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相见之礼》研究

2018-11-19 09:21刘长波长沙师范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竖画横画行笔

◆刘长波(长沙师范学院)

引言:随着地下考古的兴盛,地下文物的不断被重新发掘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地下文字——简牍帛书让人们眼前一亮。时隔几千年的文字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是书本墨迹,引起了考古学家、古文学研究者、文字研究学家、书法家等的高度重视,并都想一探究竟,但由于出土简牍数量之多,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土的简牍风格各异,加上研究者研究精力有限,所以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应该先从保存完整;数量多且风格统一而又能代表某一时期的简牍帛书入手,了解其书法艺术风格特点和技法,便于做到精一家而通百家。由于笔者在大二考察之时和此简结下不解奇缘,对此简甚是痴迷,已临学两年,故先从其技法、艺术风格特点入手,浅谈一些此简美学审美价值和对后世书坛的影响,希望能给广大学书者一些微小启示,从而逐步打开简牍帛书这扇神奇的大门……让书法艺术风格更加丰富而多彩。

一、《士相见之礼》的技法特征

《士相见之礼》简全文字形较小,用笔果断肯定,书家为便于临习把字一般放大到盈寸大小。这时如果过于强调自然落笔,会导致尖锋过多,给人一种锋芒毕露的感觉,使之丧失它本来的样子。此简笔法丰富,其藏锋、露锋和收放以及“切”笔 、“翻”笔、“折”笔等技法的交替使用都真实地反映了其书写速度和节奏。横画起笔大多逆锋行笔,竖画和点画有漏锋现象。所以《士相见之礼》横画起笔以圆笔为主,逆入平出、随意淳真而不失法度,点画、竖画以方笔为主,点画多变,转折由大篆的圆转变为方折,捺画和波挑率意而又不夸张,装饰性很强,从而使线条更加丰富,作品形式更加有节奏感。提按明显,每个笔画开始按笔,边走边提笔,轻重方面,横画提笔为主。中锋用笔,细而有力,竖画和波挑重笔为主,在一个字中多为主笔。这样一来,每个字内笔画粗细对比明显,且有主笔突出,从而丰富了技法,也使字形特征明显。《士相见之礼》简用笔果断,意到笔止,不做作,率性不失自然。起笔转折处采用方笔圆笔二者结合,笔画极少有夸张之处, 每一笔收放自然,开合有度,自然又不失法度。

(一)基本笔法和点画

此简在起收、转折、轻重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一个点画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就是这些独特的用笔和点画丰富了此简的技法和风格,仔细研读定会丰富书家审美视野,提高创作水平。笔者为了读者能清晰透彻了解此简的点画特征,故在文末附上了本人总结的点画特点例字对照表。

1.起收

图1

图2

如图1所示,“之”字起笔如蜻蜓点水,横画用点画代替,撇画起笔很重与后面书写出的粗壮点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构成了一定的节奏感。“得”和“众”“使”等起笔重按,靠笔锋自然弹出,所成点画,率真不失自然,厚而有力,凸显出汉简得恢宏之势。“再”和“不”字等起笔横画逆锋细而有力,表现出此简强健的笔力。“臣”、“主”、“走”等字下方横画作为主笔,起笔干净利落,铺毫切锋起笔,行笔渐行渐提,收笔猛而迅速。“也”字起笔和“臣”字上方横画起笔都是此简起笔时常见的一种写法,空中行笔藏锋自然落笔,稍作调锋后行笔,快而有力意到笔止。

《士相见之礼》简收笔亦是形态各异。如图2所示“有”字横画逆锋起笔,行笔中有提有按有波势之姿,收笔渐细。“某”“见”字长横画收笔时提锋略向上挑,形成三角尖状,和碑刻汉隶波挑有相似之处,这是急速收笔自然形成的,我们临习时不必刻意而为之“有”“某”两字笔画粗细大致均匀但行笔时有开合起。而图2中的“父”“大”“人”“退”“久”等字捺画收笔时先重按后慢慢提笔,虽没有曹全碑那秀美之姿,但有汉简率意之态,给人以视觉冲击力,这也是此简迷人之处;“天”字收笔时铺毫行笔,提笔迅速果断,意到笔止。

2.转折

《士相见之礼》简在转折时保留有篆书遗意,多用圆转且为十分明显,也有后世楷书的暗转或顿笔动作。这大概是率意、快速书写的自然产物。为了便于把握《士相见之礼》简中极为丰富多变的转折,为了方便了解学习,下面我们将其分成两类予以介绍:一是暗转或顿笔动作。如图3中“曰”“某”“由”“者”“如”“见”“固”“为”等字的转折都有明显的顿笔或暗转的迹象,有点楷书转折的端倪,也由此可见其用笔及其技法的丰富性。二是圆转。如图4中“当”“壶”“容”“宾”“相”“四”“务”等字,皆为提笔圆转,保留有篆书圆转遗意,有的少数自然形成外圆内方,这种圆转的转折在此简中最为常见。

3.横

图3

图4

《士相见之礼》简中横画的处理既没有完全保留隶书的波磔笔意也有别于后世的楷书,汉简中的横画形态各异,种类较多。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如果我们在放大镜下观察此简,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千差万别。当一个字中有横画时,其书写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露锋直接入纸,起笔呈针尖状,如图5中的“面”“下”“所”等字;另一种是空中行笔藏锋逆锋圆笔入纸,如“请”“告”“君”“卒”等字,尤其是“卒”中段略有提笔,收笔渐重,顺势提笔,形成隶书成熟的波磔;还有一种方笔入纸,开始重后边轻,如图5中的“可”“升”等字、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形态,“非”字的两横画皆有挑锋,收笔上翘,率意自然,“奉”字的横画有一处近似的波磔,若按照隶书“燕不双飞”的法则,这是“病笔”,但此简中时常能看见,这也是此简的一大特色。

4.竖

《士相见之礼》简中竖画下笔果断,透出一种自然的美。由于此简字形扁,没有长竖画,这里为了便于分类,从其形态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垂直竖如图6中,“也”“忠”“臣”“卒”“见”“相”等;还有一种是带钩竖,如图6中“也“门”“不”“务”“奉”“得”“拜”等字竖画收笔向左上方轻挑,自然形成勾画,略有行草笔意。“见”字右部竖画行笔慢慢提笔,收笔迅速果断,竖画较短,字形显得敦厚别致。“相”字中的第一个竖画由重到轻,向左收笔,提按自如,有行草笔意。“也”字中的竖画收笔都明显出钩。这些笔画形态都是由于疾速行笔而自然形成的,也是汉简中独有的特点。图6中,“拜”“得”二字较为特殊。“拜”字左下竖画变成一个大圆弧,使整个字形向左伸展,“得”字将两短撇处理成两点,竖画向左弯曲成圆弧状,和右半部分相呼应;“门”字竖画收笔向左,行成蝎尾状的翘弯弧。此简中大多竖画都呈弯曲状,短点得大多处理成点画,基本都是起笔重收笔轻。

5.撇

图5

图6

撇画是此简中较有特点的一个笔画。从书写形态来分,可分为短撇、长撇和带钩撇三类。此简中的短撇短而精。图7中的“使”“仪”等字,按照楷书的写法来处理,起笔应该是一短撇,但在此简书中却被它处理成点画了。“务”字为了使捺画向右放开,长撇处理成短撇,使其字形偏扁;还有一类是带钩撇,这类笔画在此简中最为常见多,如“依”“非”“於”等字。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汉简用笔率意急速书写所致;二可能是由于竹简窄,且有竖向的纹路,行笔受阻笔锋骤停导致。笔者认为,后者可能是主要原因。“人”“大”等字的撇画,有的出钩轻盈,有的出钩方锐,形态各异,极为丰富。图7中,“君”“为”“左”等字撇伸出很长,像象鼻,使字有了横势,从而造成此简字形结体多为扁平。

6.捺

《士相见之礼》简中有大部分带捺画的字,捺画都是重笔,这也是捺画在此简中最为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难以想象当整个字形不到1厘米时,捺画是如何让人眼前一亮,这值得我们去仔细观察和探讨。想要准确临摹,我们应该挑选合适的毛笔,也不能肆意夸张其捺画。这里我把捺画大概分为方捺、圆捺和平捺三种。方捺虽短却有力,藏锋入纸后中锋用笔铺毫,运行后戛然而止意到笔止,所写捺画常常形成三角形状,如图8中的“大”“人”“夫”等三字;圆捺的收笔方式不像方捺那样,收笔时速度稍慢略有上提,旋锋提笔,因此使捺画末端显现出圆转的意味,如图8中的“不”“先”等字,圆捺一般比方捺更长一些,对比也略显大一点。此简中的平捺基本都没有进行特殊处理,提按过渡自然,但形态各异。“之”“久”“见”“天”字的捺画作平捺处理,收笔果断迅速如刀切。此简中“之”字和“人”字最多,其捺画特点鲜明,是此简中重笔的集中字,为此简整个章法的点睛之笔。

7.钩

图7

图8

《士相见之礼》简从严格按照隶书特点意义上来讲,此简中并没有出现完全类似楷书那样成熟的钩画,但和汉代著名碑刻隶书《曹全碑》《礼器碑》等做对比,又出现很多类似楷书的钩画,为了讲解方便,这里暂称之为“钩”。产生原因和书写速度大有关系,待进一步考证研究。如图9中“门”“将”“对”“也”等字虽数量不是很多,但在此简中也有所体现,也是此简特色之一,不得不在此简单提及。

图9

(二)结体

《士相见之礼》简在结体上由秦篆的修长转变为隶书的扁平之势,且中敛略呈斜势。和结体扁平匀整、端庄秀美的《曹全碑》相比,其横画细长略向上或向下弯曲,直中有曲,增添了横画的丰富性。竖画短而粗,收笔向左弯曲,多用长点画代替竖画,点画多变而不失其势态;结构左右并不匀称,重心左移,用重点或者重笔短竖增添字的趣味性,波挑突出,从而突出其扁平之势。波挑主笔一般向右铺毫取势,使之欹侧而又不失平正,左右舒张,尽显飘逸之姿。字形结体清晰而精整,笔笔精准到位,仔细观察,才会发现每笔都有变化,藏锋、露锋并用,中锋、侧锋兼施,取长补短,随字书其形,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超前的艺术感染力。

1.点画成形

如前所述,此简和其他汉碑隶书《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名碑相比,无论在用笔还是结体上都较自由,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汉简中的字迹皆不同。在《士相见之礼 》简中,无论是点画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或正或斜、或粗或细、或大或小都能随机而有效地改变或影响字形结构,进而凸显出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图10中,“无”“奉”二字,将竖画处理得很短,“某”“老”等字点画形态各异,随意不失笔法,“奉”竖画处理成竖点略收敛,体现其横向之势,从而改变了字的结体和取势。还有此简中经常出现的“之”字把横画和撇画当成点画处理,而且点画形态各异,在其他字体中罕见。以上这些说明,此简通过大量改变点画改变形态,从而改变汉字结体,往往能书写出新颖的字形,形成难以意料的艺术效果。

2.同中有变

图10

此简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之”和“人”,“之”字在全篇中出现27次之多,但仔细观察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虽然“之”字笔画少但出现27次没有重复的,说明了此简点画多变用笔丰富,“人”字也出现频繁,多达22次之多,尽管其只有撇画和捺画两个笔画,可见此简用笔的丰富性,在相同笔画中追求变化,不雷同、不重复,从而更好体现了此简的价值所在。

3.曲中有直

此简大部分结体趋向扁平,以横势为主,因此横画较多,为了使每个笔画有变化,每个字耐看,横画笔笔不同。不是简单以平直为主,如图11中“见”“主”“请”和“非”等字,横画较多,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每个横画都是动态的摆动,要么行笔时向上或者向下弯曲,要么起收笔方向不同。横画细长略向上或向下弯曲,直中有曲,曲中见直,不仅增添了横画的丰富性,而且此简的用笔技法、结体更加丰富,从而提升了此简的书法艺术价值。

图11

(三)章法

图12 《士相见之礼》简

《士相见之礼》简是由1厘米左右的竹片串连成册,如图12所示。细观此简有一排整齐的横条没有书写,类似麻绳缠绕的痕迹,由此可以判断此简先编后写,从而章法布局自然受当时书写材料影响, 即竹片窄条形状的限制,在文字布局上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再加上其独特的用笔和扁平的结体,对此简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我们从《士相见之礼》全简来看, 行与行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间隔差不多相等,虽无萦带连绵之势, 但却有互为照应的整体协调之感,每一条简就是一个不同的章法布局。后边把每一条竹简用麻绳串连成册,不仅字上下之间有相互协调之感,而且左右参差错落互相呼应从而使整体章法布局有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审美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没有刻意而为之的章法, 但正是这种自然的书写格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令人感叹不已。

二、《士相见之礼》的审美价值及对后世影响

东汉简牍书法艺术基本已达到了简牍书法的顶峰时期,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的礼仪简书中《士相见之礼》是前后比较完整的一册。据当时考古出土的相关文物可以判断《士相见之礼》简书于西汉末宣帝时。由此可以判断此简上的书法文字代表了西汉到东汉过渡的分书,为东汉隶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简全册书写工整,笔法方面,其书结体平直中见险绝之势,用笔顿挫富于变化,字形精丽秀美,笔画飘逸飞动而又不失其自然之美,有力地证明了隶书在西汉时已经接近成熟,这对这书法界以前认为的隶书西汉晚期说、东汉说给予了重要补正。此外简牍书法的出现对于后世临摹研习汉代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史提供了珍贵的隶书临摹范本和考古史料,使我们对汉代书法的学习和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汉碑和铭刻。这正如启功先生所言:“何必残砖搜五风,漆书天汉接元康”。

(一)书法审美价值

通过对《士相见之礼》简的研究,我们发现汉简犊书法不仅具有鲜活的生活民俗风味,还具备完美的形体。在提按、起收笔、顿挫、左右摆动、转折、顺递、藏露等复杂笔法的出现和运用,以及对线条质感、弹性、力度的强调和表现方面,透露出时那种急疾的书写状态和率真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人在强烈的动感中领略简牍书法的草势美和气韵,令人心醉神驰。它不仅进一步给我们这些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和书法艺术的想象空间,同时它的文义和体式为后世考古汉代历史和民俗文化提供了强有力文献资料。

1.文意畅达、体式完整

《士相见之礼》简独立成篇,文义畅达,体式完整,是两汉士大夫常用的诵习本子。仔细欣赏或临摹《士相见之礼》简,我们可以从中捕捉到当时书写方式和规律。仔细品读其文章内容从中可了解两汉时期士大夫文字使用状态和书写水平,我们也从中可以解读出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2.率意淳真、归于自然

《士相见之礼》是书法墨迹原件, 又是率意之作, 书写速度之快无不尽显淳真。仔细观察品味会发现其最大的艺术特征就是——自然。此简不会刻意为了字形秀美、笔法丰富而夸大,无意用力成形,发于自然, 归于自然, 一切点画都是在自然中随字形自由变化, 一切笔法都在自然中交替使用,反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士相见之礼》简在书写状态和书写方式都顺其自然,并不是为了写字而书写,其点画丰富多变,笔法活泼灵动,字形弩张伸展,章法志趣天真,鬼斧神工。全简点画、笔法、字形、章法处处透露着自然,涵盖着自然,咏诵着自然。因此,形成了汉简书法艺术的灵魂——自然之美。

(二)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1.书法史和理论

在书法史和理论上,自20世纪初在敦煌地区发现汉简以来,简牍书法对中国传统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首先,简牍书法的出现使中国书法发展脉络有了重新的定义,在简牍没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隶书产生于东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云“绝无后汉之隶”“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以前皆有篆意”。后来更有人认为 “隶书发展到西汉晚期,达到成熟阶段”“波势之隶至东汉才成熟”。《士相见之礼》等大量简牍书法的出现,从而纠正了书法史上一些错误的认知,从而还原书法发展脉络真相,为后世学习书法、研究书法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影响着当代书坛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

2.临摹学习

在临摹学习上,通过对《士相见之礼》简研究,我们仔细比对碑刻隶书和简牍墨迹,我们会发现在简牍书法墨迹中,古人运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干湿浓淡,笔锋的中、侧、逆锋自由转换,方笔和圆笔交替使用皆清晰可见。这些是在碑刻隶书中看不见的。我们学习临摹时不再局限于碑刻隶书学习,更不用过于强调“透过刀锋看笔锋”,从而开阔了书法学习者眼界,提升了对隶书书法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学习书法风格增加了一种选择方向。

3.创作方向

在创作方面,汉简犊书法更是当代书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宝藏,其丰富多变的风格样式对当代中国书法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大量简牍书法的出土问世,使当代书家的艺术视野比古人要开阔得多,审美取向多元化发展,打破传统文人书法的局限,将艺术的触角伸向所有上古书法资料并进行多方融汇和广泛吸纳,从而在书坛独树一帜。如当代书坛中刘一闻先生书风透露出简牍书法自然之美和飘逸之姿,又不失法度,彰显了两汉隶书宽宏的气势。又有书法博士郑付忠先生无论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还是在创作实践方面都从简牍书法得以启示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再纵观近几年中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中,参赛作品中简牍书风作品不计其数,以简牍书法风格入展、获奖的也有很多。“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汉简犊书法为今日书法艺术创作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驰骋空间,也逐渐被广大书法群体其所喜爱,蕴藏着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巨大潜力并逐步在书坛发挥作用。

结论

正因为汉简牍书法出土数量之多、种类之广、书法风格丰富多变,每一种都有着非凡的研究意义,所以本文通过对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对汉简书法的冰山一角——《士相见之礼》简进行技法和风格研究,以小见大,从而逐步打开汉简书法研究的艺术大门,希望不仅能使我们重新界定各类书体产生和发展实践,而且又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简牍书法风格所蕴含的美学认识,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为书法创作提供新的实践方向,进而开创书坛书法新风。简牍书法还还有广阔的领域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发现,不可否认的是,本文由于资料不足、论述缺乏严密、思维不够缜密,对《士相见之礼》简技法及其艺术风格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但笔者还是希望广大读者能从此文中探寻到打开简牍书法大门的钥匙,从而逐步打开简牍书法这一神奇宝库大门,打破我们对传统书法的固定思维模式,丰富我们的知识层次,提高我们的书法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所以说,简牍书法的研究远远没有止境,需要年轻的学者继续进一步探索研究。

附录一

?

猜你喜欢
竖画横画行笔
第十三讲 足字旁、木字旁的写法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八)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四)叠横不宜平行
行书章法浅析(五)相邻字竖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