许多长城地段,也是匆忙观察,未能详细记录。2009年9月中旬到2010年6月,内蒙古通辽市长城调查队对奈曼、库伦旗境内长城开展了科学、系统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对象包括界壕本体、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等。

秦汉长城在通辽市境内蜿蜒于燕山余脉与科尔沁沙地边缘,多属山地、丘陵地貌,山间沟谷纵横。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现存秦汉长城的最东端发现于奈曼旗新镇朝阳沟村东北0.48千米,墙体自东向偏西北延伸,部分乡村道路修筑于墙体北侧,到朝阳沟村西北1千米遇沟壑,沿沟壑偏东南形成弧形,转向西南到双合兴村东。又经双合兴村道路南侧,偏西南通过双合兴村,多年的乡村建设使村内大部分墙体不见踪影,偶见几处残断墙体在村民院落内。墙体于村西南的路边出现,经农田、树林一直向西南延伸到锡林浩特至阜新的铁路,因为铁路隔断消失50米后墙体再现,继续向西南在农田和树林中延伸,到大榆树林村东南消失。

在大榆树村内没有发现长城墙体,共消失564米。大榆树村西农田内墙体再现,并转呈东—西走向,呈低矮的土垄状,部分墙体时隐时现,有多处被乡村道路截断。长城墙体在大榆树村西北2.9千米附近再次消失,消失1300米。直到新安屯村南墙体再现,在新安屯村南公路南侧,因为路基占用墙体,从残破的墙体上能看出墙体的剖面,至新安屯村西南0.62千米处墙体消失269米。到新安屯村西南0.874千米墙体再现,乡村道路沿墙体北侧穿行,墙体上有农田,这段墙体中有新安屯烽燧,烽燧南为蛤蟆山。

至毛仁沟梁村东南1千米,墙体转呈东北—西南走向,呈低矮的土垄状,部分墙体时隐时现,并有多处被冲沟、道路与农田截断。长城墙体在毛仁沟梁村西南1.5千米消失,消失1300米。墙体至蟒石沟村西北2千米再现,并转呈东北—西南走向,呈低矮的土垄状,多位于乡村道路北侧,部分乡村道路修建在墙体上,并有多处被道路与农田截断。长城墙体在蟒石沟村西南1.7千米消失,从敖包后村北侧直到 牛河已找不到墙体。

牤牛河附近未发现墙体,以 牛河为河险南北向延伸17000米。 牛河岸附近的莫家湾子村、北冷仓村附近均未发现墙体。至瓦房村东南1.6千米墙体再现,墙体起点南侧有沟,沟里有树,东南0.4千米有一座养鸡厂,西侧部分墙体破坏比较严重。到瓦房村南1.5千米,长城墙体被 牛河支流截断,以 牛河支流为河险,长2200米。

在沙日浩来镇苇塘沟村东南1千米,墙体穿行于耕地和林地之中,呈东南—西北走向,个别地段见有稍高于地表的土垄。苇塘沟村西北2.3千米处墙体上建有苇塘沟烽燧,苇塘沟烽燧西南0.864千米处墙体南侧有苇塘沟障城,苇塘沟障城东北1.1千米为大沁他拉至阜新的柏油路,因为修路墙体消失242米。苇塘沟这一区域内的长城墙体多出现于耕地与树林之中,墙体保存较好,能明显看出与周围的区别,只有部分地段为略高于地表的土垄。到湾子村东北0.565千米,墙体呈东南—西北走向,黄土堆筑而成。墙体在农田中穿行,多处墙体上修筑有乡村道路。

以西岗岗村北乡村道路北侧为起点,长城划分为3个调查阶段。其中两段保存有墙体,土筑而成,长1523米;另一段地表遗迹消失,长747米。奈曼旗秦汉长城的止点在西岗岗村西北2.3千米,连接敖汉旗荷也村东1.1千米的荷也长城。

奈曼旗秦汉长城主要分布在奈曼旗南部,奈曼长城共有土墙20段,河险2段,消失长城8段。墙体总长63543米,其中土墙保存较好277米,保存一般5480米,保存较差15074米,保存差17520米,消失6035米;河险19200米,奈曼燕长城共有2座烽火台、1座边堡。

双合兴烽火台,烽火台在长城墙体南侧,烽火台已坍塌成了一个土丘,保存较差,土筑。烽火台平面呈圆形,经过多年风蚀雨冲的破坏,烽火台各面有较大坍塌,烽火台为黄土堆筑。新安屯烽火台,烽火台位于新安屯长城墙体南侧,南距蛤蟆山80米,该地风力强劲,风蚀与河流对其破坏比较严重,烽火台已坍塌成了一个土丘,该烽火台紧靠长城墙体南侧;苇塘沟边堡又称苇塘沟障城,位于沙日浩来镇苇塘沟村西3千米,保存较差,地表痕迹墙体比较模糊。边堡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 15米,周长为 70米,面积 300平方米。残高0.5-2米。堡北墙为长城墙体,门址不清,堡周围为人工种植的小树林。

库伦旗秦汉长城墙体的最南端发现于库伦旗白音花镇乃曼格尔村东北1.4千米,紧邻厚很河北岸。为土筑墙体,顺着乃曼格尔村东北方向从南向北穿行于耕地之中,经东通什村东、色楞稿村西、敖和板村东、马营子村东,此后经过一段铁牛河和库伦河的天然河道作为河险,墙体时断时续至库伦镇东皂户沁嘎查东,为可见土筑长城墙体的最后一段。此后墙体完全消失。在调查中,通过走访长城沿线的村民得知,此段长城原一直延伸至养畜牧河南岸,墙体分布线路与省道305大体一致。后来,由于村镇建设、道路修筑、常年耕作和沙地的特殊环境等原因,导致墙体消失无存。

库伦旗秦汉长城主要分布在库伦旗南部,库伦长城共有土墙15段,河险2段,消失长城7段。墙体总长28058米,其中土墙保存一般3636米,保存较差16612米,差的2398米,消失 3645米;河险1767米,另外还有2座烽火台、2座边堡。库伦段秦汉长城墙体构筑方式多为堆土筑就,最高处5米左右。库伦旗长城共有2座烽火台、2座边堡。

马营子1号烽火台,在库伦河南岸,该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差。经过多年雨水冲刷的,各面均有较大坍塌,台体四周形成不同程度的斜坡,整个烽火台现已成圆锥形,南侧依靠在长城墙体上。台墩损毁较严重,已看不出原来的形状,有台基,上面长满杂草;马营子2号烽火台,墙体南侧为库伦河,北侧为东皂户沁村。该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好。台墩损毁较严重,已看不出原来的形状,结构和形制均遭到了破坏;马营子边堡又叫马营子障城,该城堡保存状况较差,堡址结构、型制清晰。其中东、西墙保存较差,南、北墙体保存差,墙体坍塌严重,土墙呈高低不平的土垄状,中间有豁口,墙体上长满杂草,墙体中间为白沙空地,墙体东西南北侧均有树木。北距马营子烽火台约0.63公里;乃曼格尔边堡又叫乃曼格尔障城,位于乃曼格尔村东北,北临五头山,白音花镇乃曼格尔村东北2公里。该堡在一座孤山南坡上。保存较差,濒临消失,痕迹比较模糊,轮廓隐约可见。堡墙都已坍塌,墙的痕迹均比较模糊。堡东墙为长城墙体,门址不清。

综上所述,通辽市境内的秦汉长城只有奈曼、库伦两段:由赤峰市敖汉旗的河也村东进入奈曼旗西岗岗村北、弯子村北、苇塘沟村、瓦房村西、再以河为险过 牛河蟒石沟村西、毛仁沟梁村南、蛤蟆山北、西南屯、大榆树村中间、双合兴村中间、朝阳沟村北。过养蓄牧河河边进入库伦镇东皂户沁村东侧元宝山西侧、库伦镇东皂户沁村东侧、马营子村东、东牌楼村西、色冷稿村东、东通什村东、曼格尔村东进入辽宁阜新八家子。

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境内的秦汉长城遗迹,属于秦汉长城的中间地段,西起自额济纳河流域,向东横贯荒漠、阴山山脉、燕山山脉,至于库伦旗厚很河流域,东西横跨约2800公里。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戎狄,夺取河南地,将与匈奴对峙的防线推进到阴山一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又《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又《史记·匈奴列传》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汉书·匈奴列传》记元朔二年(前127年)“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汉武帝时不仅修缮了秦长城,沿线的重要交通要冲增筑了城障亭塞,加筑了列燧,形成一条新的边防线;将上谷郡斗辟造阳地方放弃后,另在其南面兴筑列燧与右北平郡北部的长城相连接。这就是现今西起自狼山,东至于燕山山脉东面的厚很河流域,即自乌拉特中旗至库伦旗之间的汉长城遗迹。

内蒙古境内,秦始皇长城最西部分发现于乌海市黄河东岸桌子山上,南北延伸约30余公里。乌海市长城与秦昭王长城之间的连接,很可能是秦昭王长城由宁夏北上,溯黄河东岸而进入乌海市境内的,这一段遗迹目前尚不清楚。从乌海市溯黄河北上,直至北河(今乌加河)南岸,主要利用了黄河天险,不再筑墙体,临河修建了四十四座县城加强防御,即所谓的河上塞。在北河南流转为东流的拐折处开始利用赵北长城,在卓资县西部又另筑墙体,自灰腾梁西南部向南则利用东西横亘的大山险阻防守。再东行经河北怀安、尚义、张北、崇礼、沽源、丰宁、围场,进入赤峰市松山区境内。从松山区向东,经敖汉、奈曼、库伦,进入辽宁阜新市,然后过彰武、法库东抵开原,开原以东以障塞形式一直伸延到今朝鲜半岛大同江入海口北岸的龙岗 (古碣石)(1)。墙体或土夯,或石筑,沿线分布有大量障址、烽燧址等。

善宝营子古城址位于奈曼旗青龙山镇三一(善宝营子)村东南面500米处,北距长城址有六十余里。李殿福《西汉辽西郡水道、郡县治所初探兼论奈曼沙巴营子古城为西汉文成县》,考证《汉书·地理志》辽西郡注下的渝水为今牦牛河,西汉辽西郡所领十四县中的新安平县、文成县分别为今奈曼旗境内的西土城子古城和沙巴营子古城(2)。王绵厚《考古学所见两汉之际辽西郡县的废迁和边塞的内徙》,则认为沙巴营子古城为新安平县,西土城子古城为另一西汉县治(3)。

奈曼旗和库伦旗地段的秦始皇长城遗迹,自西岗岗村东行,经高和村北至伊马钦村 牛河西岸台地中断。再在其北约10公里的 石沟村南山岗出现,自 牛河东岸丘陵地带向东伸延,经薄等沟伸入库伦旗境内。库伦旗境内自西下沟村东行经水泉乡、白音花苏木,至先进乡折向东南伸入辽宁阜新市八家子村境内。秦长城在赤峰市英金河北面山地多为石块垒砌,残高近2米,底宽3-4米,顶宽2米;穿过老哈河后多蜿蜒在丘陵山区或河谷平川上,多因地制宜用土夯筑,一般保存不好,墙体高出地表0.5~1.5米,底宽5~6米,有的仅可隐约辨识出一条土垅。长城沿线分布的城障遗址较多,奈曼旗有土城子城址、沙巴(善宝)营子城址等;沿线还见有一些烽燧址。在长城沿线的南侧一带,曾发现过不少秦代遗物,在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出土印有秦诏书的陶量等典型秦代文物。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长城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平壤大同江北岸。可见库伦、奈曼旗秦始皇长城袭燕之旧加修缮使用,西汉亦当沿用,至东汉时期长城废止不用。

与战国长城相比,秦汉长城的最显著变化是建立起了墙体与烽燧、城障、道路、后方补给系统等相结合的较为完备的防御系统。烽燧一般由石块垒成,个别四周有围墙,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的距离不等,有的很近,有的远隔数峰。障城位于长城以南,以夯筑土墙围就,是长城守军的驻扎营所。总的来看,秦汉长城防御体系以长城为中心,由长城外成片的森林、深浅不一的壕沟、一排排的木栅、侯望亭障、列城、烽燧及长城内的亭障、烽燧及道路、屯垦区等组成,集农、军于一体,具有传递军事情报、抗击、固守、屯垦等多项功能(4)。

中国北方长城是重要的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线以南是以农耕业为主的农业区,线以北是草原区。这样,奈曼、库伦旗秦汉长城本来是一条人为的防御工事,客观上却成为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反映了当时农业文化景观和牧业文化景观的分异,并成为恢复这一地区农牧分界的重要考古证据。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既宜牧又可扩耕,是农、牧都可争、都想争的地区。这是长城地带成为半农半牧地带的自然基础。更为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民族力量的变化,农牧界线相应变化,在你进我退、或我进你退的长期对峙、拉锯过程中,使这里成为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杂居的融合带。

注释:

(1)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 1期(总第 24期)。

(2)李殿福:《西汉辽西郡水道、郡县治所初探——兼论奈曼沙巴营子古城为西汉文成县》,《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

(3)王绵厚:《考古学所见两汉之际辽西郡县的废迁和边塞的内徙》,《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4)张荣芳、王川:《西汉长城的修缮及其意义》,《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欢
营子烽火台秦汉
内蒙古下田家营子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研究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鼓手刘
鼓手刘
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
资产经营模式:兴办实体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秦汉秘祝源流考论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