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8-11-19 02:33吴丽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1期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功能高血压

吴丽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组以头晕、头痛、失语偏瘫及意识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脑部循环障碍性疾病, 属于神经科常见症[1]。该病骤急, 致残致死率高。近年随着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推广应用, 已经在临床取得一定效果, 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需要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给予积极护理, 为此在本次分析中,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护理路径干预, 旨在探讨该模式的护理效果, 为临床打开新思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7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均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②均首次发病;③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情急危重;②合并重要脏器严重性疾病;③认知以及运动功能障碍;④依从性差,资料不齐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7例。研究组男28例, 女19例;年龄37~85岁, 平均年龄(60.2±8.4)岁;出血量30~151 ml, 平均出血量(41.3±36.6)ml。对照组男29例, 女18例;年龄40~81岁, 平均年龄(61.4±7.1)岁;出血量32~154 ml, 平均出血量(43.1±37.1)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专科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血常规以及肝功能检查等, 并由护士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意义及方法等, 告知术前充分做好准备, 积极配合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在术后预防并发症等。

1.2.2 研究组 患者在专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路径干预, 分为纵轴干预与横轴干预, 纵轴包括:入院指导、检查、饮食、治疗、疾病知识、心理干预等, 横轴为干预时间,由神经科科室、护理专科共同制定护理路径服务表, 最后由护理人员落实内容, 具体如下。①急性期措施:监测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并评估患者的意识及语言功能, 观察瞳孔变化等。检查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做好呼吸道管理, 防止感染;②术前干预:掌握患者一般情况, 做好术前皮肤清洁、肠道支持及用药监护等, 积极向患者介绍手术必要性及意义,耐心亲切, 提高患者信心, 促进护患关系融洽, 积极疏导患者心理, 消除顾虑, 积极面对手术治疗;③术后措施:术后密切监护, 给予患者吸氧干预, 进行管道护理等, 发现引流液变色、引流量变化等必须及时汇报医生;④康复干预:针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予以评估, 针对性给予被动式及主动训练, 循序渐进并掌握训练强度。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NIHSS量表测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分数高表示损伤程度严重。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完全消失, 头颅CT检查证实血肿已完全清除,可生活自理;有效:血肿基本得到清除, 症状缓解, 基本可自理;无效:血肿清除不彻底, 症状未缓解甚至严重程度增加,无法自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9%, 高于对照组的7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为(12.1±4.9)分, 低于对照组的(18.7±5.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对照组 47 24.7±6.2 18.7±5.4研究组 47 24.9±6.2a 12.1±4.9b t 0.156 6.205 P>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经调查分析以及相关研究证实, 高血压一旦发展至晚期, 血压较高极易诱发脑血管破裂进而导致颅内出血[3]。该病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尤以脑组织损伤较为严重, 若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且延误治疗, 更会增加致残致死率。虽然目前医疗水平有所提高, 但对患者残留脑功能的损伤不容忽视[4]。高血压脑出血会引发诸多并发症, 例如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等。在发病后, 患者易出现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还有部分患者因出现语言障碍, 因此发生严重抑郁。

目前, 手术是彻底清除血肿的主要方法, 能够缓解血肿状态进而减轻脑神经的压迫, 促进神经功能改善, 但术后易出现并发症, 例如肺炎、感染等。因此护理工作不容忽视。

近年,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模式渐趋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完整化, 护理路径模式是集检查、护理、治疗以及康复为一体的完整模式, 同时详细制定了护理服务表, 设定了计划及干预时间, 明显减少康复的延迟, 提高护理利用度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5]。护理路径模式也属于一种十分规范化的程序, 在每一项护理环境中,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均较高, 保证了护理的正确实施。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 针对性制定护理方案, 从入院至出院,给予患者科学完整的干预,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表明了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的改善, 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说明护理路径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果中还表明, 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9%, 高于对照组的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患者的疗效, 这是因为护理路径模式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完全配合治疗, 进而提高了总有效率。此外,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通过护理路径干预后, 临床护理力度明显提高, 术前术后各项检测更为严密,术中操作及干预更加规范, 进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结果也与有关文献报告相符[6-8]。

综上所述, 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护理作用显著, 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可在临床积极进行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脑出血神经功能高血压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全国高血压日》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