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版“黑鹰坠落”:影片《敌对区域》赏析

2018-11-19 17:27窦超
轻兵器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机枪步枪塔利班

窦超

影片内容概要

伊莎贝尔·巴雷拉上尉是一名西班牙军队驻阿富汗的女军医,因长期在战地执行伤员救治任务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和助手阿布达中尉组成的战场抢救小组搭乘“超级美洲豹”直升机奔波于战场。抢救小组不仅抢救驻阿富汗多国部队的伤员,而且也抢救当地平民伤员。

“超级美洲豹”直升机的驾驶员路易斯·托雷斯上尉战地经验也很丰富,而且还是伊莎贝尔上尉的姐夫。直升机组内还有一名女机枪手索夫里诺,负责控制直升机上的舱门机枪,担负对地面的火力压制任务。伊莎贝尔小组最新的成员是女二等兵桑切斯,这位新参军的女护士只有一般诊所的工作经验,毫无战场救治经验。

2012年8月12日,一支由美军和西班牙軍队混编而成的车队正在阿富汗穆尔加布河北部某地行进,途中一辆车被塔利班武装埋设的地雷炸毁,车上的2名美国士兵受伤。车队指挥官即下令由康特中尉指挥一支小分队留在原地掩护伤员,以等待救护直升机来接走伤员。阿圭勒中士是这支小分队中的资深军士,其协助康特进行指挥。小分队共有25人,装备有5辆轮式装甲巡逻车,还编有1个狙击小组。

伊莎贝尔的救护小组奉命乘坐直升机前去接运伤员。到达现场后,因直升机旋翼卷起的沙尘太大,导致直升机驾驶员托雷斯上尉无法观察到地面情况。结果,直升机刚刚着陆,一侧的机轮就陷入流沙中导致直升机发生了侧翻。

在这种情况下,伤员无法运走了,整个留守的车队人员和救护小组都要等待后方基地再次派出直升机来接运才能离开。当基地的“支奴干”直升机驾驶员莱德斯马上校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建议上司改变派他接运人员撤离并炸掉损毁直升机的计划,请求使用“支奴干”双机编队将损毁的直升机和人员一起撤回来。他的理由是塔利班会将炸毁的直升机宣传为自己的战果,从而在舆论上占据优势。

上司批准了这一计划。但是,损毁的直升机质量过大,莱德斯马在经过计算后命令托雷斯将直升机上的非重要部件拆卸一部分以减轻质量。同时,车队和救护小组也不能在当天撤离了,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撤离。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在塔利班控制的敌对区域内过夜,所面临的危险也因此而大增。

就在康特布置好直升机周围的警戒后不久,车队所在的山谷旁边高地上突然出现一个牵着2只羊的当地年轻人。这个人似乎对放羊并不感兴趣,却对车队所在位置进行持续观察。占领制高点的狙击手卡兰萨下士发现此人后,立即报告给康特。康特、阿圭勒以及翻译员拉希德前去查看。阿圭勒建议为防止万一将这个人击毙,否则他可能回去给塔利班报告车队的位置。

基于未发现对方携带武器即不能主动开火的交战规则,康特下令不允许开火。翻译员拉希德用抛石头的方法将这个年轻人赶走了,因此引起阿圭勒的怀疑,怀疑拉希德可能是塔利班的奸细。康特请求上级动用卫星对牧羊人进行跟踪,很快就发现这个人骑上摩托车带着2只羊离开了。这表明此人就是塔利班的侦察人员。康特得知后赶紧下令加强警戒,以准备应付塔利班的攻击。

入夜后,指挥部发现有47名塔利班人员正在接近营地。随后,塔利班武装发动了对营地的攻击。战斗中,阿圭勒中士和一名士兵被击中受伤,拉希德冒着猛烈火力将他们救了回来。这一举动解除了阿圭勒对他的怀疑,而阿希德正是因为全家被塔利班杀害而对其恨之入骨。经过一场激战,塔利班武装被击退,但康特手下的弹药却消耗殆尽。

莱德斯马的“支奴干”直升机编队趁着夜色飞近到出事地点附近,以便于第二天黎明即开始撤离行动。但当天夜里塔利班组织了200多人,准备在天亮时发动猛烈攻击。而此时美军无法派出“阿帕奇”直升机来支援,西班牙军队的“虎”式武装直升机也因为刚刚执行完任务而处于缺油少弹的境地。指挥部只好下令由2架未来得及补充油料和弹药的“虎”式直升机先去支援车队,留下另外1架直升机加油和补充弹药后再赶往战场。

同时,指挥部也命令康特中尉如果守不住,就可以炸毁直升机乘车撤退。但康特决心守住阵地。当塔利班发动攻击后,康特及其部下很快就耗尽了弹药。危急时刻,2架“虎”式直升机赶到,各自进行了一轮对地火力打击后就都没有了弹药。但这2架直升机不断进行俯冲模拟攻击动作,将塔利班武装驱赶到了较远的地方。随后,“虎”式直升机因油料不够而离开了战场。

此时,莱德斯马的“支奴干”直升机赶到,送来了部分步枪和机枪弹药,解了燃眉之急。莱德斯马用单点吊挂方式吊起了受损直升机,但却遭到卷土重来的塔利班武装的攻击。莱德斯马好不容易稳定住直升机,终于接走了救护小组、托雷斯机组人员和伤员。康特及部下也上车开始撤离,但开动不久就被塔利班武装阻挡。莱德斯马不得不打算切断吊索放弃损毁直升机,去支援康特车队。关键时刻,加好油的那架“虎”式直升机赶到,以火力为车队打开了通路。

最后,康特车队顺利撤离,3架直升机也带着损毁直升机及救护小组飞离塔利班武装控制区,脱离了充满危险的敌对区域。

影片中的武器装备

影片《敌对区域》较好地展现了西班牙军队的现役装备。西班牙官兵使用的是德国G36系列突击步枪、美国M82巴雷特大口径狙击步枪、德国MG3车载机枪、美国M2大口径机载机枪以及M60E4机载机枪等。而塔利班的武器装备则是老面孔,主力步枪是AK系列突击步枪,还夹杂有部分老式非自动步枪,再就是RPG火箭筒了。

德国G36突击步枪是西班牙军队的制式步枪,出现在影片中也是理所当然。G36突击步枪是德国HK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新式步枪,曾经被公认为世界突击步枪中的精品之作。该枪于1996年开始交付德军使用,并于1997年12月3日在哈默堡举行的换装仪式上正式成为德军的制式装备,取代了7.62mm口径的G3步枪。

G36突击步枪的设计一方面参考了阿玛莱特AR18步枪的枪机设计,另一方面也借鉴了HK公司研制的HK36步枪的优点。最初的设计样枪被HK公司命名为HK50突击步枪,随后即在德军步枪选型中击败了AUG步枪,1995年被德国军方命名为G36突击步枪。

G36突击步枪配用北约5.56mm枪弹,全枪质量3.6kg,采用30发容弹量的透明塑料弹匣供弹。该枪采用折叠枪托,其人机工程设计优良,使用舒适。该枪拉机柄位于机匣上方,采用HK36步枪可向左或向右转动的拉机柄设计,因此可以很方便地用左右手进行操作。

G36突击步枪完全放弃了机械瞄准具,只使用光学瞄准镜。其光学瞄准镜采用与提把一体式设计,并且设有2种不同的光学瞄准镜。标准型G36突击步枪提把后部下方固装有放大倍率为3倍的光学瞄准镜,光学瞄准镜上方则加装一个内红点瞄准镜。这种设计被广大军迷极度赞誉。

但该枪取消机械瞄具也受到业界的一些争议。主要是该枪采用的光学瞄准镜视场过小,3倍光學瞄准镜视场只有4°,而内红点瞄准镜视场只有5°,难以捕捉目标。该枪的光学瞄准镜在严酷战斗环境下的可靠性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G36突击步枪的发展型号主要有G36K短突击步枪、更短的G36C短突击步枪和已经停产的MG36轻机枪。G36K短突击步枪枪管和护手较短,适合特种部队和机械化步兵使用,其取消了固定式提把和光学瞄准镜,改为战术导轨来安装各种附件,当然,在战术导轨上也可加装可卸式提把。G36C短突击步枪则在G36K短突击步枪基础上进一步缩短,更适合在CQB(室内近战)中使用。MG36轻机枪是在G36标准型突击步枪基础上改用重型枪管、C-MAG弹鼓以及加装折叠式两脚架而成的。G36系列突击步枪装备世界上约70个国家的军队或警察部门,可谓广受欢迎。

G36突击步枪曾一度是各国军迷眼中的极品步枪,然而,就是这种似乎位于神坛之上的武器,近10年却曝出可靠性存在严重缺陷的丑闻。这类信息是从2008年以后的阿富汗战场上传出来的,很多参战的德军士兵觉得该枪不可靠,特别是在长时间射击时会出现故障,甚至会发生变形和零件脱落。

一份德军的作战报告指出,在实战中发现G36步枪的可靠性存在问题,尤其在长时间射击过热后,射弹散布居然达到了平时的2倍以上。该报告还要求德军士兵使用G36步枪战斗时一定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以免造成过热故障。美国特警进行的试验显示,G36步枪在100m距离上先是常温状态下进行单发射击,然后是60连发射击,此后枪管立刻变得很热,弹着点散布直径达到平时的2倍以上,而且明显左偏。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热引起枪管和机匣的细微变化,导致射击精度在200m射程外明显降低。此外,G36步枪还存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枪管过热造成步枪的塑料护手变形等问题。通过调查得知,HK公司在G36步枪护手生产材料上存在偷工减料现象,将原有的聚酰胺换成了耐热性能不佳的聚乙烯,导致护手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变形。

2015年4月,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曾表示:“目前看来,G36步枪在国防军中没有未来。”到了9月,冯·德莱恩更表示决定在2019年全面替换G36步枪。2015年10月又有报道称,德国几家权威机构对G36步枪进行了3项测试,结果是G36步枪及其制造商HK公司并不存在问题。从2015年10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德国政府决策者可能并不希望将G36步枪踢出德军装备序列。

2018年,又有消息称HK公司已经开发出新型HK433突击步枪以替代G36步枪。HK433步枪放弃了G36步枪上标志性的提把光学瞄准镜一体化设计,改用带有战术导轨的平顶式机匣,而且在导轨上安装有折叠式机械瞄具,可以说摒弃了G36步枪的基本特色。不管怎么说,G36步枪已经被德国人自己请下了神坛。

从《敌对区域》影片中的画面来看,西班牙士兵使用的G36步枪主要有标准型、短突击步枪型、轻机枪型3种型号。影片中的西班牙士兵多是以快速单发射击方式作战,而且只抵抗了塔利班武装一轮攻击就弹药耗尽。

影片中还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一名西班牙士兵使用的G36步枪下挂有一具榴弹发射器,这就是HK公司为G36步枪研制的AG36型40mm榴弹发射器。该榴弹发射器与HK公司的HK69型40mm榴弹发射器外形较为相似。

AG36榴弹发射器使用40×46mm低速榴弹,几乎可以发射所有种类的这种榴弹,包括致命性榴弹和非致命性榴弹。该榴弹发射器长350mm,因广泛采用聚合物和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其质量大大降低。

AG36榴弹发射器为单发手动装填方式,其发射管后端可以向左摆出,装填榴弹后将发射管后端推回去。其下方还装有一个手枪式握把,加装在步枪上,便于握持使用。AG36榴弹发射器可以加装伸缩式肩托,这样就可以像HK69榴弹发射器那样单独使用。

影片中西班牙军队使用的机枪有M2、MG3、M60E4机枪共3种型号。MG3和M60E4机枪都是中口径通用机枪,均发射北约7.62mm枪弹。MG3机枪是德国二战时期的MG42机枪的变口径型号,MG42机枪在二战中表现优异,战后德国加入北约,因此产生了改用发射北约枪弹的MG42变型机枪。MG42机枪最初改用北约枪弹的型号为MG1机枪,后来改用适合新枪弹弹道的瞄准具并改用镀铬枪管后成为MG1A1机枪,再加装枪口制退装置等改进后成为MG1A3机枪,最后才改进成为MG3机枪。

MG3机枪保持了MG42机枪高射速的特点,其理论射速高达700~1000发/分,远高于美制M60E4机枪的500~650发/分,实际射速可以达到250发/分。拥有如此高的射速,因此影片中的女机枪手索夫里诺使用MG3机枪射击时,枪声类似于撕布的几乎连在一起的独特声音。

M60E4机枪是M60机枪的改进型,其包括标准枪管型机枪、带有架座的长枪管型机枪和并列机枪。出现在影片中的是带有架座的长枪管型M60E4机枪,其在该系列机枪中质量最大、长度最长,质量为10.7kg,全枪长1 105mm,是作为“支奴干”直升机的后舱门机枪使用的,在压制地面塔利班武装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中东作战的西方军队步兵武器方面相对于当地武装最大的优势有两个方面,即远距离精确射击能力和夜视能力。远距离精确射击能力主要依托各种狙击步枪和装有光学瞄准镜的步枪实现,而夜视能力则依靠各类夜视器材实现。

然而,影片中的西班牙军队却在夜视器材装备方面非常薄弱,以至于夜间难以发挥远距离精确射击能力优势。影片中的画面显示,只有卡兰萨下士的狙击小组具备夜视能力。该小组内的观察员安古洛装备有一具带有测距功能的微光夜视仪,这可以从片中绿色的夜视画面看出,而且从夜视仪中看到的人员目标并没有显示出热成像仪显示的高亮图像。

微光夜视仪的工作原理是将自然界存在的微弱光线放大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图像,因为其并不能像热成像仪那样区分不同目标自身存在的热辐射,所以其容易受到各种伪装的遮蔽。例如,影片中塔利班武装人员就利用摩托车来回行驶制造灰尘,以遮蔽西班牙士兵对这一方向的观察。这种情况显示了微光夜视仪的局限性。当然,热成像仪价格昂贵,微光夜视仪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此后,卡兰萨下士使用加装有夜视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对敌方实施了精准打击,显示出其远距离精确射击的优势。

然而,除了狙击小组外,西班牙的其他士兵却都没有使用夜视仪,包括枪用夜视瞄准镜和单兵用单目、双目夜视仪都没有,只能在狙击小组的引导下向着对方枪口焰的方位进行概略性瞄准射击,这就大大降低了射击效果。如果康特中尉及其部下至少装备一部分枪用夜视瞄准镜,那么影片中这场夜战的结果就会被大大改写。

影片中在康特等人离开大队后,西班牙军队指挥部一直监控着事发现场的情况。当那个伪装成牧羊人的塔利班侦察人员离开后,康特就请求上级利用卫星对其进行跟踪。此后,指挥部不断通过卫星获得塔利班武装集结以及发动进攻的视频图像,更有一个在天亮时由红外夜视图像切换为可见光图像的镜头。

实际上,这种持续跟踪的能力在太空中的侦察卫星是不可能提供的。一般来说,侦察卫星为了提高分辨率都是采用拍照方式进行对地观测,如果使用视频拍摄方式就会大大降低图像分辨率,很难用于支持战术级作战行动。更何况卫星难以长时间观测同一地点,这是因为侦察卫星的观测能力属于战场紧缺资源,很多部队都需要其图像支持。如果侦察卫星长时间观测一个地点,那么就会影响其他地区的作战行动,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北约的欧洲国家严重缺乏卫星侦察能力,其必须依靠美国卫星的支持,更不可能像影片中那样有美国卫星长时间用于支持西班牙军队的战术性行动。影片中那种类型的视频图像显然是无人机才能提供的,不知这是影片制作方的错误,亦或是翻译的问题,才出现字幕中显示卫星侦察的说法。

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提供图像侦察支援的无人机并未在发现塔利班武装进行集结时进行火力打击。这就是说,即使西班牙军队使用了无人机,也是未携带攻击武器的侦察无人机。这就凸显了武装无人机的优势。武装无人机可携带空对地导弹、制导炸弹等武器,可以在侦察发现目标的第一时间即发起攻击。如果是武装直升机,塔利班武装在集结时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从而大大削弱其发动攻击的能力。

除了充当主角的轻型武器之外,影片中的直升机也是主角之一。影片中出现了“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超级美洲豹”运输直升机和“虎”式武装直升机。其中,“支奴干”直升机主要用于运输重型装备和物资,以及载运大量人员;“超级美洲豹”直升机则被改装为救护直升机,搭载医疗救护设备执行战场救护任务;“虎”式武装直升机则是对地打击的主力。

这里涉及一个“支奴干”直升机吊挂“超级美洲豹”直升机的问题,最后正是由“支奴干”直升机将减重后的“超级美洲豹”直升机吊运成功而完成了任务。

“支奴干”直升机属于重型直升机,其具备强大的吊挂能力,机腹部安装的吊钩可吊挂质量为7 192kg的货物或设备。而“超级美洲豹”直升机的空载质量为4 330kg,满载后的最大起飞质量为9 000kg。从上述数据来看,影片中“支奴干”直升机吊起“超级美洲豹”直升机是完全可能的。

从“支奴干”直升机来说,其需要把“超级美洲豹”吊到前进基地以保证安全。按照影片中的说法,“超级美洲豹”直升机质量为7 900kg,卸掉1 000kg左右的燃油和旋翼、尾桨等部分部件之后,完全可以将质量控制在7 000kg以内,是可以满足“支奴干”的吊挂要求的。正是考虑到这一方式的可能性,影片中的“支奴干”直升机驾驶员莱德斯马才冒险建议将“超级美洲豹”直升机吊运回去。

影片中双方的战术表现

应该说,影片中康特中尉奉命率 1个加强排留守时的战术运用是比较恰当的。他手下只有1个排外加1个狙击小组,共有25个人,这么点兵力需要高效运用才能达到掩护伤员的目的。

事发地点是在一个山谷内,从影片画面看山谷并不宽阔,周围都是高矮不一的山头和丘陵。从战术部署角度来说,最好是使用足够兵力占领周围全部制高点,以掩护山谷内的伤员和救护小组,以及侧翻的直升机。但是,康特的兵力有限,不可能全部控制周围的制高点。他只能选择收缩防御范围,利用山谷内的土坎和山坡组织防御。即使是这样,仍然存在着一些防御的间隙,于是他派出狙击小组占领制高点,以其观察能力和远程精确火力加以弥补。

然而,狙击小组孤零零地在制高点上,其侧后非常暴露,一旦被塔利班发现就会遭到背后偷袭。因此,狙击手卡兰萨下士要求派人来掩护自己的背后。于是,康特向托雷斯上尉要来了机枪手索夫里诺。这位女机枪手虽然缺乏地面作战经验,但却很好地执行了掩护任务,利用MG3机枪强大的火力,阻止了塔利班从背后发起的攻击。如此一来,康特的小分队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

位于制高点的狙击小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是康特除了上级指挥部通报外几乎惟一的情报来源,而且是惟一进行现地侦察的情报来源。狙击小组持续观察战场情况,几乎塔利班人员每一次接近都被他们及时发现,从而为山谷内难以实施观察的康特等人争取到了足够的反应时间。另一方面,狙击小组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大大压制了塔利班武装。

尽管事发地点位于塔利班武装的控制区,但是塔利班也不可能随时掌握对手的具体位置。因此,塔利班才派出化装的侦察兵进行侦察,以掌握敌方的活动情况。影片中出现的化装为牧羊人的塔利班侦察人员,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担心这个牧羊人向塔利班报告自己位置的阿圭勒中士,试图直接将其击毙,以防止暴露。但因交战规则的限制,身为指挥官的康特中尉却不同意这种处置方式,并且阻止了狙击手最后的射击请求。但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康特处置塔利班侦察兵的方式明显存在瑕疵。

虽然这个牧羊人并未携带武器,但其行为极为可疑。他站在高处持续不断地对山谷内的西班牙军队进行观察,并不像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一般说来,如果真是一个放羊的平民,其看到众多异族武装人员后第一反应应该是赶紧离开,以免受到伤害。而这个人却似乎非常清楚对方不可能开枪打自己,从而不慌不忙地在远处进行长时间观察,这就足以证明其身份存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阿圭勒中士直接击毙的方式虽然不足取(如果这种方式成为常态,就会出现大量因判断失误造成的误伤事件,从而引起当地民众的极度不满,在政治上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但康特未做任何处置而将其放走的方式也值得商榷。

从当时的任务来看,康特的最主要着眼点应该是保证伤员和自己部下的安全,当然也包括伊莎贝尔救护小组的安全。如果这个牧羊人真的是塔利班的侦察兵,那么就会给自己和队友带来巨大威胁。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暂时将牧羊人扣留。康特可以以查验身份为由将此人留在营地内待上一夜,如果这个人是平民,在天亮伤员运走后送他个什么礼物之类的再放了他;如果是塔利班的侦察兵就理当扣留一夜了。可惜康特未采取这样的行动,这才有了后来遭到围攻的情况发生。

即使西方军队相对于塔利班武装占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但塔利班武装的游击战方式经常可以造成以多打少的有利局面。这时,西方军队如果没有及时可靠的空中支援,同样会陷入困境之中。《敌对区域》影片中的西班牙军队就是这样,要是没有2架“虎”式直升机的支援,康特的小分队就会陷入弹药耗尽且遭到围攻的困境。正是在这2架直升机的打击下,塔利班武装被迫开始撤退,“支奴干”直升机才得以顺利着陆送来了弹药。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影片中2架“虎”式直升机在弹药耗尽后,仍然留在战场上空反复俯冲进行模拟攻击动作。而地面上的塔利班武装并不知道其弹药已经耗尽,被吓得不断后撤到了更远的地方,从而暂时解除了危险局面。直到油料只够回程之用时,2架“虎”式直升机才不得不离开战场。

这一场面与二战时美军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萨马岛海战中出现的情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日军包括“大和”号巨型战列舰在内的舰队,对缺少战列舰掩护的美军护航航母群进行猛烈炮击。美军护航航母一面躲避炮火,一面将舰载机全部送上天空。这些舰载机深知自己的行动关乎航母的安危,其对日军舰队进行猛烈攻击将弹药耗尽后,仍然不断模拟投弹动作进行俯冲,迫使日军战列舰不断改变航向,从而大大降低了日军炮火攻击的效果。最后,在担任护航任务的驱逐舰的拼命反击,以及日军失误的综合作用下保住了护航航母群。由此可见,不只是实际的火力打击能够起作用,而且没有杀伤力的模拟攻击也能够对敌方起到很强的心理震撼作用。

与西班牙军队依靠装备优势作战不同,塔利班武装必须依靠更为灵活高效的战术才能给予对方更大的打击。影片中的塔利班武装很好地组织了战场侦察,利用化装成牧羊人的侦察兵搞清楚了对方的具体位置。

此后,在夜袭行动中,塔利班武装实施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是利用无人照看的羊群让狙击小组发现,继而以3辆摩托车制造灰尘吸引狙击小组的注意力。然后,塔利班武装人员利用羊群的掩护,混在羊群中接近西班牙军队的阵地。同时,还有另一组塔利班人员接近狙击小组的位置。这样一来,塔利班武装人员成功避开了西班牙军队夜视仪的观察,部分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占据了西班牙军队阵地周围的几乎全部制高点。

塔利班武装人员为了取得良好的光照条件以实施火力打击,还使用1辆开着车灯的無人驾驶摩托车冲入西班牙军队营地,并且利用短暂的照明成功击中阿圭勒中士等2名西班牙士兵。这种景象让人想起李连杰主演的影片《中南海保镖》中,利用扔出的手电筒短暂照明的瞬间开枪的镜头。这说明塔利班在与强大的西方军队多年周旋之后取得了不少的作战经验。

不过,装备的缺乏还是大大制约了塔利班武装的作战效能,因此在作战中终究会遭受更大损失。

猜你喜欢
机枪步枪塔利班
步枪口径之争(下)
塔利班为阿富汗打造“强大军队”
M240通用机枪
M134 机枪
玩转百变机枪
那些被“黑”的机枪们
塔利班战后首次宣布停火
步枪成长相册等