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的防治效果

2018-11-19 02:33王建中王元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新液渗液换药

王建中 王元阳

老年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人群, 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皮肤缺血性溃疡或营养不良性溃疡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好发于足部, 病程长, 反复溃破不易愈合, 严重者甚至发生坏疽, 需要截肢。本病的治疗较为困难, 临床多采用严格控制血糖配合清创、换药治疗, 但对于溃疡面较大者愈合缓慢, 效果有限。康复新液具有促进肉芽组织生成, 消除炎症,加快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红外线可深入皮肤组织, 提高皮下深层温度, 加快皮下微循环, 改善新陈代谢[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的防治,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外科治疗的96例老年糖尿病皮肤溃疡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符合糖尿病所致皮肤溃疡诊断标准,创面 8.12~65.73 cm2, 平均创面 (34.65±17.22)cm2, 深度 0.1~2.1 cm, 平均深度(1.1±0.9)cm;其中, 院前压疮(髋关节、骶尾部溃疡)38例, 足部溃疡49例, 全身大面积水泡并发溃疡9例;创面无渗液或少量渗液28例、中等量渗液54例、大量渗液1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62~87岁, 平均年龄(72.4±8.1)岁;病程1~6个月。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63~89岁, 平均年龄(73.3±8.7)岁, 病程1~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控制血糖加清创换药方法治疗,合理饮食, 使用降糖药物严格控制血糖, 应用抗生素控制皮肤感染, 并使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对创面彻底清创, 去除坏死组织, 行双氧水、聚维酮碘冲洗和消毒, 创面较深者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再用甲硝唑溶液清洗, 之后使用雷佛诺尔、藻酸盐敷料、表皮生长因子、聚维酮碘纱布敷于创面, 换药1次/d, 连续使用2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新液和红外线照射, 红外线照射20~30 min,1次/d, 然后用康复新液冲洗、湿敷或填塞于创面, 每日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开始换药1~2次/d, 之后视创面恢复情况可隔日换药1次, 愈合良好再延长至2~3 d换药1次, 直至创面完全愈合[2]。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创面完全愈合, 新皮生成, 创面无渗出;显效:创面大部分愈合, 有新生肉芽组织生成, 创面无渗出;有效:创面小部分愈合, 有少量肉芽组织, 创面仍有少量渗液;无效:创面无愈合迹象, 渗液增多, 创面扩大[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观察组 48 12.4±2.9a 18.3±3.8a 14.6±3.4a对照组 48 19.6±3.7 27.9±4.5 25.3±3.9 t 10.611 11.293 14.328 P<0.05 <0.05 <0.05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特点不同于普通人, 其年龄大,身体机体逐渐衰退, 皮肤组织的血运较差, 容易发生局部压疮形成溃疡, 同时,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使得血管弹性减弱,血液粘稠度升高, 容易引发皮肤微血管与周围神经病变, 导致皮肤营养供给障碍, 出现皮肤溃疡[4]。一旦发生皮肤溃疡,创面渗出液中含糖量增加, 容易造成细菌繁殖, 创面感染几率高, 愈合难度大, 因此, 如何有效防治老年糖尿病皮肤溃疡是临床研究的一大课题。

临床治疗本病的常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3点。①严格控制血糖。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方法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的生成, 使组织和器官功能得到保护。②控制感染。应积极对创面进行清创处理, 去除坏死组织, 对于一些坚韧附着于创面上的坏死组织可分割成条格状, 彻底消毒, 涂抹外用湿润烧伤膏, 使其深入组织深处发挥疗效, 待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松解分离后将其去除。保持创面的引流通畅, 每日换药, 若分泌物较多可增加换药次数, 避免创面浸渍。可根据创面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性抗生素进行治疗, 必要时可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情况预先使用兼顾到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广谱抗生素, 不必盲目等待细菌检验结果, 避免贻误治疗时机[5]。③促进创面愈合。应用湿性伤口愈合理论, 本研究使用康复新液湿敷于创面, 给溃疡皮肤的愈合创造湿性环境, 而配合红外线照射能加速创面渗液的吸收, 同时避免了经常更换敷料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生成, 加速愈合[6-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新液联合红外线的防治效果确切, 能有效加快创面的修复和愈合, 减少换药次数, 提升疗效,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新液渗液换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鼻内镜术后应用康复新液行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研究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患儿慢性牙龈炎的临床效果
舒适护理对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换药过程中的影响评价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